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放管服”優化營商環境,著力推進政務服務水平提升,2021年,山東臨沂市河東區行政審批服務局突出“降低審批門檻、優化營商環境”目標,大力推行“集成辦”“智慧辦”“極簡辦”“就近辦”“貼心辦”“五辦”服務模式,努力構建政務服務新格局。全年累計辦理各類政務服務事項達129.1萬件,同比增長53.1%,按時辦結率100%,群眾滿意度99.99%。
深化改革攻堅,推行集成辦
推進“一業一證”改革。進一步整合從事以各行業經營所需辦理的多個許可事項,通過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窗受理、一幫到底,實現涉及2個以上行業許可的發放1張綜合許可證。全年累計發放行業綜合許可證4370張,覆蓋57個行業。
拓展“一鏈辦”主題服務。持續梳理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點領域和高頻辦理事項,把一項業務中的關聯環節在一個窗口“集中辦結”,把分散在不同部門的事項按鏈條順承關系進行優化。全年累計推出239項套餐式服務。
推進“雙全雙百”工程改革工作。制定《河東區政務服務“雙全雙百”工程實施方案》,形成了涉及教體、人社、住建、民政、衛健等20余個相關部門單位的法人134項、個人114項的全生命周期事項清單,已完成市里物流行業“一件事”、企業員工保障“一件事”、醫療結算“一件事”3項試點任務。
推進惠企政策兌現便利化。制定了《河東區涉企惠企政策梳理兌現工作實施方案》,牽頭梳理全區涉及金融財稅、社會保障、科技創新產業扶持等各領域服務政策,實行分類入庫,已累計入庫政策700余條,設置了1個線下兌付專窗,1臺自助申報終端,全年兌付資金6174萬元。
聚力數據賦能,推行智慧辦
扎實推進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梳理全區各部門11類政務服務事項5824項,街道事項270項,鎮級事項314項,行政村級事項88項。其中,全區依申請事項1063項已實現可網辦率100%,全程網辦率100%,辦事覆蓋率100%。
完善“愛山東”APP河東分廳建設。分廳已上線高頻政務服務事項288項,打造拳頭應用事項2項,報送愛山東APP宣傳情況65889條。同時,積極協調對接,已完成省大數據局“愛山東”獨立運營縣區分廳試點申報工作。
全面推動電子證照建設應用。制定印發了《河東區電子證照應用實施方案》《河東區“無證明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累計梳理電子證照種類237類,歸集電子證照數量340萬余條,拓展電子證照應用場景52個。大力推進“無證明城市”建設,通過直接取消、電子證照替代、告知承諾、部門核驗等方式,共清理21個部門單位127類證明材料。
創新搭建“微審批”服務平臺。率先開發使用“掌上辦”“微審批”平臺,通過企業名稱自主申報、登記檔案管理以及銀行開戶等系統連接,實現口述辦證、檔案自主查詢等多項功能。已通過“口述辦照”開辦個體工商戶63家,完成各類企業線上查檔200余件。
完善基層政務信息化建設。累計投入700余萬元,為鎮、村兩級中心增設自助服務、秒辦秒批、掌上服務、查詢取號、評價PAD等設備;投入300余萬元,開發建立區鎮村三級一窗受理綜合平臺及大數據分析平臺,充分發揮信息服務系統管理樞紐作用,推動區域線上線下業務整合。
優化審批流程,推行極簡辦
提升企業注銷便利度。自2021年2月1日起,積極開展深化企業簡易注銷改革試點工作,通過“全程網辦”,將企業簡易注銷登記公告時間由45天壓縮為20天,充分解決企業“注銷難”問題,促進企業“新陳代謝”、結構優化。自政策實施以來,累計注銷企業865家,辦理時限壓縮50%以上。
推行工程建設并聯審批。將消防設計文件審查納入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實現消防、人防、水電氣暖通信“多圖聯審”,辦理時限壓縮至7個工作日。依托審批系統設置竣工聯合驗收模塊,將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竣工驗收備案、規劃驗收核實、消防驗收等驗收事項進行靈活組合,形成20余種聯合驗收方案,審批環節減少80%、材料壓減25%。
實施建筑許可分階段辦理。圍繞項目建設基坑、地下、地上三階段獨立施工特點,將施工許可業務分為基坑開挖及支護工程、地下基建工程和地上主體工程三個階段審批,實現建設項目“邊審批邊建設”。5月17日,發放了第一份分階段建筑工程施工許可。
推進“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主動化解項目建設難點、堵點,協助墨海生物科技產業園、佳畫電子卡亞洛文創電商產業園等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
強化服務供給,推行就近辦
推進“全域跨域通辦”。規范設置線下通辦專窗,健全“異地互認通辦”機制,進一步提升群眾企業高頻事項“異地辦”服務水平。截至目前,已與廣西、云南等10省160個市區(縣)合作協議簽訂,累計跨域辦理各類業務1789余件。
深化“政企合作”。在80余家銀行、商超站點搭建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思維,深化合作,推進企業開辦全生命周期服務進市場、進園區;攜手臨沂魯盾防偽印章有限公司創設首家政企合作便民服務中心,突出印章刻制、就近銀行同步勘察、為新辦企業減免6個月代理記賬費用等優勢,積極打造全市“政企合作”標桿,實現合作站點企業開辦全流程0.5個工作日辦結。
創新推行基層政務“驛站辦”服務新模式。在深化四級服務體系建設基礎上,圍繞事項全面化下沉、站點網格化布局、場所標準化建設等各項任務目標,積極完成全區首批41個驛站示范點建設,依托全市首個村級綜合受理平臺,實現了首批下沉的122項高頻事項在村居網上辦、掌上辦、快速辦、幫代辦,基層群眾辦事體驗感、獲得感全面增強。
聚焦服務升溫,推行貼心辦
增設“潮汐窗口”。針對辦事窗口臨時性人流量突然增大、人員簇擁排隊等問題,進一步優化窗口功能布局,合理配置資源,增設17個“潮汐窗口”,采取實時分流辦事模式,充分破解排隊“堵點”,提供更加快捷、靈活的窗口服務。
推行“肩并肩”模式。精心打造“無柜臺”服務專區,初期圍繞市場準入、社會事務、工程建設等領域100余項業務,打破傳統窗口服務模式,實現由“柜臺內”“面對面”受理向“柜臺外”“一對一指導、手把手幫辦、肩并肩服務”新模式轉變,進一步提升服務溫度。
創新現場“預踏勘”模式。提前介入、主動服務,充分破解企業現場“整改難”“成本高”等問題,進一步減輕了企業負擔。截止目前,已推出農藥經營許可、食品經營許可等15項“預踏勘”服務事項,累計通過“預踏勘”模式辦理現場勘察業務30余件,一次性通過率達96.67%,審批時限平均提速60%以上。
完善多角度評價渠道。推行“1+1+N”評價模式,實現所有窗口現場服務“一次一評”、網上服務“一事一評”。全年以來,省“好差評”平臺、“吐槽找茬”平臺、線下窗口實體評價綜合滿意度達99.99%。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