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通遼市堅持把打造優質營商環境作為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抓手,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策落地、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依法行政、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等方面主動發力、積極作為,著力打造“時限最短、環節最簡、材料最少、服務最好”的營商環境“金名片”,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軟環境,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黨政聯動 營造親商富商的政策人文環境
下好營商環境“先手棋”才能激活經濟發展的“全盤棋”。通遼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瞄準打造要素集聚的“磁場”、企業發展的“沃土”、投資興業的“寶地”,以高效、優質的服務,推動營商環境穩步提升,激活經濟發展“一池春水”。
堅持高位推動。市委、政府對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進行提格,成立以書記、市長擔任“雙組長”的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
完善工作機制。建立“1計劃1決定1方案1措施”制度體系,制定實施《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定》《通遼市優化營商環境2021年實施方案》《通遼市優化營商環境服務項目建設的若干專項措施》,為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構建“親”“清”政商關系。通過17名市黨政領導和17個重點部門聯系對接68家民營企業和商協會,政企溝通渠道更加暢通。建立全市服務民營經濟專項智庫,推薦87名優秀非公經濟人士,為全市民營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制定了“兩清單一承諾”制度,即黨政領導干部與民營經濟人士聯系交往正面和負面清單以及“反對不按規則辦事行為承諾”,規范政商交往行為。以“以案促改全面修復凈化政治生態集中專項行動”為抓手,市紀委監委上線運行了優化營商環境監督平臺,開展親商助廉專項行動,推動營商環境脫胎換骨。
變繁為簡 營造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
刀刃向內,簡政放權,在推動政務服務優化過程中,通遼市圍繞“做服務企業和群眾‘店小二’”的理念,堅持“造流程、通堵點、強服務、提效率”四輪驅動,讓企業、群眾辦事更便捷。
高效推進“四辦”工作。今年,通遼市持續深入推進“蒙速辦?一網辦、掌上辦、一次辦、幫您辦”工作,盡最大努力讓數據多跑路,辦事的企業、群眾少跑腿。截至目前,一網辦方面,全市已啟用“綜合一窗受理”辦件系統,全市綜窗可辦理事項5391件、辦件數量達6182件。全市已完成128類電子證照匯聚工作,電子簽章系統已開通電子印章批量簽章功能。一次辦方面,市旗兩級全面開展“一件事一次辦”線上線下一窗受理。103件“一件事一次辦”事項在全市推開,全市共受理辦結“一件事一次辦”聯辦主題事項3.85萬件,解決了群眾從跑“多部門”向跑“一窗口”轉變。幫您辦方面,全市設立了32個“幫您辦”窗口、組建了“幫您辦”隊伍,為申請人提供工程建設項目咨詢、指導、協調和領辦等免費服務共517件。掌上辦方面,已有16個重點領域28個部門的207項便企利民事項接入“蒙速辦”,點亮智慧生活。
強化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建設服務。堅持圍繞招商抓營商的理念,制定《通遼市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實施方案》和《通遼市優化營商環境服務項目建設的若干專項措施》。選優配強招商引資隊伍,圍繞建立政企溝通會商機制、抓實“項目管家”服務、全力推進“一制三化”改革、推進涉企事項“全市通辦”、開展全流程代辦幫辦服務、優化企業經營環境、建立完善考評機制7個方面內容,提出26項具體工作措施,為項目引進、落地實施、生產經營提供有力保障。
重點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聚焦企業公平便捷準入環節,著力優化企業開辦服務,通過完善市旗政務服務大廳企業開辦服務專區和網上辦理業務引導區,建立重點企業“管家+專家”式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全市企業開辦時間實現1個工作日內辦結。
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2019年以來,通遼市連續3年由市政府印發改革方案,在政務服務大廳設立了工程項目改革服務專區,在全區率先實現工程建設項目跨層級審批,投資項目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實現信息互聯互通。目前,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實現60個工作日內辦結。通過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累計辦理5000余件審批事項,辦件量居全區首位。
深化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全力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工作,現已完成市發改委、能源局等8個部門66項審批事項的劃轉承接工作,在全區已開展試點的7個盟市中劃轉事項最多,加快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
深化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加強工程審批標準化建設,實行審批、測繪、審圖、勘驗、驗收和區域評估“五聯合、一統一”。確定3個試點地區,圍繞政府定標準、企業作承諾、過程強監管、失信嚴懲戒,實行事前《信用承諾書》制度、推行“容缺受理”,探索一般工業項目“拿地即可開工”,在試點基礎上逐步推開。
深化不動產登記改革。分類壓縮不動產登記時限,年內實現一般登記和抵押登記1日內辦結,其他登記事項“即來即辦”。
深化基層便民服務改革。分期分批下放行政權力事項,基本建成市旗鎮村四級黨群服務中心,初步實現“一站式服務”“一門式辦理”。
著力打造整治“辦事難”問題和“通遼政務服務會客廳”品牌。著力打造以“政府‘辦難事’,解決企業‘辦事難’”為主題的整治“辦事難”問題品牌,累計征集企業和群眾各類“辦事難”問題1431件,目前已辦結1420件,切實解決了一批企業遇到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著力打造“通遼政務服務會客廳”品牌,在市政務服務大廳打造涉企法人政務服務平臺“通遼政務服務會客廳”,推行“會談式”服務模式,在事項受理上將涉企行政服務事項進行整合,按“一件事”模式提供“全科、全流程無差別綜合受理”服務,讓企業辦事更加高效快捷。此外,實行24小時自助服務,市本級(包括分中心)現配備93臺自助機提供服務,政務服務移動端已完成144個特色應用的接入。同時,設置“不間斷服務窗口”,除法定節日外,均有專人正常接待辦事群眾。工作日、雙休日均有固定聯系人,企業可通過“不間斷服務窗口”的預約、代辦、轉辦等服務實現業務辦理不間斷。
扎實推進12345市民服務熱線歸并。截至目前,已完成41條政務服務熱線的歸并工作,實現與緊急求助熱線、相關涉法涉訴類服務熱線、公共服務熱線的話務轉接,與市信訪局共享數據,暢通“一號通辦”渠道。12345市民熱線服務中心不斷拓寬受理渠道,開通了媒體、網站、微信公眾號、蒙速辦app和郵箱受理等渠道,使群眾訴求得到更加廣泛表達、民生意愿得到充分體現。
動真碰硬 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通遼市著眼于解決影響企業發展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多措并舉,動真碰硬,為企業發展提供長期保障。
著力構建現代化監管機制。圍繞“高效服務市場主體,深化社會治理創新,筑牢安全穩定屏障”的任務要求,以推動“四個環境”建設(市場準入環境、市場競爭環境、市場消費環境、質量發展環境)和創新完善“四大體系”(重點領域點面結合體系、監管執法體系、協同監管體系、基礎支撐體系)為目標,全力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互聯網+監管”、信用監管、包容審慎監管等綜合監管工作,全面構建了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型監管機制。
實施誠信政府建設專項行動。針對市旗兩級不同程度存在的新官不理舊賬、對企業承諾不兌現、拖欠民營企業賬款等政府失信問題,以及法院涉企案件審判周期較長等法治保障不力問題,采取有力措施推進整治整改及誠信政府建設專項行動,建立了拖欠民營企業賬款投訴舉報機制,使納入臺賬的無分歧賬款全部還清,累計兌現涉企優惠政策資金4096萬元。建立健全守信踐諾機制,30個市直部門面向社會作出103項承諾,對140個前期手續辦理緩慢的項目責成相關部門限期辦結。
開展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針對在市場監管方面多頭重復監管、執法不規范、檢查“任性”等問題,開展了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通過科學編制涉企行政執法檢查年度計劃、擴大“雙隨機、一公開”覆蓋范圍、制定優化營商環境規范涉企行政檢查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的指導意見、統一編制全市企業輕微違法違規行為依法免責免罰清單、制定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等措施,積極構建文明、和諧、規范的執法環境,使企業家投資更放心、創業更放心、經營更安心。
完善信用監管體系。加強市場主體年報、異常名錄和“黑名單”管理,開展清理長期停業未經營企業專項行動,吊銷“僵尸企業”2058家,化解率達90%。抓好信息公示歸集與共享工作,全市共在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登錄信息11萬條,行政許可信息75067條、處罰信息18442條、日常監管信息18007條。
強化巡視反饋問題整改。針對自治區黨委專項巡視反饋指出的水電氣暖服務便利化程度不高、電信網絡詐騙高發頻發、中心城區私搭亂建嚴重和房地產“三難”等問題,加大專項整治力度,加快問題整改。目前,已實現水電氣暖報裝業務統一納入政務服務大廳“一窗辦理”;通遼中心城區89個小區供熱問題進行了集中整治;電信詐騙打擊力度不斷加大,今年破獲電詐案件536起,同比上升280%。
標本兼治 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
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發展的土壤,也是區域高質量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重要保證,而法治恰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近年來,通遼市高度重視法治營商環境建設,結合以案促改全面修復凈化政治生態集中專項行動,以損害營商環境的突出典型案例為戒,標本兼治,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切實保障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提高涉企案件執行效率。不斷加強涉企案件執行體制機制建設,不斷深化以信息化為支撐的執行模式改革,全面推行執行指揮中心實體化運作和團隊化、集約化辦案模式,加快執行立案、執行分案、網絡查控、查封扣押、評估拍賣、案款分配等辦理速度,最大限度減少辦案周期。同時,開展涉企案件專項執行活動,既對有財產但拒不履行義務人員采取拘留罰款、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限制消費、追究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責任等懲罰,也對涉困企業區別處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企業預留必要的流動資金和往來賬戶,確保企業能夠正常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并且,對公檢法機關正在辦理的涉企類案件全面排查起底、實行臺賬銷號管理;全市法院法定審限內結案率達99.9%,正在集中督辦的旗縣級政府及所屬部門作為執行人而未執行案件,今年底前將全部清零。
優化辦理破產資源配置效率。探索建立政府法院聯動辦理機制,設立破產審判專項資金,對涉及企業財產處置、信用修復、稅收減免等方面問題,協調相關政府部門聯動解決;建立專業化破產審判合議庭,加速推進破產審判專業化建設;建立破產快審機制,制定實施《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破產簡易程序實施辦法(試行)》,通過對案件進行有效分類,實現破產案件繁簡分流,要求一般案件審理周期不得超過24個月;探索建立破產企業的工商簡易注銷機制、稅收優惠措施及稅務注銷機制,優化注銷流程,壓縮辦理時間,實現1個工作日內辦結。截至目前,全市共辦理注銷業務25313項。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