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氣象審批“一網通辦”到保險理賠“數據代跑”,從區域雷評利商便民到防雷安全監管數字化轉型……近年來,浙江省氣象部門主動融入省委、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數字化改革,持續深化氣象“放管服”改革,讓“放”的效果持續顯現,讓“管”的制度更加健全,讓“服”的體系更加完善。便民惠企的作用,逐步釋放顯現。

  “最多跑一次”提速見效

  材料減半,時間減半!自2016年浙江省氣象部門開展氣象“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來,群眾的反饋均為“省心、省力、省事、省時”等正面肯定。然而,大刀闊斧“精簡”的背后,是氣象部門精雕細琢的“重造”。

  改革要推進,“家底”要摸清。浙江氣象部門迅速梳理出要為企業和群眾辦理的全部事項,納入省政府“最多跑一次”改革清單管理,并以“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間”為目標,優化再造14項事項的辦事流程,編制服務指南和辦理流程圖,實現全省氣象辦事事項統一標準、統一執行。在持續對接努力下,氣象部門負責的建設項目審批事項全部實現在省政務服務網“一網通辦”,在政府綜合服務窗口“一窗受理”。

  面對改革路上的頑瘴痼疾,氣象部門打出“多方聯動”牌。針對建設項目施工圖審查環節長期存在的多頭審查、辦理流程往復等問題,省氣象局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四部門共同認定全省50家具有資質的綜合性圖審機構,建立多部門共同受理、共同辦理和政府統一買單的聯合辦理機制,還與省發展改革委等單位聯合發文明確多部門聯合實施竣工“測驗合一”,全面提高行政審批效率。

  氣象“最多跑一次”改革后,氣象辦事事項共減少辦理環節3個;通過資源共享,提交材料項數減少45%;通過提交電子材料或審批部門自行復制等方式,辦理事項提交材料份數平均減少67%;通過提速增效,平均辦理時間減少55%。

  “放管服”縱深推進

  2019年8月11日,居住在寧波市北侖區柴橋紫蘭花木場的孫先生,通過保險公司領取了因臺風造成損失的11萬元理賠金,“不需要向任何部門出具證明材料,這項服務實在是太方便了?!?/p>

  原來,自2019年起,在免費提供保險理賠氣象證明的基礎上,浙江省氣象部門會同浙江銀保監局研究落實投保人免交“氣象證明”的保險理賠辦理機制,保險理賠所需的“氣象證明”由保險企業直接向氣象部門獲取,變群眾辦為部門辦。

  與此同時,氣象部門還整合省、市、縣三級自動站的數據資源等,開發“氣象資料查詢服務系統”,變“群眾跑腿”為“數據跑腿”。改革后,“氣象證明”由原來的現場辦理,變為由保險公司網上獲取、線下打印、即時獲取,氣象查詢服務改革成效顯著。

  為充分優化地方營商環境,浙江省氣象部門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全省的區域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即雷評)業務模式。從以往“每落地一個項目都要單獨進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變為“以開發區為單位進行整體評估”,實現項目投資主體“零申請、零跑腿、零等待、零收費”。減輕企業負擔的同時,安全監管不容松懈,氣象部門隨即出臺管理辦法,明確實施流程以及事中事后的監管要求,以保障全省防雷安全。

  近年來,浙江省全面完成省級開發區(園區)區域雷評工作,并向市、縣級園區延伸,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有效助力。

  “數字化”創新引領

  2021年以來,浙江在全省部署開展數字化改革,提出統籌運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知,從整體上推動省域治理能力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此為契機,氣象部門創新防雷安全監管方式,全面提升防雷安全監管效能。

  為織密防雷安全監管網,省氣象局開發使用防雷安全審批監管平臺,實現與縱向、橫向7個跨系統的數據對接、歸集和監管協同。全省氣象部門也各有招數:杭州氣象部門建立了一套包含9項主體責任指標、3項監管責任指標以及1項數據協同指標的防雷安全風險指標體系和算法模型,實現企業防雷安全風險“碼上管理”;紹興氣象部門通過利用人臉識別、空間定位、NFC感應、物聯上傳、電子簽名等新技術新手段,實現檢測全過程溯源;衢州氣象部門結合地方政企共治特色,打造氣象互聯網遠程檢查模塊和企業應用端,建立規范化、標準化的“市+縣”協同監管工作體系、業務規范和工作流程。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