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于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對于保持我國經濟平穩運行、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李克強總理指出,營商環境就是競爭力,就是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著力點要由“抓項目”轉向“抓環境”,把“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

  重慶作為全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16個試點地區之一,緊緊圍繞增強市場主體獲得感、幸福感這一目標,堅持問題導向、高位推動、對標一流、強力統籌、嚴格考核,大刀闊斧地精簡事項、優化流程、暢通審批服務渠道,為優化重慶營商環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為企業“松綁” 為群眾“減負”

  為扎實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迅速行動,狠抓落實,積極會同市編辦、市發展改革委等單位,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從立項到竣工所涉及的行政許可、中介服務等各類事項進行全口徑梳理,進一步摸清底數,找準癥結。同時,借鑒廈門、上海、浙江等地區先進經驗,優化和完善各項改革措施,經反復研究論證,發布了《重慶市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舉措,切實為企業“松綁”、為群眾“減負”,構建了更加科學、便捷、高效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體系。

  重慶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大廳

  分類優化流程。根據投資主體,將工程建設項目分為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兩大類,再根據項目類型、投資類別、規模大小,將社會投資類項目劃分為4類(一般社會投資工程建設項目、小型社會投資工程建設項目、帶方案出讓土地工程建設項目、一般工業建設項目),分類優化配置審批服務事項,規范工程審批全流程的事項和程序。將加裝電梯、裝飾裝修等只需進行部分審批流程的工程建設項目單列一類管理。此舉為企業辦事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指引。

  壓減審批時限。將社會投資類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全流程審批時間壓減至50個工作日以內。其中,一般社會投資項目壓減至50個工作日、小型社會投資項目壓減至35個工作日內、帶方案出讓土地項目壓減至20個工作日內、工業項目從取得土地到開工15個工作日內。

  深化并聯審批。將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劃分為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4個階段,每個審批階段確定一家牽頭部門,實行“一家牽頭、并聯審批、限時辦結”,減少企業“多頭跑”。每個審批階段均實行“一份辦事指南,一張申請表單,一套申報材料,完成多項審批”的運作模式。不同審批階段的審批部門共享申報材料,不再要求申請人重復提交。

  精減審批事項。取消社會投資項目的初步設計審批及防空地下室建設項目初步設計審批、消防方案設計技術審查、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等事項,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服務事項從改革前203項壓減至100項,辦理事項和申報材料精簡50%以上。

  實施區域評價。在開發區、產業園區和其他特定區域,對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評估、環境影響評價等13個事項,由政府統一組織按區域統一編審,企業不再單獨辦理;由政府有關部門在土地出讓或劃撥前告知建設單位相關建設要求。

  推行告知承諾。對帶方案出讓土地項目、開發區和產業園區部分項目的建設手續辦理實行告知承諾。已經實施區域評價的工程建設項目,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震安全性評價、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評估、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等事項實行告知承諾。辦理施工許可手續時,對工傷保險、建設資金落實情況等申請材料實行告知承諾。實行告知承諾的事項,建設單位應按承諾相關規定辦理,并自行承擔違反承諾造成的法律責任和所有經濟損失。

  提升市政公用服務水平。針對企業反映的水電氣等市政公用服務辦理時限較長的問題,將水電氣辦理時間壓減至20個工作日、通信辦理時間壓減至10個工作日,壓縮率超過50%以上。將供水、排水、供電、燃氣、通信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報裝提前到施工許可證核發后辦理,在工程施工階段完成相關設施建設,竣工驗收后直接辦理接入事宜。

  只進“一家門” 辦理“多家事”

  2018年8月,重慶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大廳正式啟動運行,整合19個市級部門和市政公用單位分散設立的服務窗口,將100項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及服務事項全部納入大廳“一站式”辦理,實行“一家牽頭、并聯審批、限時辦結”,企業和群眾不再“多頭跑”,真正實現只進“一家門”、辦理“多家事”。大廳運行以來,共接件31875件、辦結29559件、接受咨詢5萬余人次。

  實現全市范圍內工程建設全覆蓋。改革覆蓋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和公共設施接入服務全過程,囊括了全市行政區域內所有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工程(特殊工程和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的重大工程除外)全項目,將技術審查、中介服務、市政公用服務以及備案等所有審批及辦理事項全部納入改革范圍,真正實現全市范圍內的工程建設全流程、全項目、全事項的全覆蓋改革。

  工作人員正在為企業人員辦理業務

  智能化審批服務大廳快捷方便。審批服務大廳內設立綜合接出件窗口、辦公區、自助服務區等區域,配套辦公設備,向辦事企業和群眾提供便民化辦事服務。辦事企業和群眾來到審批服務大廳后,首先掃取二維碼獲取相關辦事指南,然后根據辦事指南前往智能化取號機取號。由于大廳采取無聲化指引方式,因此要通過手機短信指引辦事群眾到階段平行節點窗口進行報件。大廳內還設立了自助填單區和自助服務區,自助填單區裝配了智能化填單樣表機,方便申請人正確填單;自助服務區則設有復印件、打印機、高拍儀等設備,幫助申請人完善各項報審材料。同時,一旁的大數據展示屏還不斷滾動顯示重慶市網申平臺獲取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實時數據。

  配套服務讓群眾審批更靈活。一是建立一個系統。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原則,依托“渝快辦”搭建工程建設線上審批平臺,橫向聯通各部門,縱向連接國家、市、區縣三級,實現審批數據實時共享、企業上線 “一網通辦”。通過跟蹤審批事項辦理進度和項目狀態,即時預警糾錯,實現對工程建設項目“全項目、全流程、全事項”效能監管。二是建設網上“中介超市”。依托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全市統一的網上中介服務超市已初步上線,進駐中介機構200余家,既可讓建設單位通過數據建模工具快速比選中介機構,又能對中介服務進行全過程監督評價。三是建立支付系統。已與財政非稅系統對接,實現在線支付功能。同時,借鑒先進省市經驗,采取對接第三方聚合支付平臺的方式,積極搭建統一的在線支付平臺。四是開展郵遞送達。與中國郵政速遞物流公司(EMS)開展合作,市級和區縣工程建設審批服務大廳全面實行郵寄送達服務。五是強化信用體系建設。推進覆蓋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方面的工程建設領域誠信體系建設,依托“信用重慶”公共平臺,歸集工程建設領域信用信息。建立工程建設領域“紅黑名單”制度,實現信用信息全網通查和“一處失信、全渝受限”。

  “點”上突破 進一步提升投資便利度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從“面”上理順了各類工程全流程審批的流程和時序。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并不滿足于既有成績,而是刀刃向內,深挖潛力,自2019 年年底起,針對中小企業投資建設的小型低風險建設工業項目,出臺1+12系列措施,再次強力推出一批改革新政,將工程審批制度改革推向縱深。

  積極為企業減環節、減時間、減費用。在減環節方面,一是豁免水保、環評、消防、人防手續,取消施工圖審查備案和施工許可現場踏勘,取消工程檔案、水、電的驗收和備案,取消建筑能效測評以及建設管理部門的竣工驗收備案;二是將投資項目備案與用地規劃許可合并辦理,將聯合驗收改為簡易驗收,僅保留竣工規劃核實,且可與不動產登記合并辦理;三是優化供排水環節,明確將供排水壓縮成兩個環節,即供排水現場踏勘審核和接受供水、污水檢測并獲得連接服務。在減時間方面,將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辦理由8日壓縮至5日,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辦理由5日壓縮至2日。通過取消手續辦理,大幅壓減審批時限,提升企業辦事效率和獲得感。在減費用方面,一是免繳人防易地建設費和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二是供排水實行“三零”服務,即零上門、零審批、零費用,外線建設由供排水單位負責建設,費用由政府補貼;三是工程勘察、施工圖審查實施政府購買服務;四是深化監理改革,質量安全技術檢查可由企業內部工程師承擔。

  大力提升質量管控水平。一是完善施工現場質量監督管理措施。實行質量安全風險分級管理,根據質量安全風險等級情況,監督機構在施工過程中開展差別化監管。二是提升施工圖審查、施工現場質量監督管理人員以及總監理工程師的學歷要求。全市施工圖審查人員、施工現場質量監督管理人員及總監理工程師除了符合國家規定的最低從業年限要求和從業資格以外,同時應滿足建筑學、工程學或建設管理本科及以上的學歷要求。三是推行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鼓勵施工企業投保工程質量責任保險,取代建設單位預留工程質量保證金做法。

  暢通線上線下服務渠道。依托“渝快辦”,在重慶市網審平臺搭建小型低風險建設項目審批專用入口,全市一網通辦。涉及改革范圍的建設項目所有審批事項,實現一口受理、內部流轉、數據共享。同時,在市、區(縣)兩級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大廳開設“小型建設項目”專門窗口,為小型建設項目提供“一窗通辦”服務,并落實窗口人員“首問責任制”,積極為小型建設項目辦理提供“店小二”式服務,要求各區縣大力物色符合條件的項目,主動對接服務,全程跟蹤項目進展情況,協助辦理。

  “真沒想到這么短的時間,沒有任何費用,就拿到證了!”重慶英派克公司負責人宋玉學拿到公司改建工業廠房施工許可證后欣喜萬分。據了解,該公司機電廠房改建一期項目,于2017年12月辦理了項目投資備案,前期報件已耗時兩年,2019年12月才辦理完成施工圖審查備案。按照改革后流程,該項目于2020年1月21日在“小型建設項目”專門窗口提交了施工許可申請材料,1月22日便取得了施工許可證。公司高層對后期生產線擴建非常有信心,決定立即投資擴建二期廠房。

  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臺和落地,中小企業投資建設的小型低風險建設工業項目辦理全流程只需4個審批環節,即企業投資項目備案(含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建筑工程施工許可、建設工程竣工規劃核實(含不動產登記),審批總用時不到16天,總費用僅需550元。目前,全市已有67個項目按照改革后流程實施,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增強。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當前,重慶正處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機遇期,將迎來闊步向前、爭先創優、趕超發展的最好時機。重慶將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堅決破除束縛市場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充分發揮的各種體制機制弊端,持續優化良好的營商環境,為重慶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提供支撐、增添動力。


      附1:全國重點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數據分析報告

  本報告合集共計15份,報告中采用的相關數據均來自各地各級政府網站、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官方統計渠道,從政府管控、社會治理、數字化服務、信息公開等維度開展數據采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涉及的重點城市包含浙江省、山東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河南省、上海市、河北省、安徽省、江蘇省、廣東省、云南省。

image.png

  附2:國脈“一網通辦”核心支撐系統(GDBOS),助力數字政府建設

  數字政府2.0操作系統、政務數據體系2.0基礎標配、政務服務一體化升級方案。又名“政府數據業務操作系統”(GDBOS), 是基于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各地實踐經驗、數據體系理論、微服務技術架構,圍繞“大數據、大系統、大平臺”融合一體思路,為各地數字政府升級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業平臺。運用數據體系、標準治理、業務再造、組織進化等工具和方式,可從結構、標準、模塊架構上對當前政務服務平臺體系進行優化、重組和升級。有效適配部委、省、市、縣(區)不同層次需求,支撐數據整合共享、政務流程再造和服務模式升級,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夯實數字政府基礎,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重要支撐。

  依托"產品+數據+標準"框架,構建"標準支撐、數據體系、業務再造、數據治理、管理賦能"五大體系,無縫銜接既有業務系統,有效驅動政務服務整體運作:①落腳在“辦成”,把政務數據歸集到一個功能性平臺,企業和群眾只進一扇門就能辦成不同領域事項;②綜合提升政府政務服務、數據整合與治理能力,并最終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與智慧組織進化。

image.png

  附3:國脈政策通(又名“國脈一體化惠企政策服務平臺”),是對標中央關于“各項惠企政策落實到位、易于知曉、一站辦理”要求,打通政策服務、優化營商環境的幫手級產品。以“惠企政策精準送、補貼申報一次辦”為核心,提供政策“發布、匯聚、查看、送達、辦理、督查、評價”全套解決方案?;谑袌鲋黧w、民生服務和營商環境優化,從最小顆?;?、數源標準化、數據共享化、組織協同化、業務融合化五個方面著手打造,實現群眾與企業真正“知政策、懂政策、享政策”,依托政策紅利更好發展。截至目前,該系統已于深圳市、杭州市、佛山市、浦東新區、南山區等地應用,獲企業群眾普遍好評。

責任編輯:yang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