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優化營商環境成為各級政府打造區域競爭力、激發市場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的重要舉措。江蘇省委統戰部及工商聯立足民營視角、體現江蘇特色,以民營企業滿意度為導向、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互印證,開展區域民營經濟營商環境評價,在眾多營商環境評價項目中綻放“小而美”的風采。
關注民營企業所感所需 凸顯“民營視角”
營商環境好不好,“客戶體驗”如何,市場主體最有發言權。江蘇超95%的市場主體是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民營經濟營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當地的營商環境。
為此,江蘇省選擇直擊民營經濟難點、痛點、堵點的指標和問題,力求指標具有穿透力和撬動力,以民營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為重要評判。評價指標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大類,各占50%的權重。主觀測評通過問卷調查收集民營企業家對當地營商要素滿意度反饋,生成相應數據;客觀指標來源于政府各相關部門和網絡檢索。主客觀相統一的測評方式使得營商環境的數據來源更加多元化和立體化,主客觀數據能夠相互印證、相互支撐。比如,主觀指標考察民營企業家對商事審判效率的感受,客觀指標就同步測評各地法院商事審判的平均結案時間。通過將這些數據進行全省各市之間的橫向對比,可以達到有效的統一和印證。
以2020年為例,江蘇通過市、縣兩級工商聯和商會,向全省民營企業家發放并回收了44623份調查問卷;向省紀委監委、省法院、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民政廳、省人社廳、省政務辦、省市場監管局、省統計局、省銀保監局、省知識產權局、省信用辦等黨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申請獲得了涉及政務、司法、市場和社會等方面的近1000條業務數據。再加上從互聯網渠道獲取的數據,數據采集量達160多萬條。
推動政府營商環境建設 體現“江蘇特色”
江蘇經濟發展的特點是“強政府+強市場”。如何在確保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如何讓強政府在發揮作用時“強而有道”“強而有效”,這對于江蘇民營經濟營商環境建設尤為重要。江蘇省構建了一套全新指標體系,側重于測評政府改革和建設營商環境的舉措和作用,從而推動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在優化民營經濟營商環境方面積極作為。
指標體系由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社會環境4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和37個三級指標構成。全部二級指標及其下的三級指標均指向民營經濟營商環境痛點、難點和堵點問題以及當年度國家、省級層面需要著力解決的營商環境重點問題,屬于具有杠桿作用的指標。
在指標值獲取方面,借助工商聯不斷建立和提升的“1+N”工作機制,向省級機關相關部門獲取大量政務、司法和經濟、社會數據。按照各項指標的重要性程度確定其權重,對于解決民營經濟的難點、痛點、堵點有撬動作用,特別是能夠推動地方政府補短板的指標,被賦予了相對較多的權重;對于那些地方政府能夠發揮作用,但不是直接推動作用的指標,則賦權相對較少,為衡量政府在塑造營商環境中所起到的作用提供客觀科學的數據支撐。
開展區域民營經濟營商環境評價工作三年來,為江蘇全省及各設區市營商環境現狀實現“精準畫像”,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度挖掘”,不斷推動此項工作走近中心、服務全局。對比相關評價指標數據,一些指標有了明顯改善,如“商事案件審理周期”大幅縮減,民營企業及民營企業家的“媒體美譽度”大幅提升。這些都充分顯示出營商環境評價對于營商環境的改善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推動作用。通過營商環境滿意測評,增加了民營企業反映意見建議的系統化渠道,形成了團結凝聚民營企業的有效抓手。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