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針對工程建設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大力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企業和群眾辦事的效率更快捷、方式更多元,滿意度和獲得感更強勁,社會對行業總體評價持續攀升。
改革創新,精簡優化服務。圍繞權力事項精簡優化,梳理整合58項權力事項清單、29項公共服務清單和11項中介服務清單并實施動態調整,做到“清單之外無審批”;取消政務事項19項,下放63項,70項服務事項全部進駐窗口,實現“一門一網一次”;大力推進“減證便民”活動,累計減少申請材料97份,減少承諾時限146個工作日,減少辦事環節52個,材料精簡率達62%。
流程整合,開展并聯審批。依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全面推進“聯合圖審”“并聯審批”“多測合一”和“聯合驗收”,堅持“能并盡并”和市場主體自愿相結合,對各階段審批事項實行統一受理、同步轉辦,全市并聯審批和聯合驗收率均達到90%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建設完成滁州市“多測合一”管理平臺建設,實現了“一次委托、聯合測繪、成果共享”的目標。
項目進度,實施分級分類管理。將工程項目類別,按照資金、規模和風險等級細化成11類,推行標準化審批文本,規范11個示范審批流程圖。全市政府投資、一般社會投資、一般工業項目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審批時限進一步壓減至60、58、26、16個工作日。社會投資簡易低風險項目,從獲得土地到完成不動產權登記審批時間壓減至20個工作日。
便企利民,開展一站式服務。開展水電氣聯合報裝業務,實現一般用水、用氣、用電報裝分別壓減至4、7、8個工作日以內。持續推進建筑施工許可快捷辦理,結合項目風險區域評估成果,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過程中實施建筑施工許可辦理容缺和告知承諾機制。
信息服務,打造智能化平臺。依托安徽政務服務網和“皖事通辦”,全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事項全部依托審批系統實現“網上辦”,并納入審批監管平臺實時監管。全市10個行政區域、7類審批事項、19個行政審批專用電子印章、62個電子證照目錄編碼,在全省范圍內率先與省數據資源管理局電子證照庫實現對接。同時,依托“皖事通-慧滁州”APP,企業可隨時隨地查詢報建項目審批進度信息,實現企業“零跑次”。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