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希望杭州在建設城市大腦方面繼續探索創新,進一步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為全國創造更多可推廣的經驗。杭州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按照“整體智治”理念,推動組織工作數字化改革,整合組織系統資源,匯集全市黨建數據,于2020年5月在“浙政釘”上線運行“數字組工矩陣”,實現了數據全景式歸集、流程全鏈條再造、服務全方位觸達。
截至2020年10月底,“數字組工矩陣”已實現73項業務在線辦、預約辦、即時辦,基層黨員群眾注冊用戶98.1萬人,累計在線辦理公務員個人事項1.7萬件,服務高層次人才2.4萬名。
集成多源數據
分析研判更科學
一是建設“黨建云圖”。歸集干部信息庫、公務員隊伍信息庫、人才隊伍信息庫、基層黨建信息庫數據和組工關聯數據,設置數據接口212個,收錄領導干部隊伍結構動態分析、公務員隊伍素質動態分析、黨員日?;顒忧闆r、人才流動狀態等1250項數據,做到組織工作全領域、全市域、全口徑數據融合。
二是集成應用場景。集成智慧組織(先鋒碼)、選兵點將、公務員“一鍵辦”、指尖辦公、成長賦能、人才e碼、愛心驛站、社團有你、我行我show、積分商城等十大核心應用場景和其他組工業務平臺,組工干部依據權限管理和使用,普通用戶根據需求進入不同模塊辦理事項、兌現政策、開展學習等。
三是開展智慧研判。依托“黨建云圖”,在實現數據可視化展示的基礎上,運用AI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綜合研判,推動干部決策科學化、黨建管理精細化、人才服務精準化。比如,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從人才專業分布、高校占比等多個維度,分析不同時段人才資源與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度、匹配度,目前已為制定人才政策提供30余條意見建議。
打破數據壁壘
組工業務更協同
一是干部信息“實時共享”。迭代升級公務員數字化管理平臺,打破組織、編辦、人力社保、財政、醫保、公積金等部門的數據壁壘,實現公務員管理服務、教育培訓、選拔任用和調整交流等信息實時共享。
二是公務員事項“線上即辦”。推進公務員職業生涯全周期管理“一件事”改革,在線辦理錄用、調轉任、退休、出入編、工資核發等19個公務員管理服務事項,實現“一張表單申請、一個平臺聯辦、一次不跑辦成”,申報材料平均份數由18份壓減至5份,填報信息由183個減少至20個,平均辦結時限由6天變為“即時辦理”。截至2020年10月底,已辦結各類事項1.7萬件。
三是干部交流“模擬調配”。智能分析市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公務員)隊伍總體情況、專業特長、年齡結構等信息,結合干部數量、崗位職數等多維比對,開展“模擬調配”,排摸適崗人選,精準服務干部考察、比選等工作。
整合政策資源
人才服務更貼心
一是辦事“一站入口”。歸集人才各類需求,為A-E類高層次人才提供全科服務、專享服務、雙創服務、生活服務、區縣服務等5大類27小類百余項人才專屬服務,人才通過“人才碼”即可申領享受。比如,戶籍、社保、出入境等37個行政服務事項已實現在線辦,并由“智小惠”智能服務和人工熱線專員答疑解惑。
二是政策“一鍵兌現”。歸集住保房管、人力社保、車輛管理等部門數據,高層次人才購房補貼、租房補貼、車牌補貼和大學生生活補貼、租房補貼等5項政策兌付信息主動提醒,補貼從定期放款升級為即時到賬。截至2020年10月底,已有2萬名高層次人才申領“人才碼”,“碼”上申領補貼總金額7.4億元。
三是雙創“全鏈辦理”。上線審批服務、眾創租賃、金融服務、用地服務、法律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公證服務、政策服務等8個服務事項,人才通過“人才碼”即可獲得工商注冊、雙創空間入駐、知識產權法律服務、融資貸款等方面的專屬服務和關聯資訊。截至2020年10月底,已提供“人才貸”1640筆,授信金額2.7億元。2020年7月以來,創新推出“青荷碼”,為應屆大學生提供雙創服務、政策服務、生活服務、繽紛活動、全科服務等5大類服務,定制包含購物、出行等生活優惠券的“青荷禮包”,目前已有9.9萬名應屆大學生申領“青荷碼”。
搭建多元平臺
黨員管理更高效
一是黨務在線管理。依托“西湖先鋒”APP,實現發展黨員、黨員教育、黨員活動、黨費收繳、組織關系轉接、黨員服務評星評級等事項全過程在線辦理。2020年1-10月,各級黨組織累計在線發布主題黨日、“三會一課”等活動37.3萬場次。
二是黨員在線學習。設置新思想、知行云課堂、黨建視聽、聽書讀書、外語E課堂等25個欄目,制作杭情微視、經典導讀等112門微課程,審核發布視頻課程900余門、近2000個課件,總播放量100余萬次,有效滿足了疫情防控期間黨員干部的“非接觸”培訓需求。
三是黨群在線互動。集成黨建地圖、在線預約、愛心驛站、社團有你等應用場景功能,打造線上黨群服務超市,黨員群眾可在線參與微心愿發布認領、志愿服務、社團活動等。截至2020年10月底,黨員群眾在“愛心驛站”認領微心愿7.7萬個,開展志愿服務7.3萬場。依托“社團有你”應用場景,孵化理論學習、讀書思辯、社會公益、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體育健身等各類社團1.8萬個,開展活動5.5萬次,累計參與101.3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