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治理要圍繞哪些領域開展?需要做好哪些配套?未來還有哪些發展愿景?面對這些關鍵問題,龍華如何率先突破?
日前,龍華區舉辦數字龍華大講堂專題講座,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東平深度解讀《龍華區數字治理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下稱“數字治理三年計劃”),結合國內外典型案例,圍繞龍華區數字治理如何率先突破,逐一解讀“1+3+5+N”數字治理體系,重點就“社會管理、多元共治、為民服務”三大治理領域和“組織架構、長效機制、指標體系、數字素養及數字治理生態”五大軟實力配套建設,明晰實施路徑,呈現龍華區未來三年數字治理藍圖及發展愿景。
數字治理是從體系、架構到流程的整體改變
縱觀世界文明史和社會發展史,人類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都給生產力帶來質的飛躍。當前,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以數字化生產力為主要標志的全新歷史階段,數字時代下生產要素和生產力的變化倒逼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作出改變。
陳東平在講座上指出,主動順應和把握數字時代新趨勢新機遇,通過治理數字化轉型驅動社會治理創新,加快實現社會治理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正是龍華編制“數字治理三年計劃”的指導思想。
近年來,龍華積極發揮電子哨兵、“龍眼”智慧流調系統等數字工具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在深圳北站進站口,旅客們將身份證在“健康防疫核驗平臺一體機”上進行掃描。隨即,粵康碼、核酸檢測和疫苗接種情況全部顯示在電腦屏幕上,旅客順利通過檢驗,整個過程僅需3秒。核心流調工作原需要4個小時,現只需要40-100分鐘即可完成。城中村“三區”圍合,以前要幾個小時,現在通過CIM平臺只需耗時幾十分鐘。
在陳東平看來,改變不僅僅是工具手段、方式方法的改變,更是人的理念、思想的提升與改變,是從體系、架構到流程的整體改變。以行政審批改革為例,信息化前是線下受理,填寫紙質申請表,紙質文件層層上報審批;信息化時代是電腦錄入受理,但審批流程沒變;數字時代則是實現整體性政府、無縫隙政府,流程更加扁平化。
陳東平指出,傳統管理體系基于科層制的組織架構分層分類逐級管理,但也造成了“條強塊弱”,在管理上存在縫隙,數字治理應該從傳統的管理方式向重構治理體系、架構、流程轉化,各部門、各層級能夠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各級需要支持的時候能夠快速響應,獲取資源與支持。他還表示,數字治理是一場深刻而系統的革命,它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認知革命、思維革命、管理模式革命,是涉及戰略、組織、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系統革命和創新,是對人的認知與思維的變革?!皵底种卫磙D型,最重要的不是建系統,而是對要建的東西進行體制機制的適配,做法治規章制度的創新。只有把這些固化下來,才有可能使新技術形成新能力?!?/p>
開展數字治理業務場景及配套機制建設
如何理解“數字治理三年計劃”的總體思路,在全區一體化基礎底座支撐下,充分發揮數字孿生城市平臺優勢,開展數字治理業務場景及配套機制建設,實現虛實融合、線上線下融通的治理新模式?陳東平解讀,“全區所有的建設必須在統一基礎支撐下開展,集約化建設,避免浪費,避免形成孤島。充分利用數字孿生平臺,探索數字三維世界與物理世界的互聯互通,與數字治理業務的結合;應用建設需要結合必要的流程、機制適配改革,否則只是線下的簡單數字化再現;線上線下一以貫之,避免兩張皮與形式主義?!?/p>
基層工作是千條線一根針,如果沒有統一的工作平臺,就無法解決煙囪林立、效率低下等問題。數字治理將搭建社區統一工作平臺,將不同層級下放到社區的系統,集成到社區工作平臺,做好不同職權、不同授權和單點登錄權限管理,實現一個身份在不同系統間按權限自由切換,實現一個業務平臺對應所有業務需求,實現所有業務的數字化辦理。
數字孿生平臺是物理世界的數字化,能夠在一張圖上更直觀立體地了解物理世界,孿生城市一定要與具體的業務工作結合。當前各地正在積極開展CIM建設,建成后能夠發揮的實際效用并不是很高,業務應用較弱,部門如何參與進來還沒有很好的探索路徑,龍華如何率先突破?陳東平指出,龍華將打造以CIM平臺為基礎的協同底板,在CIM平臺基礎上,集成不同部門針對同一對象的各類管理要求,能夠在一張圖上直觀地查看管理對象信息,掌握管理動態,同時也作為數據載體為各部門提供協同支撐。
“沒有網格管理的數字化,就沒有區域治理的數字化?!标悥|平在講座上指出,龍華區數字治理將結合CIM平臺建設,將網格內的人、樓、房以及各類資源數字化,實時更新數據動態,實現網格治理要素、治理資源一圖可視、一鍵可調度。同時,逐步將基礎網格與各類專業網格集成到網格管理平臺,實現各類網格信息“一表采”“一表巡”;整合分散業務系統,統籌網格內黨建、社會保障、綜合治理、應急管理、社會救助等工作,實現業務事項、社會共治事項入格管理;各部門入格人員統一管理、彈性調配、協同互助,實現“多格合一”“多格協同”“一格共治”。
以大數據驅動體系化、源頭性治理
龍華區數字治理的特色之一是圍繞“高效處置一件事”,整合各類網格,整合各類力量,統一事件入口及出口,重新定義事件的發現-分撥-協同-處置全流程。通過事件的統一采集與匯聚,規范采集標準,消除不同部門對同一事件的差異化。對不同渠道來源事件的時間、地點、投訴主體、內容等進行分析、比對、關聯,找出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渠道的采集或受理,減少虛增,為下一步分級分類,統一分撥打好基礎。
此外,龍華區數字治理還形成了以規則池為特色的統一分撥與處置機制,由編辦部門聯合各業務部門牽頭制定各類事件處置規則;疑難問題、需多部門協同事宜由分管領導確定牽頭處置單位及處置方式;重大問題,分管領導無法解決的上報區主要領導,確定牽頭處置單位及處置方式,成為案例后總結經驗,形成規則并納入規則庫。部門接到分撥則以指令式工單處置,最大限度降低操作彈性,實現事件處置方式標準化、規范化。
龍華區數字治理以高效處置一件事為目標,探索源頭性治理。以人工智能支撐下的渣土車智能識別管理為例,通過數字治理加強對區域內渣土車過往違規案例的數據分析,尋找違規事件反復發生的原因,針對各責任主體構建相應法律法規、行政命令及行業規范等約束各責任主體,從“偶然”事件中發現這類事件未來對全局的影響,找出治理的漏洞,找出漏洞產生的原因,找出完善和提升的方法,從而實現源頭治理,防范事件再次發生。
龍華區數字治理還構建社會治理公共安全防范體系,監測用水、用電、用氣安全,探索基層行政服務新模式,例如,將街道甚至區政務服務內容委托社區內物業小區、快遞公司、便利店等,構建分布式政務服務網點,使社區居民、企業不出社區就能辦好事;關注老年人數字鴻溝問題,打造“網格員+幫辦代辦員”隊伍,為群眾提供業務咨詢、政策宣傳、辦事指引等協辦服務。
“讓數字治理成為龍華區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力度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成為龍華區探索數字政府、智慧社會建設的試驗田;成為先進理念與創新科技在城市落地實現的全球樣板;讓龍華區在全球數字治理主要議題中發出聲音,創新深圳規則,體現中國氣派!”講座的最后,陳東平展望龍華區數字治理前景時如是說。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