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河東區以開展制度創新流程再造為契機,持續深化“一窗受理、一鏈辦理、一網通辦、掌上一窗”改革,實現一件事“一個窗口、一張表單、一個流程、一套材料、一次辦好”。
“一窗受理”變??茷槿?/strong>
開展制度創新流程再造改革攻堅行動,全面落實“三集中、三到位”,在打造行政審批全領域無差別“一窗受理”樣板專區的基礎上,將民政、發改、農業農村等25個新增部門226項委托事項全部納入無差別窗口辦理,實現“大廳之外無審批”,編制印發“一窗受理”標準化指引,實現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全部進駐實體大廳。優化布局,設立人社醫保、公積金、不動產、稅務、行政審批五大功能區,所有進駐事項納入“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全部采取“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工作模式,窗口月平均辦件量達4萬余件,平均等待時間5分鐘,平均辦理時間7分鐘,時間壓縮幅度達50%,企業群眾辦事“多頭跑、往返跑”現象有效解決。創新推出企業開辦“1001”標準,加快推進“一業一證”改革,全力拓展“窗口前移”范圍,切實提升企業群眾辦事滿意度、幸福感。
“一鏈辦理”變多事為一事
深入推進流程再造革命,構建“全鏈閉環審批,并聯環節齊動”的“一鏈辦理”模式。并聯審批減時限。按照“一件事”生命周期、主體類型、辦理內容、辦理人身份等邏輯關系,對多個部門審批環節歸并、壓縮、優化,再造關聯事項“一鏈辦理”主題服務流程,達到“一情形一流程”目標。同時,依托山東省政務服務網建立“一件事·一鏈辦”專區,減少群眾跑腿次數60%以上、壓縮辦理時限65%以上。數據共享減材料。建立部門信息互通、審管聯動機制,審批過程由外部部門循環轉為內部科室循環,借助一窗受理系統和工改系統,實現線上數據共享和精簡共性材料,達到“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目標,縮減提交材料50%以上。
“一網通辦”變現場為網辦
全面推行“一次辦好”,提供“店小二”式幫辦代辦服務。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立覆蓋城鄉的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100%。建立辦事群眾和企業網上申報、部門網上審批、證章和稅控設備免費寄遞“零見面”的營業執照辦理服務新流程,申請人可根據自身需求,通過手機下載電子證照。目前,營業執照全程網辦率達95%以上。針對辦事群眾出行不便等情形,根據申請人意愿,對證照實行免費寄遞服務,已為辦事群眾寄遞營業執照、護士執業注冊證等相關證件1000余件。
“掌上一窗”變固定辦為移動辦
投資30萬元積極推動“愛山東”APP河東分廳建設,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移動端政務服務能力不強,“辦一件事下載一個APP”等問題,讓群眾在移動端“下載一次、辦全部事”。同時我們正在開發依托微信運行的“微審批”平臺,屆時辦事群眾通過微信可實現180個審批事項掌上通辦,還能實現微咨詢、微監管、微投訴等功能。辦事企業、群眾只需關注“河東審批服務”微信公眾號,將所需材料以圖片形式上傳后,后臺審批人員即可完成審批并將受理結果通過微信發送給辦事者,讓群眾跑腿加快向數據跑路轉變,實現審批事項的“零跑腿”。
同時,河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大力推行“幫辦代辦、就近辦”,依托“沂蒙紅色幫辦代辦中心”,抽調業務骨干成立幫辦代辦“青年突擊隊”,對重點工程、重大項目開通應急審批“綠色通道”,主動對接、靠前服務,實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諾”。積極開展預約服務、“延時服務”,探索開展“節假日值班服務”,對部分業務主動實行上門服務,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