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的通知,其中提到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服務能力,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和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因地制宜構建數字孿生城市。2月15日,上海發布城市數字治理最新探索實踐案例,探索更加智能、更加精細的城市治理新理念和新路徑。

  上?,F有常住人口已達2487萬,全市有6萬棟高樓、27萬臺電梯、600多萬輛機動車……面對超大的城市管理基數,上海正在擺脫傳統的管理方式,緊抓城市現代化治理的“牛鼻子”。

  作為上海第一個街鎮級的數字孿生城市,浦東新區花木街道嘗試創新管理方式,探索用數字孿生、數字治理實現高效能治理。擁有眾多地標性建筑的花木街道是典型的超大型社區,轄區面積20.93平方公里,但街道僅配備65個公務員、2個派出所。

  如何用“小”管理力量撬動高效能治理的樣板?上海第一個街鎮級的數字孿生城市應運而生。數字孿生城市是什么?花木街道主任李嘉寧介紹,它是在數字世界建設一個和真實世界一模一樣的城市,仿佛是一對雙胞胎。以疫苗接種為例,孿生城市可以掌握街道內完成了兩針疫苗注射的居民數據。有了這些數據,街道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動員居民接種第三針加強針。根據標簽,還可以精準找到獨居老人、殘疾人等一些特殊幫扶對象,在疫情防控期間和日常服務時可以給予特殊關愛。

  數字孿生城市最大的特點就是屏幕上看到的房子、樹、路燈、桿、廣告牌、垃圾桶等,一共10大類10萬多個附件都是與實體城市一一對應的。此前,數字孿生城市系統已經對花木街道實有人口進行了標簽管理,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積累,形成10大類573項標簽。

  2021年,上海啟動城市最小管理單元數字化治理項目,通過激活每一個“最小管理單元”,讓正在實踐的“現代治理”真正可以“引領未來”。在虹口的北外灘街道,作為探索試點,通過建設三維數字孿生底座,聯通物聯感知、視覺感知、虛實結合、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手段,賦能城市微觀精細化管理,有效解決了社區日常管理中“看不清、管不過來、處理不了”的情況。

  此外,虹口區還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找出試點區域的失能、獨居老人,上門安裝物聯感知設備“五件套”。通過智能門磁、紅外線感知、煙感、燃氣報警器和水管家等,守護老人安全。一旦出現異常情況,系統將信息告警至居委干部和結對“老伙伴”的手機,督促他們第一時間上門查看,確保老人的安全。這樣的“政策找人”,為社區工作人員的主動、精準服務提供了數據保障。小區還接入了19類1000多個物聯感知設備,通過“多合一”的智能報警和自動處置,豐富城市安全隱患發現渠道,以科技“智治”提升社區安全自治能級。

  下一步,上海將探索更多數字治理解決方案,探索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安全管理新機制,把這種感知擴展到一條街、一座城,探索出一條政府與市場主體有機聯動的城市數字治理新機制、新模式,從而實現城市數字化轉型下的精細化管理新模式。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