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級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開展法治山西、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試點工作,全面依法治省、法治政府建設、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等工作受到中央依法治國辦高度評價,為全省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法治建設持續加快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始終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于法治建設全過程,召開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會議,對推動更高水平法治山西建設作出全面部署。省委書記、省長認真履行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加強領導,統籌協調,推動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制定出臺《關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工作舉措》,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地見效。多次舉辦習近平法治思想專題講座和培訓班,持續掀起學習貫徹熱潮。制定貫徹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的實施方案,率先出臺省級“十四五”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劃,對法治政府建設進行規劃安排。深入實施“八五”普法規劃,廣泛開展“12.4”國家憲法宣傳日和憲法宣傳周系列活動,深化憲法學習宣傳。全面推行黨政主要負責人年終述法制度,督促各級各部門將法治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省級法治督察與省委專項考核相融合的“督考一體”模式受到中央依法治國辦肯定,并在全國會議上作了經驗交流。開展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活動,首批命名了30個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

  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有效發揮以法治優環境、促發展的重要作用,按照“三無”“三可”要求,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全省域“證照分離”改革實現全覆蓋,4項指標躋身全國前列,成為營商環境整體提升最快省份之一。深化開發區“三化三制”改革,全面推行“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大力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累計17000余項承諾事項基本實現“承諾即批復”。鞏固深化“一枚印章管審批”改革,審批環節、申請材料、辦理時間大幅壓縮,多數指標全國領先。積極推進“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服務改革,全省各市縣已平均發布“一件事”主題套餐服務100項以上,184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啟動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精準推出“1+N”支持政策。成立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為先行先試提供專門法律服務。建立全省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基地,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

  三、聚焦高質量發展,立法水平持續提高

  堅持以高質量立法保障高質量發展,增強與人大立法的協同性,出臺一枚印章管審批條例、外來投資促進條例等地方性法規19件,在全國率先出臺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條例。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制定長城保護辦法、規范行政執法裁量權辦法等省政府規章15件,修改和廢止省政府規章16件。全國首家以省政府文件出臺進口冷凍冷藏肉品總倉管理暫行辦法。建立行政立法智能化信息平臺和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平臺,加強立法工作規范化管理。有效發揮立法基地、立法專家庫、立法聯系點作用,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水平明顯提升。

  四、嚴格履行法定程序,決策質效持續提升

  堅持依法決策,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強化決策法定程序剛性約束,把依法決策作為領導干部述法、法治督察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動各級領導干部嚴格遵循法定權限和程序決策。加強重大事項合法性審查,合法性審核機構列席政府會議、法律顧問參與重大行政決策咨詢論證成為了常態,全年完成規范性文件、涉法事務合法性審核594件,備案審查規章、規范性文件153件,對歷史遺留的453件規范性文件進行集中備案審查,有力保證政令統一。省政府法律顧問全年共辦理法律事務158件(次),促進科學、民主、依法決策。

  五、不斷深化執法體制改革,規范化建設持續加強

  堅持把深化綜合行政執法改革作為法治政府建設的重點,深入推進人口小縣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在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和靈石縣探索開展執法檢查“綜合一次查”試點。積極開展行政執法信息化試點。制定施行《山西省規范行政執法裁量權辦法》,以基準控制制度規范行政執法裁量權。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復制推廣“多領域實施包容免罰清單模式”,對不予罰款的違法行為進行了明確規范。

  六、有效凝聚監督合力,行政權力運行持續規范

  省政府主動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全年辦理人大代表建議811件、政協提案870件。推動司法、群眾、輿論等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積極發揮審計、財會、統計等監督作用,支持法院依法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尊重并執行法院生效裁判。發揮行政復議監督作用,全省各級行政復議機關作出確認違法、撤銷、變更、責令履行職責等行政復議決定575件。持續強化行政執法專項檢查,開展生態環境執法專項監督,及時督促整改問題。大力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全省184個“屢禁不止、屢罰不改”嚴重違法失信行為、307個信用服務機構開展失信專項治理,誠信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七、著力提升法律服務質量,矛盾糾紛化解方式持續改進

  大力實施免費法律咨詢和特殊群體法律援助惠民工程,為群眾免費提供法律咨詢46.4萬人次,受理特殊群體法律援助案件1.87萬件,人民群眾法治獲得感進一步提升。開展“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專項行動,聚力服務鄉村振興。深入開展“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楓橋式司法所”創建,舉行“調解進基層”專項活動,累計調解糾紛12.16萬件,調解成功11.94萬件,最大限度把矛盾糾紛和風險隱患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全面推進行政復議體制改革,省、市兩級司法行政機關已統一行使本級職責,92個縣(市、區)提前完成職能整合。扎實開展“復議為民促和諧”專項行動,集中化解了452件涉及群眾利益、社會影響較大、輿論關注度高的行政復議案件。加強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成立全國首家信訪與社會治理研究院,信訪事項及時受理率、按期答復率均超過99.7%。

  八、大力加強科技保障,數字化建設持續推進

  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創新優化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大力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數字化水平。加強政務信息系統、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整合,實施“千項數據資源共享工程”,發布政務數據共享清單1032項。推進“全程網辦、一網通辦、全省通辦”,184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省通辦”,全省行政審批事項“全程網辦”率達90%以上。社會保險數據共享、提升繳費便利度等做法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高標準建成全省“互聯網+監管”系統,制定“互聯網+監管”效能評估指標體系,推出特色應用“審管聯動”功能,初步完成5個市場監管領域的風險預警模型建設,金融監管“兩系統一平臺”上線運行,監管的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水平有效提升。

  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省法治政府建設還存在一些差距:一是率先突破的創新性工作舉措還不多;二是創優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協同聯動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三是基層法治政府建設力量還比較薄弱。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在下一步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年,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認真貫徹實施《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21-2025年)》,聚焦全省中心工作,在產業轉型、區域發展、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加強行政立法,強化制度保障。完善“五有套餐”配套辦法,全面實施市場主體倍增一攬子政策,推行跨部門綜合監管、協同監管,對新業態新領域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努力打造“三無”“三可”營商環境,推動市場主體量質齊升,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持續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深入開展“八五”普法,強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深化行政復議體制改革,持續推進法治山西、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試點工作,努力推動法治政府建設實現新突破,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