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了2020年全國營商環境評價各指標領域標桿城市名單,廈門市18個指標全部獲評“全國標桿”,其中辦理建筑許可、登記財產、開辦企業、市場監管等14個指標進入全國前10位。這是近年來廈門市不斷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廈門市深度探索以法治思想為引領、以“多規合一”為抓手的放管服改革成效顯著。

  “從去年12月取得招拍掛用地到首期開工建設,整個過程只用了4個月左右,過去至少需要半年左右?!鼻f聰偉是大悅城控股廈門城市公司的一名報建經理。令莊聰偉感觸最深的是,廈門市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上申報材料最少、流程節點最少?!斑@對商業項目如期開工、按期交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p>

  近年來,為打造項目審批“快車道”,廈門市根據資金、類別、規模等要素,梳理出17類標準化審批流程,針對以往重復提交、標準不一等問題,構建了并聯審批新機制。過去需要園林、節能、人防、消防等10多個部門分別指導,改革以后,各部門提前介入、聯合指導,形成統一意見,審批效率大大提高。

  廈門市政務服務保障中心主任王秀榮用一組數字概括了“多規合一”實施后審批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限壓減70%以上,一般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從308個工作日壓減到50個至90個工作日以內,主流程申報材料從373份精簡到46份,100%的審批事項可實行容缺受理……

  “減材料、減時限、減環節、減跑動”的背后,離不開城市總體規劃的“一張藍圖”。如今,廈門不僅逐步克服了“多規共存,各自表述”這一困擾城市發展的老問題,還在此基礎上推行項目策劃生成機制,著力銜接規劃實施與項目落地之間的“最后一公里”。

  為推動各部門數據共享、業務共商,廈門市建立了統一的業務協同平臺。據介紹,目前該平臺已接入市區、鎮街、企業共397家單位,匯總城市現狀、規劃、管理、社會經濟等四大類數據,形成了涵蓋環保、水利、市政等在內的72個專題、455個空間數據圖層。

  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審批管理處二級調研員黃燕平告訴記者,依托“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各職能部門可以在項目策劃階段提前協調和指導,實現城市空間的共管共治。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該平臺共儲備項目7967個,策劃成熟項目5359個,完成意見征集7601個。

  行政服務中心大廳是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窗口,廈門市生態環境局環境影響評價處四級主任科員王潤地表示,過去環評“未批先建”的情況時有發生。改革后,環保部門從末端被動反應轉變為源頭主動管控,杜絕了環評流于形式的現象,充分發揮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作用。自2014年以來,廈門市累計對13700多個建設項目進行了環保前期準入研判,“一票否決”項目12個,既為項目落地提供了生態環境要素支撐,又守住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

  2016年5月,全國首部“多規合一”地方性法規《廈門經濟特區多規合一管理若干規定》頒布實施;2019年6月,《廈門經濟特區社會信用條例》正式施行。廈門市還圍繞規劃編制、部門聯動、項目審批、效能督察、事后監管等出臺了一系列配套制度,保障“多規合一”每個環節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進而形成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強大合力。目前,圍繞“多規合一”的各項改革經驗正逐步通過法律法規形式加以固化,依法行政、強化制度保障體系成為廈門市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qrcode_for_gh_3fb56a5f9578_258.jpg  

qrcode_for_gh_d37d7c6bd5cb_258.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