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是兩個百年目標交匯與轉換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變化和日益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陜西省市場監管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聚力更高水平市場監管,深入推出一系列具體舉措,市場準入便利化程度大幅提高,市場競爭環境更加公平有序,人民群眾消費滿意度不斷提升。在2020年度省級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專項考核中名列前茅,全系統7個單位獲評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先進集體,3名個人獲評先進工作者。
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用更堅實的市場監管力量助推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跑出“加速度”
一年來,陜西省市場監管局始終緊扣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部署,緊盯經濟高質量發展奮斗目標,結合市場監管主責主業,統籌謀劃市場監管領域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各項重點工作干出實效。
——聚焦新任務新要求,及時制定貫徹落實具體舉措。對照省政府《2021年深化“放管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主動認領由市場監管部門牽頭的專項任務,及時將任務納入全局《工作要點》。新版《陜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出臺后,立即印發貫徹落實通知,建立任務臺賬,定期盤點催問貫徹落實情況。按照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及省政府貫徹落實工作舉措,第一時間確定省局具體落實措施,確保中央精神和省政府工作安排在全系統落細落實落地。
——聚焦省委巡視整改,著力形成常態化長效化整改推進機制。今年5月,省局作為牽頭部門之一,接受了十三屆省委第十一輪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領域作風建設情況專項巡視,領受了巡視反饋意見的整改任務。整改期間,第一時間向全系統轉發巡視反饋意見,成立由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小寧同志擔任組長的整改領導小組,在省級牽頭整改部門中第一個制定詳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并實時跟蹤督辦、發布工作提示。組織督導組對整改情況進行深入督導。整改完成后,堅持把抓好巡視整改融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日常工作、融入市場監管日常工作、融入全系統全面從嚴治黨日常工作,著力形成常態化長效化整改推進機制,切實解決共性問題和深層次問題。
——聚焦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營造優化營商環境濃厚氛圍。利用新聞發布會、電視臺、省局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加大對國家和陜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放管服”改革政策的宣傳力度,不斷擴大政策法規知曉面,在全系統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先后組織召開“強化市場監管 服務追趕超越”、《陜西省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多場新聞發布會,全面介紹全系統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等情況,加深市場主體對自身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的知曉度。截至目前,在省局官網、微信公眾號發布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舉措、政策解讀及成效宣傳文章140余篇,在省級主流媒體發布新聞稿件20余條。
二、改革創新,系統集成,用更便利的市場準入改革助跑經濟高質量發展按下“快捷鍵”
一年來,陜西省市場監管局緊緊圍繞“全鏈條優化審批”,解放思想、守正創新,持續推出一系列“小切口”的改革措施,實現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改革“大成效”。
——大力推行企業開辦標準化規范化工作。在部分市區開展企業開辦調研,深度挖掘企業開辦中的難點堵點問題。聯合省級六部門下發持續深化改革推行企業開辦標準化規范化工作的通知,陜西省成為全國較早全面推行此項工作的省份。持續優化企業開辦服務,實行企業名稱自主申報,推行名稱登記告知承諾制和住所登記申報承諾制,推廣登記注冊全程電子化,提高“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服務平臺”使用效率,不斷提升登記注冊便利化水平。截至11月底,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83.72萬戶,其中企業21.92萬戶;全省實有市場主體487.24萬戶,同比增長13.7%,其中企業123.24萬戶,同比增長16.19%。
——持續推進企業注銷便利化改革。為解決企業“注銷難”問題,聯合省級相關部門就持續推進企業注銷登記便利化工作作出部署,聚焦企業注銷中的痛點難點堵點,適當拓展簡易注銷登記適用范圍,通過壓減注銷公告期、建立容錯受理機制、實施“一網通辦”、減少報送材料、優化注銷程序等舉措,增強了企業辦事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促進企業“新陳代謝”,提高了市場主體活躍度。今年以來,全省共退出市場主體39.65萬戶。其中,退出個體工商戶數占比較大、增幅較快,陜西省市場主體“含金量”不斷提升。
——穩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自2017年9月在自貿試驗區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2018年12月在全省范圍內對第一批106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實施“證照分離”改革之后,從今年7月1日起,在全省范圍內實施531項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全覆蓋清單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等四種方式分類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同時在自貿試驗區進一步加大改革試點力度,大幅提高市場主體辦事的便利度和可預期性。
——深入推動食品生產許可“小切口”改革。逐步推行在食品包裝標簽上增加食用期限標注,先后印發《在食品包裝標簽上增加食用期限標注的工作方案》《關于加快推進增加食用期限標注工作的通知》等指導性文件,組織召開“增加食用期限標注暨電商誠實守信”現場會、包裝食品信用期限標注視頻會,讓“算不準”的保質期變成“不用算”的食用期限。將食品生產許可審批時限由20個工作日縮減至10個工作日,9月1日起全省范圍內全面啟用《食品生產許可證》電子證書。
三、突出重點,加強監管,用更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助力各類市場主體干出“新精彩”
一年來,陜西省市場監管局緊緊圍繞“全過程公正監管”,精準發力、持續加力,扎實推進各項重點工作,大力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助力企業輕裝上陣快速發展。
——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從強化平臺經濟領域反壟斷監管、加大反行政壟斷執法力度、建立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開展第三方評估等13個方面不斷加大反壟斷工作力度。組織重點領域商品和服務業涉嫌壟斷案件線索的摸排、收集和分析研判,印發《陜西省經營者反壟斷合規指引》。推動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全面落實,組織開展第三方評估。持續加大民生等重點領域壟斷案件查處力度,依法辦結涇陽縣供水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省水泥協會組織省內13家水泥企業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案進入尾聲,糾正咸陽市政府文件中排除限制競爭的有關行為。
——扎實開展各類專項行動,打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深化轉供電環節加價治理,共退還約18萬戶中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多收電價款3.02億元。開展“治理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專項行動,督促整改33個違法違規收費問題,退還企業和群眾4億余元。組織召開全省商業銀行收費政策提醒會,針對只收費不服務或少服務,強行向企業攤派理財、基金等問題,組織開展商業銀行收費情況重點檢查,推動部分商業銀行向26戶貸款企業退還評估費88萬元。開展違法違規商業營銷宣傳集中整治行動、“護苗助老”廣告專項整治行動,引導和規范廣告發布行為。開展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依法查辦一批群眾身邊性質惡劣的典型案件。截至11月底,全省系統共查辦各類違法違規案件9712件。
——堅決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守護消費安全的重要底線。高位推進食品安全工作,調整成立省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省長親自擔任食安委主任。全省第三方冷庫備案率和進口冷凍食品安全追溯信息上傳率達到100%?!瓣兝滏湣崩塾嫷怯浗洜I主體4739家,上傳進口冷鏈食品2.65萬批次,為涉疫食品追溯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以校園食品、農村食品、保健食品等為重點,持續開展專項整治,食品市場秩序更加規范。持續加大食品安全抽檢力度。圓滿完成十四運會食品藥品安全保障工作,實現“食品安全事件、食源性興奮劑事件”兩個零發生,贏得了上級組織和全國各地代表團、運動員、技術官員的紛紛點贊?!瓣兎抢滏湣崩^“陜冷鏈”后,在全國率先建成并上線運行,實現了對進口非冷鏈物品的追溯管理。深入開展特種設備“大排查、大檢查、大整治”活動和三年專項整治行動,發現并整改問題隱患451個。全省特種設備安全形勢總體平穩,省局連續2年被省安委會評為安全生產工作優秀等級。
——積極探索新型監管機制,提升精準高效的監管效能。充分發揮“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牽頭作用,加強統籌協調,省級“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擴充至36家。今年以來,在省級平臺開展隨機抽查檢查8033批次,抽取檢查對象14.58萬戶;其中開展部門聯合抽查檢查1165批次,抽取檢查對象1.14萬戶,公示隨機抽查檢查結果信息102.38萬條。探索將隨機抽查檢查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有機結合。在西咸新區、西安市未央區、西安市高新區、延安市安塞區、漢中市城固縣等地開展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試點。借助西安高新區率先建成市場綜合監管平臺的優勢,將全省分類指標及分類結果與地方指標相結合,創新“N+1”分類監管模型,加快推進陜西省綜合監管信用風險分析平臺建設,對全省近105萬戶企業進行了第一批信用風險分級分類。通過數據交換,實現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平臺的有效銜接,不斷提升監管精準性。
四、主動作為,優化服務,用更強健的質量基礎設施助攻質量強省戰略駛入“快車道”
一年來,陜西省市場監管局緊緊圍繞“全周期提升服務”,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大力推動質量興業、質量賦能、質量強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理念,著力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夯實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質量安全監管,不斷把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引向深入。
——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以質量問診、質量比對、質量技術攻關等手段,深入推進重點行業、產品、區域質量提升。組織起草了《陜西省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3年)》,按照市級“一業一域”、縣級“一園一品”,以地方支柱產業和富民鄉村產業、質量問題突出的消費品、防疫用品等為重點,組織實施企業質量提升重點項目61個,促進質量管理、質量技術、質量工作方法創新。聯合省級5部門印發《關于深化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的意見》,在食品、藥品、特種設備等生產企業中全面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聯合省級20多個部門,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質量月活動,把質量強省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著力夯實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聚焦中小企業質量提升,部署開展質量技術幫扶專項行動。在西安、咸陽、榆林、韓城、寶雞眉縣等地試點實施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通過搭平臺、設窗口、建技術團隊等方式,有機融合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質量管理、知識產權等要素資源,為中小企業提供一攬子質量綜合服務。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全年新增立項地方標準139項、修訂8項,新發布地方標準149項。組織舉辦“標準化與現代產業體系”高端論壇,持續擴大標準化工作影響力。強化計量支撐作用,制定印發進一步加強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與管理的指導意見,加快推進適應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設。組織開展全省小微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遴選60家小微企業進行試點,推動認證認可在全省經濟社會廣泛應用。
——全面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強化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嚴格獲證企業證后監管。穩步推進產品質量抽檢工作,完成78種產品1123批次抽檢,不合格發現率6.95%。探索產品質量安全分析幫扶機制,依托“產品質量安全形勢季度分析會”平臺,每季度聚焦一個重點產品,通過現場會組織相關企業學習觀摩,不斷深化產品質量技術幫扶,為企業和產業聚集區提供個性化質量技術服務,幫助企業加快發展、規范發展、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面對新的趕考之路,陜西省市場監管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決落實中央關于明年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主動對表對標《國務院關于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工作的意見》,再加力度、再提效能,把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抓得更有效率、更有成效,為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貢獻市場監管新力量,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