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服務,始終是黨和政府的根本宗旨。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始終是改革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標。
從“群眾跑來跑去,領導批來批去,部門轉來轉去”到“最多跑一次”;從“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到陽光、規范的標準化服務;從“一站式辦結”到“一網通辦”……安徽政務服務效能提升的軌跡,生動可感。
在全國最早一批成立政務服務中心,首創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體系,打造全省統一的政務服務網上門戶……持續深化的改革舉措,引領安徽朝著建設全國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強的省份,不斷躍升,奮勇向前。
進一個門,辦百件事
——覆蓋城鄉、上下聯動的五級政務服務體系,為企業和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如今,走進安徽一個普通行政村的村部,最整潔、最敞亮的辦公場所,通常是為民服務工作站。群眾找政府辦事,在這里登記,余下的手續便可交給工作人員全程代辦。 “群眾動嘴,干部跑腿”,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變得通暢。
村級為民服務工作站,是政務服務體系的“神經末梢”。省市縣鄉村五級均設有實體服務中心或服務站,是安徽政務服務的一大特色。
在政務服務中心建設上,安徽在全國范圍內亦屬“先行者”。
本世紀初,相較于沿海先發地區,安徽在產業基礎、交通設施等方面差距明顯。要吸引人才和資金等發展要素,加快趕超先進的步伐,就必須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在政務“軟環境”上下功夫,提高辦事效率,優化投資環境,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
設立政務服務中心,將分散于各個政府部門的服務事項集中起來,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服務,正是優化政務“軟環境”的重要舉措。
2000年5月,蕪湖市成立全省第一家政務服務中心,這也是全國地級市中最早的政務服務中心之一。
2001年12月,省政務服務中心正式運行。這是全國第三家省級政務服務中心。
“進一家門,辦百家事。 ”當時尚屬新生事物的政務服務中心,被形象地稱為“政務超市”。對苦于在不同部門間來回奔波的辦事人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驚喜。大量服務事項集中到政務服務中心,不僅提高辦事效率,也使服務過程統一置于中心監管之下,更加公開、透明,從而遏制“吃拿卡要”。
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成功經驗被不斷復制。全省各市、縣陸續成立政務服務中心,服務功能向鄉鎮延伸。結合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的推行,鄉鎮開始設立為民服務中心,有條件的村設立代辦點,對農民需要辦理的事項提供“一條龍”服務,對財政補貼農民資金“一卡通”發放,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一站式”辦結。
積10余年之功,全省市縣政務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鄉村兩級覆蓋率接近100%,覆蓋城鄉、上下聯動的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兩集中、兩到位”,破解“只掛號不看病”
——打造以窗口為主導的審批運行機制,做到“大廳之外無審批”
改革從來就不會一帆風順。
建設政務服務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務,涉及幾乎所有的政府部門,牽動方方面面的利益,帶來服務模式的深刻轉變,絕非一朝一夕可竟全功。
省政務服務中心成立之初的2001年,只有31個部門、236項審批及服務事項進駐,審批事項進駐率不到兩成。到2003年,進駐單位陸續增加了人事(編辦)、公安等8家,進駐服務事項899個,審批事項進駐比例也僅七成多。
形式上進駐、實質上未進駐的現象,在省及市縣政務服務中心成立之初普遍存在:一些部門設在中心的窗口只有受理權,沒有審批權。受理材料后,還得送回后方業務處室審批。2006年,在省直機關加強效能建設動員大會上,省領導曾批評,“有人形容,政務大廳就像醫院的掛號窗口,只掛號不看病”。
不來一番“傷筋動骨”的變革,政務服務效能就得不到實質性的提升。
“進是原則,不進是例外。 ”我省出臺一系列剛性規定,明確省級行政審批事項一律進駐省政務服務中心。
針對窗口“只掛號不看病”現象,以“兩集中、兩到位”為要求的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改革迅速推開:部門行政審批權向一個內設機構集中,該機構向政務服務中心集中;人員和事項進駐中心到位、向窗口授權到位。
改革的目標,是打造以窗口為主導的審批運行新機制。政務服務中心窗口首席代表的現場審批、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職能得到強化,一般事項直接審批,復雜事項牽頭組織,跟蹤督辦,限時辦結,啟用行政審批專用章,由首席代表在授權范圍內管理、使用。
2008年,省級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改革從住房城鄉建設廳、林業廳、地稅局等5部門首先試點,逐步擴大。各市也陸續實行“兩集中、兩到位”。到2013年,省政府所屬具有審批職能的部門和審批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中心,原單位一律不再受理,做到了“大廳之外無審批”。
“物理聚合”,帶來“化學反應”
——建設“3+2”清單制度體系,推行并聯審批、缺席默認等制度,實現窗口辦事“最多跑一次”
審批事項和審批權的集中,不僅是“物理聚合”,更會帶來“化學反應”。
首問負責、并聯審批、缺席默認等機制創新,使審批和服務不斷提速。
所謂“并聯審批”,就是將某一審批事項所涉及部門集中起來,一起審批。在傳統審批模式中,涉及多部門的審批事項,需要挨個部門走流程,耗時過長。遇到不同部門互為前置條件的,還會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導致“踢皮球”。在并聯審批模式下,耗時長、推諉扯皮等問題都迎刃而解。
缺席默認,則是指在聯合審批辦件中,缺席單位的意見視為同意,由此產生的一切后果由缺席單位承擔。這對無故缺席、拖延審批現象形成了強有力的倒逼效應,辦事時限有效壓縮。
近年來,“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帶來政務服務效能的又一輪躍升。
省級行政審批事項經過多輪清理,精簡到200余項,是全國最少的省份之一。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從“三證合一”“五證合一”直至“五十六證合一”,目前又在試點“證照分離”,推動“照后減證”,涉企證照數量過多、“準入不準營”等問題顯著改觀,市場準入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降低。
“3+2”清單制度體系的建立,為優化政務服務夯實了制度基礎。 2014年以來,我省編制省市縣鄉四級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及涉企收費清單,建立全方位公共服務清單和全口徑行政權力中介服務清單。這些在全國具有首創性的舉措,將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成果,以制度形式鞏固下來,既方便群眾辦事時按圖索驥,又使權力運行和服務過程更加公開、透明。
持續優化政務服務的努力,讓窗口辦事“最多跑一次”變得水到渠成。去年6月以來,省政務服務中心先后公布數批“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對納入清單的事項,只要申報材料符合規定,從申請到辦結全過程申請人只需到窗口上門一次或零上門。
“最多跑一次”,成為政務服務效能的鮮明體現。
打造“一張網”,辦事網上見
——全省統一的政務服務門戶建成運行,“互聯網+政務服務”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活,也深刻地影響了政府治理機制。政務服務進入“互聯網+”時代,給效能提升插上了新的翅膀。
2010年,省政務服務中心啟動“網上行政服務工程”項目,內容包括行政審批、電子監察、信息發布、數據交換等多個子系統,旨在構建“一站式”網上政務服務大廳,逐步實現與省直廳局和市、縣政務服務中心的信息共享、協同辦公、并聯審批和電子監察。到2014年,實現與13個廳局數據交換、268個事項網上辦理。
在打造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體系的同時,我省啟動清單網上運行平臺建設,內容包括政府權力項目庫、政務公開服務平臺、政府權力網上運行辦事平臺、電子監察平臺和法制監督平臺。
破除信息壁壘,深度整合資源。 2017年11月1日,安徽政務服務網正式上線試運行。這是全省統一的政務服務門戶,縱向貫通省市縣鄉村五級、橫向覆蓋同級政府各部門,是群眾網上辦事的總入口、部門業務辦理的總平臺。辦事人通過該入口,可在線進行政務服務預約、申請、查詢、支付、咨詢投訴。各部門通過該平臺,可在線受理、辦理企業和群眾申請的各類事項。
線上登錄全省“一張網”,線下只進服務大廳“一扇門”。安徽政務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由此開啟“一網一門”新模式。
適應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在傳統PC端以外,安徽政務服務網開通手機APP、微信公眾號、支付寶城市服務等多個線上服務渠道,提供網上銀行、支付寶等繳款方式和申請材料、審批結果快遞服務,最大限度方便企業和群眾。
建設一張網,辦事網上見;完善一站式,服務面對面。安徽持續多年努力,讓企業和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讓政務環境更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創業創新的活力加速迸發,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正匯聚起更加磅礴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