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慶陽市堅持把網格化管理作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著力點和破解基層社會治理發展難題的突破口,按照抓深抓實抓細的網格化管理思路,強化黨建引領“保障”,夯實網格治理“根基”,提升管理服務“內涵”,激活運行機制“活水”,將網格化服務管理觸角向基層一線延伸,在戰疫情、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全市高質量發展創造了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

  建強隊伍、優化體系,網格基礎不斷牢靠

  ——強化組織“管”網。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網格化管理作為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和省委《實施細則》的有效抓手,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擺在突出位置,成立了全市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對全市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進行專題研究、協調調度指揮、統籌督導推進。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調研督導基層網格化管理工作,不斷強化了對網格化管理工作的政治領導、高位推動和督辦落實力度。市、縣(區)兩級橫向吸收44個成員單位,縱向構建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組織構架,形成了上下貫通、聯動融合、齊抓共管的網格化管理工作體系。

  ——科學規范“建”網。堅持“一網統籌、相對集中、務實管用”的原則規范網格劃分,按照全省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規范化建設指導意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打破傳統網格設置常規,在社區按照常住300-500戶或1000人左右為單位劃分網格;在行政村以村民小組(自然村)為單元劃分網格(人口較多的或特殊情況的劃為多個網格);對城鄉社區內較大商務樓宇、園區、商圈市場、學校、醫院、宗教場所、企事業單位等,結合實際靈活設定為專屬網格。同時,充分考慮屬地性、適度性、整體性,按照全省要求統一編制確定了網格編碼。全市8縣(區)共劃分設置基礎網格8840個,配備網格員11149名,全部落實了網格編碼,做到了網格“全覆蓋”。

  ——多措并舉“強”網。持續強化網格管理隊伍建設,劃定三級網格“責任田”,明確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黨政主要負責人為本區域網格長。按照鄉聘縣管的原則,將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品行端正的村組(社區)“兩委”成員、無職黨員、公益性崗位人員、鄉賢能人、村民小組長、治安戶長、人民調解員、平安志愿者、樓棟長等選聘為網格員(長),實行實名管理,針對性開展業務培訓。同時,探索建立了“一長多員”組織體系,在為每個網格配備一名網格長的基礎上,加配監督員、專人民警、法律服務者等,充實完善網格功能,網格員隊伍實現了一崗多責、一專多能。

  綜合治理、多元服務,網格功能持續完善

  ——治理系統化,“網格吹哨、部門報到”。堅持構建網格化主導、綜治中心協調、職能部門具體辦理、社會力量參與的格局,以綜治中心為依托,圍繞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理念,建立了統籌協調、聯動共治、資源整合、源頭治理、研判預警、組織領導等6項運行機制。在縱向上,網格員、網格長與綜治中心通過網格管理通道保持聯動;在橫向上,整合部門力量,綜治中心協調吸收信訪、公安、司法、住建、教育、水務、城管、應急管理等部門開展常駐或輪值。在系統化網格中,基層網格員發現問題,及時“吹哨”,專業網格部門迅速“報到”,考核監督部門準時“點名”,形成了一條高效的治理服務閉環。

  ——服務立體化,“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積極探索“全科網格”服務模式,通過基礎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心理健康疏導、公共服務代辦、政策法規宣傳等功能,不斷擴充豐富和提升網格服務內涵,做到了工作推進在網格、情況掌握在網格、服務落實在網格、困難解決在網格。在具體落實上,創新落實“三必訪、四必清、五必到”服務,網格員對普通家庭每年必訪,困難群眾、殘疾家庭、暫住人口、失業人員、重點幫扶人員每季度必訪,獨居老人、五保戶每月必訪;對家庭情況必清、人員類別必清、區域設施必清、隱患矛盾必清;居民家庭變故必到、鄰里糾紛必到、突發事件必到、治安案件必到,人員力量持續下沉,服務觸角不斷延伸。

  ——風險源頭防,“大事不出網、小事不出格”。利用網格員情況熟、信息全、群眾基礎好等優勢,致力將網格打造為集隱患排查、問題化解、源頭防范為一體的風險隱患“防火墻”。網格員開展動態信息采集、巡查走訪、線索上報等工作,對發現的風險隱患、矛盾糾紛等苗頭性問題,及時研判預警并轉交主管單位,做到風險在網格發現、矛盾在網格化解、隱患在網格消除,實現“大事全網聯動、小事一格解決”。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網格員充分發揮“一線哨兵”優勢,做足社區管控功夫,通過上門、網格群、樓棟宣傳欄、打電話、發短信等方式,反復發布防疫最新要求和注意事項,及時回應網格內群眾顧慮和疑問,為網格內孕婦、學生、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個性化保障,做到“一人一檔”,確保防控動態數據清、情況明。同時,督促落實報備制度,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對重點情況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報告。

  搭建平臺、整合信息,網格服務得到延伸

  ——全民參與、共建共享。通過擴大“線上網格”信息化平臺建設,搭建起社會組織和廣大群眾與各職能部門的協同參與能力,通過群眾參與的方式,推動巡查力量、執法力量、服務力量下沉到基礎網格中協同治理。如合水縣全面推廣運用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落實“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工作機制,研發上線“隨手拍”微信小程序,群眾可以隨時隨地一鍵上傳發現的各類隱患問題,破解了基層社會治理中“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這個難題,做到了共建共治共享。

  ——融合數據、智能聯動。聚焦智慧城市建設提升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水平,探索在城市網格化管理中樹立大數據和互聯網思維,不斷深化和釋放“雪亮工程”應用和功能,統籌解決基層社會治理難題。如西峰區打破數據壁壘,融合了公安、城管、市政、環保等部門2000余路視頻監控,對隱患排查、違停違規、占道經營等問題智能監測、自動上報、提醒處置。同時對接智能停車、空氣質量監測平臺等系統,建立了社會治理事件多元收集匯聚、智能分撥調度、快速響應處置、督查考核評價機制,形成了事件發現認領、派遣處置、核查辦結的閉環流程,網格治理更加精準高效。

  ——網格助力、快速響應。以信息化水平增強社區網格快速響應能力,優化網格化平臺信息,特別是借鑒疫情防控治理服務模式,做實網格遠程連線指揮調度功能,綜合提升網格前置預警、前瞻服務、前期處置能力,拓寬群眾訴求和問題建議反映渠道。如環縣探索打造“平安環縣智慧綜治平臺”,以縣、鄉、村(社區)、組四級網格化服務管理為框架,建成“1+20+N”平安環縣智慧綜治平臺(縣級綜治中心+20個鄉鎮綜治中心+“N”項訴求群眾),縣綜治中心向目標網格一鍵下發任務,并通過平臺與網格員視頻通話、線上調度、現場反饋,實現信息高效及時共享,提高了問題處置效率。

  強化基礎、完善機制,提升網格管理效能

  ——建立黨建引領城市網格化管理機制。依托“黨建+信息化+網格化”手段,在具備條件的網格設立黨支部和黨小組,在每一級網格對應建立微信群,解決群眾身邊的“急難愁盼”,有效滿足居民群眾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務需求,社區治理、便民服務、平安創建等工作一體推進,實現了黨建領治、智能精治、多元共治的有機結合。

  ——建立“網格員+治安戶長” 聯動機制。瞄準小單元,著眼“微治理”,以網格為基本單元、以網格員為基本要素,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網格員+治安戶長”聯動制度,全市聘任治安戶長10267人,治安戶長與網格員協同配合開展轄區安全巡查巡邏、交通秩序維護和矛盾糾紛化解,成為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維護基層平安穩定的重要力量。

  ——建立“網格員+雪亮工程”實戰機制。依托“雪亮工程”建成了各級綜治分平臺和綜治中心,綜治中心與公安機關視頻監控系統、綜治視聯網系統、綜治信息化業務系統有機對接,信息搜尋更精準、要素采集更加方面、視頻監控覆蓋面更廣等,為網格員提供了專業可靠、功能完備的工作平臺。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