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持續推進不動產登記便利化改革,按照“減環節、減時間、減材料、減成本”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四減三化”工作思路,圍繞不動產登記領域關鍵環節和重點事項,聚焦企業群眾辦事痛點難點,不斷創新管理方式,提高服務效能,不動產登記便利度大幅提升,努力讓企業群眾辦事體驗感更優、獲得感更強,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一、推行購新房“多件事一次辦”改革。針對購房人需要到現場辦理繳稅、登記、抵押貸款等多個事項,材料多,手續復雜等問題,實施新房買賣事項線上集成辦理。在購房人與房地產企業簽訂購房合同后,不動產登記系統即時生成電子申請材料,經買賣雙方電子簽名(簽章)可在線一次性提交申請,同步辦理不動產登記相關事項,實現新房買賣事項“全程網辦,一次不跑”。同時,企業群眾在購房現場即可完成簽約、繳稅和預告、抵押、轉移登記申請,既避免購房人反復跑,也有效降低了期房交易可能存在的“一房二賣”、“房屋查封”等交易風險,最大限度保障了購房人合法權益。此外,房地產企業可在項目竣工后同步提交房屋首次登記和權屬轉移登記申請,使購房人能夠在收房時同步領取房產證,實現交房領證“零時差、零等待”。
二、實現存量房交易登記繳稅“一窗辦理”。存量房轉移登記涉及多個部門,為避免出現企業群眾多頭跑、重復提交材料等現象,重慶市嚴格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要求,在減材料、簡手續、優流程方面下足功夫。在全市不動產登記辦事大廳啟用電子簽批屏、推廣“無紙化”申報,窗口統一受理后,申請信息通過共享方式在住建、不動產登記、稅務等多部門間自動傳遞和校驗,相關部門通過系統反饋辦理結果后,登記機構當場登簿繕證,實現不動產交易、登記和繳稅“一窗辦理,即辦即取”。企業提交材料由13份壓減為4份,個人由11份壓減為最少2份。推出涉企存量房轉移登記“稅費后置”模式,企業在辦理存量房轉移登記時除契稅需要現場繳納外,其余稅款納入日常申報,有效解決涉企存量房核稅復雜的堵點問題。2020年以來,全市“一窗辦理”存量房轉移登記已辦結59萬余件,辦理時間不超過90分鐘。同時,積極推進不動產登記“即辦即取”范圍進一步擴大,將逐步實現不動產轉移登記、更正登記等34個登記類別全部“立等可取”。
三、推進不動產抵押登記“不見面辦理”。針對企業群眾辦理抵押貸款需要在金融機構和不動產登記機構之間反復跑、提交紙質材料多、放款效率低的問題,推行“不動產登記+金融服務”改革。建立覆蓋132家銀行、小貸、擔保等金融機構的不動產抵押登記專網,把登記窗口延伸到全市近800個金融網點,企業群眾可在網點通過專網直接辦理融資抵押登記,金融機構從網上獲取電子登記證明后進行放款,實現土地房屋融資抵押全市全域全網一次通辦,大幅提升了放款效率,給企業群眾和金融機構帶來便捷、高效、安全的抵押登記辦理新體驗。2020年以來,全市通過專網已辦理抵押登記120萬余件,抵押登記線上辦理率達97%,平均辦理時間78分鐘。
四、創新開展涉案不動產遠程查控。開展“不動產登記+司法查控”改革,建設不動產登記遠程查控系統,通過專網與公檢法機構辦案系統對接,實現全程網上辦理不動產查詢、查封、解封和裁定過戶等業務,在線實時獲取電子版查詢結果和查封回執。改革后,辦案人員無需分別前往各項不動產所在地登記機構現場辦理,通過專網可在10分鐘內完成查封不動產的全過程,極大地提升了涉案不動產的查封凍結效率。涉案人員名下不動產登記變更信息實現實時查詢,提升了信息透明度,便于辦案人員及時掌握全口徑涉案不動產信息,更好地保護了當事人合法權益,為解決“執行難”問題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以來,全市公檢法機構已通過專網遠程查詢不動產登記信息369萬余次,獲取電子版查詢結果和電子版業務回執1萬余份。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