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題部署開展市容環境整治專項活動以來,浙江省杭州市認真貫徹落實《城市市容市貌干凈整潔有序安全標準(試行)》,以迎亞運為契機,全面推進市容環境整治,著力提升環境衛生水平,保障市政設施安全,扮靚城鄉人居環境,不斷增強市民群眾對市容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營造與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重要窗口”相匹配的城鄉風貌,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提供干凈整潔有序安全的城市環境。
截至10月底,杭州全市共排查發現環境衛生、市政設施、市容市貌等各類市容環境問題594.75萬件,解決592.92萬件,解決率達99.7%;全市域共檢測城市道路4323條(段),長度累計3885公里,實現城市道路100%全覆蓋,共發現整治地下空洞98處、脫空160處、土體疏松2015處;累計完成50 座城市公廁、75 條段城市道路、35 座天橋、25 座地道等城市基礎設施無障礙環境提升,實現68條城市道路除暗增亮。功能照明亮燈率達99.3%。
智能智慧,促進整治管理大提效
依托杭州數字經濟發展優勢,按照“數智杭州·宜居天堂”總體部署,大力建設城市大腦城管系統,服務保障市容環境整治高效開展。
建設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
落實住建部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作要求,搭建集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為一體的杭州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增強城市管理統籌協調、指揮監督、綜合評價能力,進一步賦能精細化管理。
推出城市治理有獎舉報平臺
出臺《杭州市城市治理有獎舉報平臺建設運行方案》《杭州市城市治理有獎舉報平臺立結案規范》和《杭州市城市治理有獎舉報平臺市民激勵方案》等重要文件,鼓勵和引導市民群眾在線舉報破壞公共環境、損壞公共利益、危害公共安全的問題。自今年4月28日上線運行以來,收到有效舉報89533件,整改率為98.48%,發放獎勵52萬余元。
推廣行業監管應用系統
圍繞惠民服務便捷、數字辦公高效、執法能力提升、感知能力加強、基礎數據匯聚五個重點方向,開展應用場景建設,比如推廣餐飲油煙在線監測系統,全市在線監測設備達800余套;建設智慧照明管控系統,推廣“一把閘刀管亮燈”,全市“一把閘刀”達5427套;全國首創戶外大屏“聯網、聯播、聯控”,已覆蓋戶外大屏161塊。
常態長效,開展環境問題大整治
以“美麗杭州”創建暨“‘迎亞運’城市環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專項行動為抓手,推進市容環境整治常態化開展、管理責任長效化落實。
細化整治內容
以杭州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美麗杭州”創建暨“‘迎亞運’城市環境大整治、城市面貌大提升”長效管理工作方案》,明確城市環境衛生、城市市容市貌、城市道路(河道)兩側環境、建設工地環境秩序等9個方面的具體整治內容和檢查考核標準。
健全工作機制
組建市區兩級工作專班,由城管、住建、交通、交警、生態環境等部門組成,抽調精兵強將實行實體化運作;實施多維監管,強化專項普查、專項督查、專項整治、專題比武,建立日檢查、周通報、月考核、季講評機制,推動問題清單式管理、銷號式整改。
聚焦重點整治
堅持“一月一重點”“一月一比武”,集中力量推進重點問題治理,先后開展道路平整度、建筑工地環境秩序、道路雨天積水及坑洼破損等專項整治,比如在道路積水破損整治中共出動養護人員14971人次,發現整治人行道板松動、“水老鼠”問題7851處,積水問題(污水漫溢)439處,坑洼破損2274處。
均衡普惠,推進公廁服務大提升
圍繞“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規范化”總體要求,著力解決城鄉公廁高質量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為城鄉群眾提供均衡普惠、貼心溫馨的公廁服務。
高標準引領
在浙江省內率先制定發布公共廁所專項布點規劃,納入杭州“多規合一”協同平臺,增強公廁規劃落地剛性,目前全市城鄉公廁共有6340座(不含機場、車站、醫院等),倡導沿街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商家開放內部衛生間1000多家。推行城鄉一體化公廁對標模式,全面實行標準化管理,落實“一廁一檔一案”。
人性化服務
打破男女廁位比例1:2的固定思維,個性化設置潮汐廁位;充分尊重殘障人士、老幼母嬰等特殊群體,突破傳統無障礙廁位功能單一、面積受限、設施不全的標準困局,提供第三衛生間綜合性服務;積極創造條件,冬春季(10月至次年3月)提供熱水洗手;針對附屬式公廁通風條件差,采用負壓、新風等機械除臭技術凈化廁內空氣。
智慧化管理
將城鄉公廁和對外開放衛生間在高德地圖等互聯網平臺上標注,實現精準定位、一鍵導航;構建“城鄉公共廁所云平臺”,實現故障一鍵式報修、管理責任區塊鏈追溯、人流量及空氣質量監測云平臺管理、一人一廁點對點分類保潔、水電能耗自動化管理、智能化沖洗和除臭,線上推出話題評論、問題上傳和開關停等運維功能。
標本兼治,深化地下隱患大排查
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降低道路塌陷風險、消除事故隱患為目標,全面開展城市地下隱患勘測檢測消除工作。
全面勘測摸清底數
對城市核心區域、粉砂土質區域、地鐵施工及深基坑等重點工程周邊區域、大型排水管線沿線區域等開展重點檢測,并逐步拓展勘測檢測范圍,實現市域城市道路全覆蓋。針對檢測發現的空洞、脫空等隱患,采取地面注漿補強、開挖回填或強化基坑維護等方式立即整改,并同步落實第三方專業單位復測和屬地定期觀測。
問題導向補齊短板
針對勘測檢測發現的問題,建立健全基礎設施運行監管制度,強化現場施工方案、設施保護方案、應急處置預案、執法支撐方案的落地執行,壓實地下管網運維單位和地鐵、深基坑等重點工程建設單位的主體責任,督促引進第三方監測機構,確保地下隱患勘測檢測工作常態化開展。
數字賦能精密智控
基于新城建和CIM(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圍繞現有設施、在建工程、新建項目分類推進,建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和地質數據庫,構建城市地下隱患智防系統。在復興大橋、康橋路運河橋、石祥路北星橋等橋梁試點安裝過橋車輛動態稱重系統,實時監測車輛總重和軸重情況,遏制超重車輛違章過橋。
惠民利民,保障民生福祉大改善
推進道路加固修繕、無障礙環境建設、城市除暗增亮等民生實事,不斷增強改善市民群眾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城市環境。
開展道路集中修繕
按照《杭州市“迎亞運”道路修繕行動計劃(2020-2022年)》,今年來完成了116條(段)道路集中養護修繕,累計修復車行道29.1萬平方米、人行道9000 平方米。
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
啟動無障礙環境建設大會戰,制定出臺《杭州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和管理辦法》、《杭州市無障礙環境融合設計指南》、《杭州市無障礙設施試用體驗和竣工驗收標準》,出臺全國首個《飯店無障礙基本設施與服務規范》,完成了50 座城市公廁、75 條段城市道路、35 座天橋、25 座地道等城市基礎設施無障礙環境提升。
開展城市除暗增亮
完成68條城市道路除暗增亮,將原來高能耗、低光效的老舊節能燈、鈉燈更換為低能耗、高光效的LED燈具,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在部分光照條件好的區域嘗試使用太陽能柔性薄膜進行路燈供電,助力節能降碳,確保夜間出行安全。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