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無論是國家對上海的戰略要求,還是上海自身的城市規劃,都將創新擺在首要位置。我們邀請產業經濟學、城市研究、政策研究等方面專家進行線上咨詢。結合專家意見及數據可獲取性因素,確定全球城市吸引力指標體系(表1)。

  我們從滿足創新類人才需求角度出發,營造城市舒適度為目的,構建了宜居環境、安全保障、社會環境和自我實現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的全球城市吸引力評價模型(圖1)。

  我們對標可稱之為“全球城市”的紐約、倫敦、東京、北京和巴黎,看看上海的優勢和差距,并尋求提升城市軟實力的解決方案。

  上海與一流全球城市的差距

  從綜合測評結果看,紐約、東京、倫敦列前3位,得分分別為0.6636、0.6037和0.5301,上海得分僅0.4226。上海在社會環境和自我實現兩大一級指標中排名均靠后,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

  從宜居環境看,紐約、東京排名較靠前,上海、倫敦居后。紐約的PM2.5濃度、水域率指標表現較好,且紐約軌道交通路網密度較高,便利人才的生活與交流。東京主要是由于其在餐飲購物及生態環境指標上比其他城市表現更為良好,一是東京的餐廳與購物中心數量較多,且綠化覆蓋率與PM2.5濃度也表現較好,這主要是因為東京地震較為頻繁,設置了較多的公園,因此綠化覆蓋較高。上海在宜居環境指標上,餐飲購物這一指標排名第2位,原因為上海是全球知名品牌的“首店聚集地”,擁有眾多購物中心和頂級餐廳,能滿足人才對高生活品質的需要。但上海在居住環境指標表現不佳,主要是由于房價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比較高,上海的房價收入比為15.06,遠高于紐約(3.99)、倫敦(5.65)和巴黎(6.28),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也較其他城市低,僅64183元,而紐約高達327032元。此外,上海的房租收入比也較高,房價收入比高達0.94,而倫敦僅0.2,上海一居室月租金高達5041元,而倫敦僅為3669元,總體看,上海生活成本較高。

  從安全保障看,北京憑借良好的醫療體系排名第1位,大型醫院數量達648家。東京在安全指數這一指標上表現良好,而北京和上海差距較大。巴黎安全指標表現最差,主要是由于巴黎失業率高達7.6%,且大型醫院數量較少,僅72家,但可圈可點的是巴黎乃至整個法國的醫療保險已實現全覆蓋,所有法國境內的合法居民都可以申請全民醫保。此外,如果是沒有居留卡或已辦理合法身份的外國人,法國政府仍會為該人群提供國家免費醫療援助。數據顯示,上海在信息安全與數據安全方面與排名第1位的東京仍有較大差距,這一指標主要衡量城市預防網絡攻擊、保護各類數據安全的情況。上海的大型醫院數量比歐美的全球城市多,但與北京的648家和東京的647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此外,上海的醫療保險覆蓋率為87.4%,與倫敦、巴黎這些醫療保險全覆蓋的城市相比仍有差距,醫療體系完備程度有待提高。

  從社會環境看,上海在文化氛圍和教育資源兩個指標上與其他城市相比差距較大。上海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分別為100家和25家,而巴黎有292家博物館,紐約有1475家美術館;上海的公共圖書館也僅25家。公共圖書館可為“雙創”提供良好的孵化條件,免費向社會提供優質的文化科技資源,有利于大幅提升知識傳播的力度和速度。在教育資源方面,上海高校數量不少,但QS排名Top500高校上海僅有4所,而倫敦和巴黎均有11所。此外,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本級財務支出的比重與紐約、東京相比略低一些,上海為10.99%,紐約和東京分別為15.71%和14.15%,上海需要繼續加強教育方面投入。

  從自我實現看,紐約、北京、東京表現突出,對人才自我價值實現空間的廣度和深度較高,而巴黎、倫敦、上海稍遜。在科創活力方面,上??萍纪度氡葨|京、北京少,上??蒲型度霃姸葹?.03%,東京、北京分別為10.17%與6.17%。上海的科技創新競爭力較弱,與紐約、東京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東京以16899項PCT專利申請數居第1位,而上海僅1246項。上海的產學研合作情況不佳,2018年產學研合作發表論文占比為2.3%,遠低于紐約的8.5%和東京的7.7%,科技創新轉化效率較低。在經濟活力方面,上海主要是三大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上海的第三產業占比近70%,而倫敦、紐約分別為92.59%和94.14%。在開放程度方面,上海吸引的高校留學生數量較其他全球城市有一定差距,2018年上海有留學生6.09萬人,而紐約每年可吸引留學生99萬人。在北京和東京的跨國公司總部數最多,分別為58家和38家,而上海僅7家,上海本土大企業數量與其他全球城市相比差距顯著。國際組織總部落戶有利于吸引創新人才。

  上海增強全球城市吸引力的思路和舉措

  “三引”:引育拔尖科技人才、引育一流科研機構、引育強勢科技企業

  1、推進全球科技人才信息平臺,引育一批拔尖科技人才。上??梢园l揮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通過持續推進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信息平臺建設,利用大數據手段建設全球科技人才數據庫,做好全球、城市、區域、機構等多層次多維度全景、趨勢、預測等人才數據分析,利用好人才平臺深度挖掘全球科技、產業、金融和人文科學領域高層次人才,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在人才引進、人才評估、專家評審、科技合作等方面提供數據支撐服務,充分發揮好高層次人才的引領輻射作用,通過其強大的影響力、帶動力來提升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吸引力。

  2、搭建一流科研機構信息平臺,引育一批一流科研機構。上??梢酝ㄟ^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信息平臺”,實時跟蹤了解與上海重點發展領域相契合的一流科研機構的科研動向、合作動態、專家人才現狀、成果產出等,為引進國際一流科研機構、推動國際科研合作提供數據支撐。上海應加速引進一批國際一流科研機構在滬設立分支機構,加快與國內機構的合作進程,擴大國際合作,建立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國際合作平臺,為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留住高層次人才、培育人才提供更廣闊的事業發展平臺。上海必須重視發揮本土高校院所內生力量,改革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賦予高校院所更多辦學自主權,建設創新人才培育基地,使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形成合理的結構。

  3、發揮上?!翱萍紕撔職鈭觥?,引育一批強勢科技企業。截至2020年4月,在上海落戶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累計達到730家和466家。上海有其獨有的外商投資吸引優勢,需要運用好“雙自”優勢,通過打造國際研發機構聚集區,吸引頂尖科技企業落戶上海,利用好制度優勢協助外資企業和創業公司辦理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所需的章程認證、注冊、稅務、年金及社會保險、入境管理等手續,合理布局聚集區產業鏈創新鏈,促進區域內產業合理布局。引進一批全球頂尖風險投資機構,通過天使投資稅收減免計劃鼓勵國際天使投資基金對優質創業項目的支持,助推上海獨角獸企業的孵化和成長,培育一批后起強勢科技創新企業。

  “三提”:提高優化營商環境、提高開放共享水平、提高產學研結合度

  1、積極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高優化營商環境。上海應著力打造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充分發揮上海的中心輻射作用,兼具發展各城市特色主導產業,形成優勢產業集群,深化協同創新效應為人才價值實現提供良好產業集群環境。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積極推進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加快長三角機構、人才、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要素的系統化有效組織,發揮平臺優勢推動長三角城市群的創新資源集聚與發展,形成區域創新要素共享長效機制,為人才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可利用資源;貫徹落實好營商環境“3.0版”方案,為上海重點發展領域、重點發展區域、重點發展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對符合規定的創業孵化企業和國際研發機構提供社會保險費補助、政府廉價集體宿舍等政策,幫助企業家降低用工成本;實施力度更大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政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放寬外籍人才、留學生創業限制,規范和放寬技術型人才取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條件,吸引全球人才和企業來中國創新創業,提高外籍人員在上海投資創業的便捷性,打造世界創新高地。

  2、積極推動科學數據共享利用,提高開放共享水平。科學數據是基礎研究的重要資源,創新人才通過利用科學數據進行再次創新和關鍵技術突破。為更好地營造開放共享的科研環境,上海應推進科學數據的安全防控和長期保存,將科學數據安全防控納入上海信息安全戰略體系中,加快推進科學數據管理立法及配套制度建立;成立科學數據中心,將其列入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中,進行高效的科學數據標準制定、數據存繳、安全防控及共享開放;攻堅云計算、大數據等核心技術,搭建科學數據云平臺,對科學數據進行有效的管理,推動科研人才共享和充分使用,推動實現科研信息化。多措并舉共同推動科學數據的效能最大化,并在經費保障、技術研發和人才隊伍等方面給予支持,為人才培育開放共享的科研環境,以提升上海的創新能力和科技競爭力。

  3、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高產學研結合度。上海應借鑒日本在產學研結合方面的經驗,積極構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打通“產學研”合作壁壘,由政府主導,幫助科學家科研成果快速轉移轉化應用到產業中;實行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將大學教育和科研機構技術研發、企業創新實踐人才需求有機結合,形成注重實踐應用、覆蓋“校企政”的完備教育體系;借鑒紐約“應用科學”計劃,引進國外頂尖理工院校建立科技園區,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生產力。上海通過打造國際研發機構聚集區,圍繞重點發展產業建立校企科技園區或科技城,打通高校到企業的“最后一公里”。

  “三增強”:增強美好生活品質對人才的吸引力、增強先進文化自信對人才的吸引力、增強自我理想價值對人才的吸引力

  1、提升創新人才待遇,增強美好生活品質對人才的吸引力。上??梢蕴峁┒鄻踊淖≌c住房保障政策,對不同層次的人才提供一定的購房與住房補助,提供配套生活條件,向人才及其家屬提供方便的生活居住環境。認真落實人才工作經費和生活補貼,力所能及地為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難題。適當提高相關補助津貼,讓人才安心工作、敬業奉獻。暢通海外科學家及外籍創業人才來滬通道,為其來滬創新創業提供生活、工作、信息流通、境內停留、居留等多方面便利。

  2、打造敢于創新氛圍,增強先進文化自信對人才的吸引力。創新創造需要科學家的努力和堅持,更需要全社會的寬容和支持。相關資料顯示,科研創新成功率只有10%左右,上海想要更大程度地激發創新人才的創新活力,應采取多種方式大力向全社會宣傳敢于創新的理念,鼓勵科學家試錯冒險,培養全社會寬容失敗的觀念。勇于面對失敗需要創新者持續修煉定力,更離不開制度撐腰,應建立寬容失敗的政策保障機制,解除創新者的后顧之憂,最大限度地避免政策不落地。積極發揮市場自身的作用,學習國外先進企業推崇的“允許失敗、但不允許不創新”的價值觀,設置獎勵和表彰制度,使企業迸發出更大的活力。

  3、拓寬創新發展空間,增強自我理想價值對人才的吸引力。制定合理科學的創新激勵機制,對積極干事創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才給予表彰獎勵,廣泛宣傳愛才惜才的理念,營造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的良好氛圍。把握創新人才發展的各項需求,了解創新人才自我價值實現所需的政策和環境,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創新需要有開放性的思維,積極舉辦或承辦國際學術論壇和技術交流論壇,如浦江論壇、人工智能大會等,推動科研人員和研發技術人才的思想碰撞,為創新人才拓寬發展空間。

  表1  全球城市吸引力指標體系 

圖1  基于滿足人才各層次需要的全球城市吸引力評價金字塔 

  圖1  基于滿足人才各層次需要的全球城市吸引力評價金字塔

  表2  上海與國際一流全球城市吸引力測評結果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qrcode_for_gh_3fb56a5f9578_258.jpg  

qrcode_for_gh_d37d7c6bd5cb_258.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