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發布的《世界城鎮化展望》顯示,預計到2050年,全世界將近70%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

  然而數千年來,在我們親手構建起的城市之中,我們卻從未讀懂它。

  一直到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出現。

  得益于此,城市信息共享App、政務服務平臺、城市應急管理平臺……所有的數據都在一個平臺上奔跑,資源共享、統一管理、統一運維。

  如今在不少城市,不用再去各種辦證大廳,輕觸手機,輸入要辦的事項,即可輕松辦理。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理想化,甚至不可思議?在廣東、浙江部分城市,這些基本成為了現實,利企便民、人民滿意、亮點紛呈的“智慧城市”正在加速打造。智慧城市建設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相互促進,發展路徑或有借鑒意義。

  粵

  從容的底氣

  從建設運營模式看廣東數字政府的宏大敘事

  點開微信里的小程序“粵省事”,可以看到粵康碼、防疫便民服務、防疫咨詢等諸多功能,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這些“指尖服務”為企業辦事、居民出行提供了極大便捷。

  作為“數字政府”改革的首個成果,廣東“粵省事”移動政務服務平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壓力測試”中通過不斷地迭代更新,運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有力支撐疫情防控。

  自2018年啟動“數字政府”建設,廣東人就在原有的城市管理經驗上去其糟糠,取其精華,加之將人工智能與一眾現代技術結合起來作用于城市的治理,短短三年時間,用代碼與服務器構建起了一座龐大的“數字政府”。

  這是多年來廣東“數字政府”建設的一個縮影,也是廣東在城市治理實踐中破解民生難點、痛點,優化公共治理、公共服務,帶來社會治理的深刻變革。

  借力“粵省事” 數字防疫的廣東樣本

  進入公共場所前,掏出手機“亮一亮”粵康碼、穗康碼已經成為疫情期間廣州市民的一個出行習慣。

  時間回溯到1月30日,那是大年初六,經過幾個日夜的鏖戰,“粵省事”正式上線“疫情防控服務專區”。

  全國疫情實時動態、疫情線索尋人、個人健康申報、發熱門診查詢……12項防疫服務功能的相繼推出,讓廣東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群防群治和政務服務上,迎來“數字政府”的強力支撐。

  疫情形勢變化迅速,廣東“數字政府”快速跟進。剛進入2月,專區就新增了司乘“入粵登記”、網格居民健康情況采集等7項服務,一周后又推出疫情防控“粵康碼”、出具解除醫學觀察電子告知書等6項服務。為助力企業科學復工復產,“企業員工健康信息申報”“中小企業訴求應答平臺”等功能火速上線。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復工。群眾防疫守住了“健康大門”,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紓困怎么辦?

  廣東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服務專欄”,在廣東政務服務網、“粵商通”同步上線,向全省1200多萬商事主體提供豐富政策資訊和網上服務,幫助企業實現健康管理在線化、數字化,力促復工復產與防疫防控兩不誤。

  作為繼“粵省事”移動民生服務平臺之后推出的又一重點政務應用,去年8月,依托數字政府政務云平臺、大數據中心等基礎支撐體系,“粵商通”涉企移動政務服務平臺上線。數據顯示,截至4月17日,“粵商通”累計下載突破75萬次,企業總注冊數突破69萬,累計訪問量突破2700萬次,服務事項達557項。

  發力數字化 群眾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

  數字化轉型是“刀刃向內”的“指尖革命”。

  信息孤島、數據煙囪廣泛存在,業務系統技術水平低、應用領域窄……2017年年底,也就是被列為國家電子政務綜合試點的前后,廣東省直面這些短板,掀起政務服務“指尖革命”。

  其實早在2014年,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就印發《推進珠江三角洲地區智慧城市群建設和信息化一體化行動計劃(2014-2020年)》,開啟由省級政府主導的智慧城市建設元年。

  201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數字政府”建設總體規劃(2018-2020年)》,正式吹響“數字政府”建設的號角。

  2019年,廣東又將“數字政府”列入該省13項創造型引領型改革的關鍵舉措。在此背景下,廣東充分發揮互聯網產業優勢,充分吸收互聯網思維精髓,如以用戶為中心、流量為王、體驗至上、快速迭代、搭平臺聚生態等,同時增加政府對整體性、系統性的要求,形成了“政務互聯網”思維,實現了數字政府內外一體化。

  對內,通過持續的數據治理,打破信息孤島和系統煙囪,拉通跨部門、跨層級的事項、系統、數據,不斷優化政府內部的行政審批效率、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

  對外,通過打造線上移動端、電腦端,以及線下窗口、實體終端多種渠道體驗一致的政務服務平臺,讓越來越多的事項可以通過小程序、APP、自助終端等渠道“指尖觸達”,群眾刷刷臉、動動手指,就可享受指尖辦、隨時辦、隨地辦的便捷體驗。

  管理做減法 讓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

  近幾年,在落實數字政府戰略規劃的過程中,部分省份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數字政府發展模式,如浙江省注重“優化用戶體驗”,江蘇省強化“智慧城市建設”,廣西提出數字政務一體化打造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府……

  廣東的“數字政府”建設則是以“整體型政府”理念為牽引,推進政務信息資源整合、開放共享和業務協同。

  簡單來說,就是需要數字政府建設從硬件為主向以綜合應用和信息資源開發、整合、利用為主的方向轉變,有效打破數字政府治理主體之間及這些主體內部存在的信息壁壘,使信息進行充分共享、有效整合,實現跨層級、跨區域的協同治理。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廣東55個省直部門實現互聯互通的數據可以達到14350項,全省數據量達到95億條。而在改革前,廣東省直每個單位都有信息中心,省直自建系統多達1068個。

  在統一省直部門的數據后,又出現一個問題,數據中心誰來進行維護運營?

  與以往由政府部門自己建設運營不同,廣東“數字政府”建設引入了“最強陣容”:由騰訊與三大運營商合資組建數字廣東公司,并與華為合作,統籌開展全省政務服務平臺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維工作。

  “在外界看來,‘粵省事’是實現集約化的一個平臺、一個入口,但背后是龐大的數據支撐系統?!睆V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道,廣東撤并調整省信息中心和省直各部門44個內設信息化機構,統一到政務數據管理局一個部門,同時公安、民政、人社、衛生等55個部門1.4萬個信息項數據實現了互聯互通。

  在“管運分離、政企合作”模式下,這個最具“互聯網基因”的數字政府應用,成了一個“爆款應用”。后臺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粵省事”平臺實名注冊用戶數超3000萬。

  數字政府“跑”過概念期,進入落地期,發展路徑清晰明朗。數字政府的建設,不再是傳統政府的技術化加成,而是系統性的全方位變革。在這背后,是經濟高質量發展、政府銳意改革和新科技應用落地重疊交錯的新一輪浪潮。

  浙

  城市的覺醒

  從杭州“城市大腦”的實踐看浙江政務能力提升

  我們每天醒來,習慣打開手機看下天氣如何,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一座城市的每一天都是從一串串數據流開始的。

  在杭州,早高峰來臨前,位于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的“城市數據大腦”就已快速運轉,分析研判路面情況,調整紅綠燈信息時間,把交通信息反饋給市民,引導他們避開擁堵。

  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大到政府決策和城市治理,剛滿四歲的杭州“城市大腦”,正在全面、深度影響并改變著這座有2200余年歷史的城市。

  應運而生 城市大腦始于數字治堵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這是柳永筆下的杭州,古稱臨安、錢塘,自秦設郡縣以來,建城共計2200多年。

  但是兩千多年來,截至2017年,卻沒有一個人知道,在這座風簾翠幕的城市之中,一天的道路之上究竟行駛著多少奔馳的駿馬與香車。

  “政府能否開放部分數據資源?”“不同部門的數據五花八門,怎樣統一調配?”“如果算法出了問題,誰來負責?”時間退回到2016年4月,在政府專班與企業的無數次討論甚至爭執中,杭州城市大腦開始孕育。

  所謂城市大腦,是為城市生活打造的一個數字化平臺,將原本散落在城市生活中的數據匯集起來,并通過整合分析,實現對城市的指揮、調動和管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么?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杭州城市大腦總架構師王堅曾經給出這樣一個答案:紅綠燈和交通監控攝像頭的距離——盡管在同一根桿子上,但此前它們的數據從未連接過。

  杭州城市大腦誕生之初,就是要打破壁壘,縮短這個“最遙遠的距離”。彼時,杭州是個名副其實的堵城。數據顯示,當時杭州城市快速路處于嚴重擁堵狀態下的時間跨度長達10小時,市中心經常處于嚴重擁堵狀態。

  大顯身手 數字城市賦能區域治理

  位于錢塘江畔的云棲小鎮是一個云計算產業生態聚集地,涉云企業321家。

  在這里,如果你將車停在路邊,幾分鐘內你就會收到一條提示短信,告知你這里有違停拍照,同時還會給你推薦附近有空余車位的停車場,你可以點擊短信鏈接導航直達。進出停車場,進口沒有了道桿子,大大節約了等待停車的時間,而離場后也是快速駛離,事后繳費,兩不誤。

  從“治堵”走向“治城”,停車愈發便捷就是浙江城市大腦賦能城市治理的又一個生動縮影。截至2019年底,杭州城市大腦已建成涵蓋公共交通、城市管理、衛生健康、基層治理等11大系統48個應用場景。

  落地四年,杭州的城市大腦不僅以龐大的代碼與視覺圖像洞悉了這個城市中每個角落的一舉一動,這個大腦的中樞神經還不斷向社會各領域延伸,交通、文旅、醫療成為高頻應用場景。

  數字浙江,已經滲透到浙江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在浙江,城市大腦正時刻影響著市民的生活:取號排隊,遞交材料,繳費,取證,進門一小時左右,一本嶄新的不動產登記證書就能到手。小孩出生后在資料準備齊全的情況下,一次性便辦理了出生證、預防接種證、落戶、參保等各項事務,完成“出生一件事”辦理。

  從原先戶籍所在地辦理到如今的全城通辦,從原來跑多個部門窗口到現在一事聯辦,從原來的重復填表到現在的填一份表,為市民帶去便利的背后正是數據的歸集與共享。

  未來已來 聯手破信息孤島

  隨著城市之中人流量與影響因素的愈加增多,如何改造一座城市,其難度早已遠遠超越了摩西時期的“用斧子開路”。

  因為它的治理所需要的數據量級以及處理能力,早已超越了一個政府部門所能觸及的能力范圍。

  記者通過梳理浙江省政府網站公開資料發現,其實早在2012年以來,浙江省就在全國率先開展智慧城市建設。

  但問題也很明顯,部門間數據不相往來,甚至同一個部門內部不同業務線也不相通,于是形成一個個數據孤島。

  杭州的信息孤島曾經有多少個?2017年底,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數據顯示,杭州全市61個市一級部門和34個市直屬企事業單位,共建有信息系統899個、數據庫627個、數據庫表60余萬張。

  信息孤島如果沒打破,數據難以成為資源,“城市大腦”也會“缺氧”。

  2018年8月,杭州數據資源管理局、公安局、城管委等數十個政府單位、提供技術支撐的企業和云棲工程院的100多位常駐人員,組成17個專班,進駐云棲小鎮的研發基地辦公,杭州再次吹響數據歸集共享集中攻堅的集結號。截至2019年1月5日,歸集59個部門近293.6億條信息。這些數據通過清洗、歸類、標注、上架等工作,可按需即時調取。

  成效立竿見影。杭州去年585項公民個人事項實現“一項通辦”,“杭州辦事服務”APP上線即辦事項310個,81項“一件事”全面實現多部門聯辦、“網上辦”和“掌上辦”。

  自此,城市大腦的應用從交通拓展到城市治理領域。各部門可通過其中樞系統的數據融通,有效調配公共資源,用全新方式治理社會、服務民生、支撐決策。對不少政府部門來說,城市大腦不僅推動了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為政府自身的數字化治理提供了內生動力。

  ■快評

  數字化轉型需敢于打破壁壘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的發展,產業互聯網的興起,很多大型企業已加速數字化轉型,作為政府部門,站在管理和服務這兩個基本職能的層面,也與時俱進,甚至領風氣之先,數字化轉型的步子邁得更快。

  不管是廣東的“數字政府”還是浙江的“城市大腦”,兩者只是表述上的差異,其內核都是把握信息社會加快轉型的契機,以數字化建設為核心,建設全社會共享的、可示范的“智慧城市”,為實現政府職能的提升和城市的發展注入信心與動力。

  我們從廣東和浙江兩個經濟強省看得見的變化,是不斷增加的便民惠民服務,持續提高的城市治理效率??床灰姷淖兓?,政府部門敢于打破數據壁壘,找準數據治理的方向;還有全新的協同創新機制,激發了政企各自“刀刃向內”的改革勇氣。

  習近平總書記赴浙江考察時,在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指出,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要運用城市大腦,利用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不斷創新,實現大數據的場景化落地。通過數字賦能,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越來越多的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生活場景,正在深刻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習慣,豐富人們的消費體驗,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就電力行業而言,電網本身為物聯網提供一個很好的基礎,像在粵港澳大灣區這樣的特大城市集群中,電力光纖布到了每一棟樓下,離真實用戶的終端就“一步之遙”。對于電網企業來說,數據底色如何?流程、制度和標準能否適應數字技術和平臺架構的考驗,面對作為用戶的群眾,如何逐步從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向打磨“最后一米”邁進?這些問題,仍需進一步探索回答,數字化前景可期!


  附1:全國重點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數據分析報告

  本報告合集共計15份,報告中采用的相關數據均來自各地各級政府網站、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官方統計渠道,從政府管控、社會治理、數字化服務、信息公開等維度開展數據采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涉及的重點城市包含浙江省、山東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河南省、上海市、河北省、安徽省、江蘇省、廣東省、云南省。

image.png


  附2:國脈“一網通辦”核心支撐系統(GDBOS),助力數字政府建設

  數字政府2.0操作系統、政務數據體系2.0基礎標配、政務服務一體化升級方案。又名“政府數據業務操作系統”(GDBOS), 是基于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各地實踐經驗、數據體系理論、微服務技術架構,圍繞“大數據、大系統、大平臺”融合一體思路,為各地數字政府升級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業平臺。運用數據體系、標準治理、業務再造、組織進化等工具和方式,可從結構、標準、模塊架構上對當前政務服務平臺體系進行優化、重組和升級。有效適配部委、省、市、縣(區)不同層次需求,支撐數據整合共享、政務流程再造和服務模式升級,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夯實數字政府基礎,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依托"產品+數據+標準"框架,構建"標準支撐、數據體系、業務再造、數據治理、管理賦能"五大體系,無縫銜接既有業務系統,有效驅動政務服務整體運作:①落腳在“辦成”,把政務數據歸集到一個功能性平臺,企業和群眾只進一扇門就能辦成不同領域事項;②綜合提升政府政務服務、數據整合與治理能力,并最終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與智慧組織進化。

image.png


  附3:國脈政策通(又名“國脈一體化惠企政策服務平臺”),是對標中央關于“各項惠企政策落實到位、易于知曉、一站辦理”要求,打通政策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的幫手級產品。以“惠企政策精準送、補貼申報一次辦”為核心,提供政策“發布、匯聚、查看、送達、辦理、督查、評價”全套解決方案?;谑袌鲋黧w、民生服務和營商環境優化,從最小顆?;?、數源標準化、數據共享化、組織協同化、業務融合化五個方面著手打造,實現群眾與企業真正“知政策、懂政策、享政策”,依托政策紅利更好發展。截至目前,該系統已于深圳市、杭州市、佛山市、浦東新區、南山區等地應用,獲企業群眾普遍好評。

責任編輯:qin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