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本是楊修用來形容曹操進退兩難,猶豫不決的心境。但在過去的多年里,用來形容政務App的境遇卻是再合適不過的。
政務服務由窗口、官方網站,向移動互聯網平臺轉移,這有利于傳播政策、公開政務、方便群眾辦事、推動智慧生活,本是件好事。然而,建設過程卻并不美好,在央視2018年播出的一期《手機上的“形象工程”》節目調查里,記者隨機下載了40多款政務App,其中近二分之一都無法正常使用,可以使用的App當中,大部分用戶評分都不足3分。
由此可見,目前市場上眾多政務App亂象叢生,其中“找不到、體驗差、更新少、不實用”等問題尤為突出,使得政務App出現形同雞肋的處境,問題主要集中在市場、內容和體驗等方面。
政務App定位不明確 市場化困難
根據《中國電子政務年鑒(2014)》的不完全統計,2014年我國政務App大約有400個,而據中山大學發布的《移動政務服務報告(2017)》研究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僅僅全國70個大中型城市,就提供了514個政務App,涵蓋了交通、社保、民政、旅游等多個領域。
由此可見,在移動互聯網帶來科技革命的這幾年, 各單位各部門的政務App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事實上,目前各大手機應用市場并沒有專門的政務分類,部分單位對應用市場的檢索排序規則不熟悉,使得大量政務類App發布不規范,命名和版權也存在問題。同時,還要和大量非政務類App混在一個榜單上競爭,例如:查詢交通信息的“交管12123”、查交電費的“網上國網”等官方App要在App Store生活版塊上,和“支付寶”、“美團”等市場化App競爭。
再者,目前主要的互聯網推廣形式都是要燒錢的,發展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多達十幾元,ASO、地推、廣告才是用戶喜聞樂見的App推廣方式, 在新媒體競爭高度激烈的時代,百萬用戶已成為在市場存活的底線。如果用戶量在百萬以下,沒有合理的支撐模式,將會淪為小眾化App。而政務App本身就是一種低頻剛需的服務,靠傳統的指標考核硬推廣,難免導致“自我造血”能力薄弱,許多政務App只能被迫游離于市場邊緣。
各自為政帶來了形式主義和資源浪費
政務App作為一種全新的電子服務形式,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到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中。但在給老百姓帶來便民服務的同時,也不得不潑一盆冷水,是否真的有必要大到市、區,小到每個部門、街道辦行政窗口都各自開發一個政務App?許多地區、部門在建設App上各搞一套、各自為政,導致各個App間功能缺少兼容性,比如武漢市,坐公交需要下載“智能公交”App,坐地鐵需要下載“Metro新時代”App。
由于“信息孤島”的存在,群眾辦理不同事項往往要通過不同渠道,需下載安裝眾多的App應用,造成線下跑腿少了,線上“跑腿”時間卻在增多,辦事效率依然不高。
政務App過多也帶來了形式主義,據2018年浙江省紀委監察委督導調研組暗訪了解,某鄉鎮一些干部的手機上普遍裝有七八個工作App,每天若要認真完成App上的“留痕”任務,要耗費兩個小時左右,加上管理不到位、反饋不及時等響應遲鈍,使得App逐漸“僵尸化”。
另外,各類政務App在運行中產生的大量數據沒有被有效利用起來,數據資源無法共享整合,不同領域、不同應用間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壁壘”、“數據孤島”,這是大數據時代最顯著的資源浪費。
用戶體驗和服務思維成政務App軟肋
根據央視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的政務軟件的開發方并非政府部門,而是外包給軟件公司,價格少的要數十萬元,多的上百萬元甚至更多,另外,政務App的維護、升級也需要一大筆費用。但出錢又出力建設出來的政務App,卻有個別存在版本更新慢,一定程度上導致用戶死機、閃退、卡頓、界面原始等問題,影響用戶體驗,主要也是因為政務App的公益性,不存在盈利壓力,缺乏市場化的產品思維和用戶思維指導。
“重建設、輕維護”,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監管思維沒轉變到服務思維上的問題,政務App畢竟是移動互聯網的產物,相對傳統網站而言,信息更新速度、服務的便利性才是用戶最看重的,如果不夠注重網站和App的差異性,僅僅停留在辦網站的思維上,過分習慣單向性的信息發布,那么App的實用性自然不足。
從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政務App的出臺只是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還沒達到好不好用的程度,在易用性上、解決實際問題上、界面友好程度上,還沒符合群眾的期望。建設電子政務平臺只是手段,而轉變政務思維,重構群眾和官方之間的關系或許才是最關鍵的。
他山之石 可以破局
即便市場上存在大量“僵尸化”政務App,也不能否認一些政務App已經進入了千家萬戶,并且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1、整合資源,全力打造聚合式政務App
天下分久必合,破局的當務之急,是要明確制定相關標準,統籌研發,集中管理,對“雞肋化”的政務類App進行系統化整治整合,推出真正實用簡單的一站式服務App。電子政務的核心并非一味的比拼App數量,而是通過互聯網技術打破各個行政部門間的藩籬,讓政府的資源和數據聯動起來,才是政務App相對于市場化App的最大優勢,能夠有效形成核心競爭力。
2019年,上?!笆忻裨啤盇pp就升級為“隨申辦”,相比過去,“隨申辦”只有三個主菜單,卻覆蓋了一千多項一站式業務辦理服務。上海成立了統一的大數據中心,實施“一網通辦”,將所有政府部門信息系統遷移上云,實現公共數據匯聚、互聯、共享。數據“通”了,業務也就“通”了,同時有效減少了官方運營和用戶使用成本,避免資源浪費。
在各地意識到一站式App是大勢所趨后,卻也出現了另一種程度的功能“雜糅”現象,例如福州市的“e福州”、“掌上福州”、“智慧福州”等政務App,功能都可以涵蓋水電氣暖、交通出行、健康醫療、文化教育、景區購票、便民政務等公共服務,顯然在產品特色方面仍需要更清晰的定位。
2、創新服務正在重構政務App的體驗
2016年《中央部委辦局政務App評估報告》對中央推出的35款App進行分析,其中,安卓市場下載量超30萬的App分別掌握“獨門絕技”:“地震速報”能在地震發生前的幾秒通知用戶,獲得83.5萬次的下載;“中央紀委網站”因“一鍵舉報”特色功能凸顯,下載量超過百萬次;“中國天氣通”滿足公眾天氣預報“剛需”,下載量近三千萬次。這也側面反映了專注垂直領域的政務App并非多余,有特色服務能力的產品照樣能夠得到市場青睞。
在App開發方面,政府單位不必大包大攬,可以嘗試采購公共服務的方式,將App的開發和運營交給第三方,這些常年在市場一線征戰的企業往往更懂產品體驗和用戶需求,“我的連云港”、“i鄭州”等政務App開發商就采用了第三方SDK openinstall增值賦能,比如近期疫情爆發,眾多政務App想要借勢推廣實名登記、掃碼驗證、出入管控等社區管理服務,在集成openinstall實現渠道追蹤后,可以掃描二維碼在網頁自動統計每個基層干部發展而來的App用戶ID及數據,不必再要求手動登記來統計業績,大大提高辦事效率,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此外,科技企業將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帶到移動政務領域,也將越來越深入地重構政務服務的體驗,2018年“游云南”App采用騰訊公司開發的“刷臉入園”、AR技術、景區直播等功能,成功吸引了百萬下載量,技術創新確實也是政務App打破僵局的一大出路。
可以看出,政務App在運維上需要保持內容和服務并重,開發過后可以讓第三方公司繼續介入產品運營與推廣,以保障產品的迭代更新。其次,政府部門可以擴大互聯網團隊建設,引進專業的產品經理、運營推廣人才參與其中,形成合力。
結語
縱觀信息交互平臺的發展史,我們經歷了BBS論壇、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App、小程序等互聯網公共設施的時代變化,但真正不變的,是服務和效率的內核,政務App作為一種公共投入和公共服務的延伸,如果不能發揮資源優勢和服務精神,哪怕時時緊跟時代潮流,也難免陷入“雞肋化”、“僵尸化”的困局。
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成長過程,從不成熟到成熟,從吸收用戶意見建議到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數據化和智能化必然是政務服務的未來,政務App這雙互聯網翅膀也一定會成為必不可少的助力。
附1:全國重點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數據分析報告
本報告合集共計15份,報告中采用的相關數據均來自各地各級政府網站、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官方統計渠道,從政府管控、社會治理、數字化服務、信息公開等維度開展數據采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涉及的重點城市包含浙江省、山東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河南省、上海市、河北省、安徽省、江蘇省、廣東省、云南省。
附2:國脈“一網通辦”核心支撐系統(GDBOS),助力數字政府建設
數字政府2.0操作系統、政務數據體系2.0基礎標配、政務服務一體化升級方案。又名“政府數據業務操作系統”(GDBOS), 是基于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各地實踐經驗、數據體系理論、微服務技術架構,圍繞“大數據、大系統、大平臺”融合一體思路,為各地數字政府升級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業平臺。運用數據體系、標準治理、業務再造、組織進化等工具和方式,可從結構、標準、模塊架構上對當前政務服務平臺體系進行優化、重組和升級。有效適配部委、省、市、縣(區)不同層次需求,支撐數據整合共享、政務流程再造和服務模式升級,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夯實數字政府基礎,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依托"產品+數據+標準"框架,構建"標準支撐、數據體系、業務再造、數據治理、管理賦能"五大體系,無縫銜接既有業務系統,有效驅動政務服務整體運作:①落腳在“辦成”,把政務數據歸集到一個功能性平臺,企業和群眾只進一扇門就能辦成不同領域事項;②綜合提升政府政務服務、數據整合與治理能力,并最終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與智慧組織進化。
附3:國脈政策通(又名“國脈一體化惠企政策服務平臺”),是對標中央關于“各項惠企政策落實到位、易于知曉、一站辦理”要求,打通政策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的幫手級產品。以“惠企政策精準送、補貼申報一次辦”為核心,提供政策“發布、匯聚、查看、送達、辦理、督查、評價”全套解決方案?;谑袌鲋黧w、民生服務和營商環境優化,從最小顆?;?、數源標準化、數據共享化、組織協同化、業務融合化五個方面著手打造,實現群眾與企業真正“知政策、懂政策、享政策”,依托政策紅利更好發展。截至目前,該系統已于深圳市、杭州市、佛山市、浦東新區、南山區等地應用,獲企業群眾普遍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