為了貫徹黨中央關于教育和人才改革發展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于2018年10月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 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為了落實《意見》精神,引導高校培養真正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創新應用型人才,推進新工科建設走深走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2020年7月30日,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發布《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明確以應用型高校為重點,瞄準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點,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術與物質資源共享機制,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校政企多主體共建共管共享的現代產業學院。

現代產業學院,是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設的一項關鍵舉措,是加快培養應用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一項戰略安排。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是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目標提出的以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新型辦學模式。產業學院是培養新工科人才、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重要載體。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中明確要求,現代產業學院達到的基礎條件要求“相關產業列入區域發展整體規劃;參與的企業主體參考產教融合型企業相關要求,在區域產業鏈條中居主要地位,或在區域產業集群中居關鍵地位”,因此,在許多高?,F代產業學院的建設實踐中,多是基于工科專業基礎,與對應專業領域相關的行業龍頭或大型頭部企業合作舉辦的。2021年12月,教育部官方網站發布了《關于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名單的公示》,來自49所高校的50所現代產業學院入選,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基于“新工科”建設的;正在開展的第二批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工作,從各地公示的推薦名單來看,也基本上都是如此。但事實上,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服務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緊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使高校能真正對接產業的需求,發揮其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基本職能,助力產業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而數字經濟時代下的產業振興,有大量的領域需要人文社科的參與,如助力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助力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助力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發掘與傳承等,文科產業學院可以從多個角度助力實現這些目標。對學校而言,建設文科產業學院,可以有效實現文科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結構;創新文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創新性應用性能力培養;搭建校政企合作平臺,深化戰略合作,培養學生系統全面的人文社科知識和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服務產業和經濟社會的能力。

“新文科”的概念是教育部于2018年8月正式提出的,2020年11月全面啟動了“新文科”建設工作。相對傳統文科而言,“新文科”除了體現人文社會科學的一般特征,還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其中就有“融合性”的特征:既體現在人文社科領域內文、法、經、管、藝、教等多個學科的交叉、融合、滲透或拓展,也可以是由人文社科領域內的上述學科專業與自然科學領域內的理、工、農、醫等學科專業交叉融合?!靶挛目啤钡倪@種融合性特征,為培育和建設文科產業學院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南。

1、更新理念,創新模式,多元協同,打造文科產業學院,助力人文產業發展。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聚焦應用型文科人才培養,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文科產業學院正是創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產教融合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最佳路徑。相比較工科專業而言,文科專業涉及的內容比較寬泛,同一個文科專業適用的領域也具有多樣性,如文化旅游、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甚至制造企業的產品形象設計、宣傳推廣等等,因此,文科產業學院的建設難以像工科那樣,可以僅僅對應某個行業或唯 一的一個大型龍頭企業,而且企業與文科專業的合作,尋求文科專業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也不可能像大型制造或生產企業那樣,有較大的需求量,因此,文科產業學院的建設不能囿于《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中對企業的要求,中小企業、甚至政 府、事業單位同樣可以成為產業學院的共建主體,且可以同時與多個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主體合作,構建多主體產學合作共同體。文科產業學院同樣需具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這里的“企業服務”更多的還是指針對社會事業方面的服務,這也正是建設文科產業學院的目的所在,如果失去這一功能,文科產業學院也就沒有建設和持續發展的必要;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文科類學科專業才有可能吸引政 府、社會、行業、企業等多主體聯合共建產業學院,才能在諸多國計民生領域中發揮人才和智力優勢。當前高校特別是地方應用型高校的文科專業更多的只是單一涉及人文社科某一方面的理論知識,應用性不強,直接服務社會的能力較弱,難以較好的實現“新文科”建設的目標要求,因此,文科產業學院應積極推行學科交叉融合,將新的數字技術與傳統文科緊密結合,推進“人文+科技”產學研融合發展,瞄準重點領域,尋找服務面向,通過將文化、藝術、歷史、地理、戲曲、旅游等等領域的知識利用元宇宙、數字孿生、AR等新興數字技術進行賦能,既可以深入推進文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升文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又可以源源不斷的設計創造出更多新穎的文創產品和場景,助推人文產業發展和升級,同時衍生出更多的數字產業新領域。文科專業只有不斷夯實自身的專業基礎,扎實強化持續專業建設,同時與時俱進,積極與新興的數字技術相結合,培養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并能應用于人文社科領域服務社會事業的高素質“新文科”創新應用型復合人才,奠定與政 府、行業、企業等多主體合作的基礎,才能真正將文科產業學院建設落到實處、發揮實效。

2、數字技術賦能,打造“新商科”產業學院,助力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靶律炭啤痹谛挛目平ㄔO中占據重要地位,是在新文科理念下基于新技術、新產業開展經濟與管理類教育的新概念,即在現有商科發展基礎上,將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融入商科課程的綜合性跨學科教育,是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全新培養模式。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發展數字經濟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數字經濟在產業層面的兩個方面之一的產業數字化繼續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國務院于2022年12月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將“產業數字化轉型邁上新臺階”定為主要發展目標之一,產業數字化主導地位持續鞏固,產業數字化轉型持續向縱深加速發展,作為占全國企業數量90%以上的中小企業,理應成為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然而,由于中小企業規模、技術、資金、人才等有限,在數字化轉型方面能力不足,同時考慮到轉型成本投入以及難以在短期內帶來直接收益,導致眾多中小企業“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因此,培養既熟悉生產工藝和企業管理又掌握網絡信息和數字技術的復合型管理人才以及能夠為企業提供財務大數據分析、決策,發揮管理會計職能的數字財務人才,是各高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經濟與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诟咝,F有經濟與管理類專業的辦學基礎,積極尋求與管理、財經等行業相關的頭部或大型龍頭企業合作,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同時充分發揮地方政 府引導的作用,打造集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師資發展、學生創新、服務企業等功能于一體的基于經濟與管理類學科專業的“新商科”產業學院,既是“新商科”建設的有效路徑,也是數字經濟時代下傳統產業數字化的有效推動力。一方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校企協同,針對當地產業特點與資源優勢,共同探討數字經管、數字財務、數字商務等數智應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聯合打造數智“雙師”,將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與校、企雙方教師親歷的產業實踐項目融入課程,打造“數智+”系列課程與教學資源,基于產業真實應用平臺共同構建通識能力—專業能力—專業綜合能力—跨專業綜合能力—職業發展與社會能力的校內外生產性實踐基地;另一方面,共建產業學院的校企雙方可攜手打造服務區域產業的中小企業數智化協同創新服務中心,組建校企聯合教師服務團隊,并帶領學生參與,承接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項目,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解決方案,幫助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實現精益生產、精細管理和智能決策,企業通過按需付費的方式購買上述服務,這樣,既可以解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人才缺乏、資金不足的問題,降低了數字化轉型安排部署、業務協同和組建轉型團隊的時間成本,同時有利于提升產業學院的“雙師”發展、教學科研、社會服務能力,尤其是培養鍛煉了學生直接針對行業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技能,達到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目的。

新文科建設是中國進入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必有之路,新文科產業學院的建設是新文科建設的一種積極探索,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這種探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拓寬了實現的路徑,高校特別是應用型高校要開放視野,更新理念,突破現代產業學院只能圍繞推進新工科建設的常規觀念,緊緊圍繞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是為了“造就大批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指導思想,認真思考、準確判斷本校文科專業服務社會事業和產業需求的切入點,緊密對接國家戰略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主動與政府、行業、企業尋求合作,探索文科產業學院治理機制,創新文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培養新時代文科新人。

(作者:贛東學院     陳堅)

責任編輯:whyb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