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是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簡稱,是建設綠色城市、生態城市的重要戰略。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建設中,消耗的資源和能源越來越多,隨之帶來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大。要想解決我國生態建設問題,城市的生態化、低碳化改革是根本途徑。尤其是今天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構建生態智慧城市,協調城市發展與生態自然的關系,是值得重視并深思的問題。

  有利于城市智慧化發展:生態智慧城市是按照生態學原理設計的宜居環境建設目標。主要原理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城市各行各業中的宜居條件進行改革和創新,實現更加高效、和諧、便捷、可持續。其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就是利用當前的云計算、大數據、社交網絡、綜合集成法等技術,對城市中的建筑、植被、道路、用地、居住環境等進行智能化設計和管理,使大眾在出行、娛樂、學習等活動中能夠借助智能化設備享受各類需求,如此極大地突破了以往城市的傳統管理手段,有效構建新時代的智慧城市。

  有利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碳達峰和碳中和戰略目標的實施,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眾所周知,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如今在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已經達到60%,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了破壞性打擊。加之城市人口增多、產業轉型、交通擁堵等問題的加劇,延緩了城市雙碳目標的實現進程。而雙碳目標下生態智慧城市的建設無疑給這一現象指明了改進方向。城市管理者可從智慧化角度挖掘新產業、開發新技術、建設綠色交通、加強能源利用,從多方面解決城市生態化建設中的低碳問題,有助于構建可持續發展城市。

  復合性:雙碳目標下,生態智慧城市的復合性特征體現在生態、智慧兩方面。將生態城市與智慧城市這兩個概念組合起來,可以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從其本質內涵來看,生態城市和智慧城市在建設目標上具有一致性。生態城市的目標是為城市解決現有的可持續發展矛盾,智慧城市的目標是為城市可持續發展鋪路。具體而言,前者主要體現在解決排放、污染、能耗等問題,后者主要體現在環境持續友好、經濟持續運行、資源持續利用、民生持續穩定方面。因此可以說,生態智慧城市建設概念的提出,是可持續思想滲透到城市發展建設中的落實舉措。

  多樣性:雙碳戰略推進背景下,生態智慧城市作為一個有機體,包含內容十分廣泛,具有多樣性特征。分別表現為交通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建筑多樣性、產業多樣性,這些內容的交叉融合共同決定了城市物質空間的復雜化現象。如今,城市智慧化、生態化發展建設下,城市的交通、產業、建筑、景觀等方面都會向綠色低碳、智慧健康的方向不斷探索轉型,而且向復雜到簡約、單一到多樣的方向繼續延展,這一過程反映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過程,反映的是人類追求生態的過程,由此體現出生態智慧城市的多樣性特點。

  循環性:雙碳戰略目標推進下,循環發展目標已成為生態智慧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參照標準。眾所周知,循環是大自然生態系統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生命之所以一直往復,就是因為循環。傳統城市發展中的弊端是物質利用循環存在的不徹底性,城市的可循環功能尚未充分挖掘,由此才出現了城市發展緩慢的現象。而如今生態智慧城市的構建,從循環特點出發,提高了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優化了城市空間結構,對人類生活環境進行了生態化改進,這一過程體現了城市循環性特點。

  高效性:城市作為人口高度密集的區域,效益創造率較高,但同時所消耗的資源也較大?,F在世界各國都在提倡低碳國家、低碳城市建設,我國也提出了生態智慧城市,主要是為了解決城市資源消耗過大、污染過于嚴重的問題,進而為之后的可持續發展鋪路,同時生態智慧城市的構建也能為城市高效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具體表現在,城市新資源的高效利用;城市轉換系統的高效利用;城市流轉系統的高效利用。這些資源在相互轉換過程中,能夠借助數字化技術將原本產生廢棄物的環節轉化為無污染的信息化環節,最大程度節約了資源消耗量,體現出城市運轉的高效性特點。

  合理規劃城市空間結構:占據城市主要面積的除了居民生活環境,還有城市空間建筑結構。如今雙碳背景下,生態智慧城市在著力建設中,強化對建筑空間結構的合理設計,對于城市低碳目標的實現具有現實意義。對此,城市管理部門可從建筑設計、土地利用、合理拆除方面對建筑生命周期進行客觀規劃與設計,具體可借助BIM技術系統對城市現有空間結構進行勘查,勘查之后要確定開發建造方案,對建筑結構重塑中產生的能耗進行清晰地規劃與監管,確保城市建筑建造符合雙碳要求。同時,還可參考其他國家生態城市構建的經驗,著眼于全域范圍,增加綠色開放空間區域設計,結合軌道交通、公共中心設計特點,預留出一些彈性用地,用于綠色植被種植、森林景觀規劃以及河湖水體空間的構建,以滿足城市多樣性發展需求。

  搭建生態智慧交通體系:在雙碳戰略推進背景下,搭建生態智慧交通體系尤為重要。城市管理者在交通領域中充分運用互聯網、云計算、自動控制等技術,對城市中的交通運輸、交通管理、出行安全等問題進行全面管控,以有效協調交通系統在城市區域中的服務力。具體實施中,城市管理部門可將綠色交通置于優先規劃的位置,增加自行車交通、步行交通的道路設計數量,倡導全民綠色出行。同時在規劃中還需注重采用TOD技術,進行生態區域規劃,比如在地鐵口、商場、生態景觀等區域增設非機動車數量、安排非機動車停放位置,并禁止機動車進入,緩解這些人流量大的區域內的交通擁堵問題。同時還應構建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定時將每一時間段的交通情況、道路狀況下發到廣播站、市民移動設備中,以便市民及時查收,合理安排出行,如此能為有效構建生態智慧交通體系提供可行建議。

  推進低碳產業智慧轉型:雙碳戰略推行下,新型城市產業在轉型中應考慮向智慧化方向發展,努力將智慧化與生態化有機融合,實現生態智慧城市的構建。具體實施中,可以市場和政策為導向,結合本城市中智慧資源優勢,為低碳產業提供產品革新技術、創新研發技術、數字化產銷一體化技術等技術支持,鼓勵市內企業積極向智慧方向轉型。同時還需從制度層面加強產業轉型約束與管理,具體可給市內所有企業安裝污染排放系統,定期監測企業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指數,對于不合格的企業工廠進行違規警告和處罰,以此約束企業減少碳排放強度和碳排放總量,積極向智慧產業方向轉型。

  促進能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城市能源消耗較大的問題一直是城市雙碳目標推進中十分重視的問題。當前,生態智慧城市構建中,促進能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所在。因此,今后我國各城市在智慧化建設中,一方面,需節約現有能源的利用,積極推行綠色建筑、節能減排、轉化能源等資源的利用率,在建筑上倡導低能耗建造、在出行上倡導低碳綠色、在景觀上倡導人與自然資源共享,以此最大程度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損耗。另一方面,在新能源開發上應加大力度,將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能源高效利用到城市、建筑、市政等規劃中,提高能源的可持續利用率;建設低碳交通基礎設施,推廣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規模應用,鼓勵綠色出行等。

  我國當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高速發展時期,城市發展中仍然面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因此,加緊推進雙碳目標、建設生態智慧城市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而言十分重要。今后還需管理部門借助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風帆,深度挖掘雙碳目標下的經濟要求,正確銜接雙碳目標與生態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大力推動我國城市的低碳轉型進程。

  馬回: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志萌: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