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政府關于探索建立“政策找企業”要求指示,市經信局瞄準企業反映強烈的政策了解不多、理解不深、評審不透明、落地較慢、獲得感不強等問題,運用智能推薦算法推動企業需求和政策供給的自動匹配,推動政策服務流程標準化、可量化和智能化,促進惠企政策集中匯聚、精準查詢、主動推送、高效兌現,實現了“企業找政策”向“政策找企業”的轉變。
案例經驗
1.精準定制“政策套餐”。一是政策條款數據化。梳理市級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正在執行專項政策,對政策關鍵要素進行拆解,實現“政策畫像”和分級分層分類管理。二是數據資源體系化。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數據智囊”,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的收集、沉淀和分析。三是政策匹配精準化。運用標簽匹配、智能算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并生成企業精準畫像,實現企業和政策的自動匹配。
2.智能實現“規范評審”。一是申報全程自動化。按照“信息多跑路、企業零跑路”思路搭建構架。企業在線注冊填報“簡歷”即彈出可申報政策清單,企業可全程在線申報、實時查詢,符合條件的企業免予申報、直接享受政策。二是評審流程智能化。以企業申報數據為基礎,融合各類涉企大數據,形成政策智能評審算法模型,確保評審結果客觀公正和快速準確。三是過程監督常態化。設立監測點剔除不符合標準的申報;財政、審計和紀檢等監督機構加強全方位監管,推動政策流程可視化、可量化,提升企業獲得感,增強政企“親”“清”感。
3.創新資金撥付機制,高效完成“快撥直達”。一是“減環節”推動政務服務規范化。簡化申報流程為指南發布、企業申報等7個環節,細化制定通知發布、項目公示等10個細則,實現政策的“即申即評,滾動公示,及時撥付”。二是“強協同”促進部門協作高效化。打通數據壁壘、政策壁壘,合并、優化申報共性材料,一次申報、終身可用,縮短項目資金申報時間83.3%。三是“壓層級”促進資金撥付便捷化。為推進政策自動兌付,防止資金被滯留、擠占或者挪用,實現資金從“轉撥”到“直撥”轉變。
主要成效
通過對“政策找企業”平臺的優化整合和流程再造,從項目申報到資金撥付全流程辦理時間由以往的6個月縮短至10個工作日,部分甚至可達到3個工作日。自2021年6月上線至今,平臺已啟動14個政策專項,獎(補)企業800戶,撥付資金2.85億元,企業滿意度達到97.9%,被智慧中國年會評為“2021營商環境高質量發展優秀案例”,并作為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典型做法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向全國復制推廣。被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在其官網進行宣傳推廣。
總結:“政策找企業”智能服務平臺是成都市貫徹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為市場主體提供規范、便利、高效的政務服務的一次生動實踐,是市經信局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工業和信息化領域試點,探索建立“政策找企業”智能服務平臺,實現企業幫扶全覆蓋要求的有效嘗試,在市紀委、市發改委、市網絡理政辦的積極支持下,2021年6月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和工業企業的高度評價。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