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沈陽發布“十四五”優化營商環境發展規劃,提出打造“沈陽效率”“沈陽服務”“沈陽法治”“沈陽誠信”四大營商環境品牌,到2025年,全面建成與國家中心城市功能相一致的國際化營商環境高地。

  推廣實施“免證辦” 都市圈內實現統一身份認證

  打造辦事方便的政務環境,將“只提交一次材料”升級為“只亮明一次身份”,讓“不見面”辦理、“只提交一次材料”以及智能審批、無感申辦、移動辦事成為常態,持續提升智能化、精準化通辦能力,擴大“只提交一次材料”“一件事一次辦”“秒報秒批”覆蓋范圍,推廣實施“免證辦”,探索“無人工干預”審批方式,通過“AI+一網通辦”賦能,推動實現簡單事項自動審批、復雜事項輔助審批。構建“跨省通辦、省內通辦和全市通辦”新模式,加快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政務服務一體化建設,率先在都市圈內統一身份認證,“一次登錄、一網通辦”各地區、各城市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無感漫游”政務服務。到2025年,除特殊事項外,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100%實現“全程網辦、全域通辦”,100%高頻服務事項“掌上辦”,100%審批結果信息共享互認。

  訴訟事務零跑腿 跨域立案覆蓋率100%

  打造法治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全力爭創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打造智慧精準、交融共享的“互聯網+訴訟”服務體系,推廣應用“指尖”立案、“云端”辦案、“智慧”執行,推動“一站式”服務向“一鍵式”服務轉變,努力實現群眾辦理訴訟事務全流程零跑腿。推廣自助立案、預約立案、網上立案、微信立案模式,實行商事糾紛案件審判流程信息主動推送,實現立案、調解、送達等主要對外服務在線率、平臺應用率、跨域立案覆蓋率100%。加快構建以信用為基礎,貫穿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銜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將信用信息應用嵌入各項監管業務流程,推行信用監管與市場監管各項業務全方位、全流程、全環節深度融合,提升監管精準性。

  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 建立亂收費舉報機制

  打造成本競爭力強的要素環境,進一步放寬民營企業市場準入,建立常態化民營企業項目推介機制,定期發布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城市更新等機遇清單。對市場主體反映強烈、問題集中行業的政策措施進行重點抽查,結果向社會公開。全面清理各領域涉企收費事項,動態調整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完善收費監管制度,建立亂收費投訴舉報查處機制。推行交易服務“掌上辦”,著力推進“不見面”開標和遠程異地評標,“不見面”招投標率達95%以上。完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建立科技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信息庫,發展科技金融服務中介機構,構建“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推動更多科技型企業享受融資服務。

  建設口袋公園2000個 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000家

  打造生態宜居的創新發展環境,實施科技企業培育工程,到2025年,全市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80個,新型研發機構達到12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000家,科技型企業總量超過3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50億元。

  到2025年,全市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達到100%,80%的區縣基本達到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評估標準,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99%,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7%以上。

  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博物館,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提高公共文化設施運營效率,實施百館工程以及城市書房、城市書屋等文化工程建設;建設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推動文化創意、數字技術等新業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加快發展數字文化新興業態,培育和引進一批市場價值高、品牌影響力強的原創品牌,形成集企業創新、商務服務、文化創意、健康休閑一體的新型智能化城市生態圈。大力推進全民健身,優化建設“15分鐘健身圈”,口袋公園達到2000個。

  加快推進城市、教育、醫療、文旅、就業、養老、鄉村服務等應用場景數字化轉型,推動基本民生保障更均衡、更精準、更充分,著力打造智慧醫院、數字校園、社區生活服務等一批數字化示范場景。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