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深入開展“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打好重大項目審批服務“擂臺賽”,緊盯“三個一批”項目和2022年省市重點項目審批事項,巧用“加減乘除”工作法提升審批服務“質、效、能”,全力護航企業早落地、早投產、快見效。目前,34個“三個一批”和省市重點項目中,審批手續全部辦結項目33個,事項辦結率97%。
借勢借力,多方合力做“加法”
跨級聯動協商會商。該區以全市重大項目審批服務“擂臺賽”為契機,加強對接,組建聯絡群等,探索跨級“協商會商+并聯審批”新模式,打通審批事項難點堵點,合力提升審批服務效能。今年3月以來,跨級召開協商研判會28次,研判疑難審批事項83個,辦結54個。
部門聯動靠前服務。該區組織區發改、城建等部門成立聯合審批小組,變“企業跑”為“部門找”,根據產業政策等提前介入服務,提出針對性意見,確保各類審批事項一次性通過。截至目前,審批辦理一次性通過率達92%。
政企聯動“一對一”提供審批服務,有效避免企業“上下找、來回跑”。創新開通“熱線+視頻”“線上+線下”等服務,通過電話教、網上改、線上傳、線下寄等方式“網對網”指導、“鍵對鍵”審批,確保防疫期間證照能辦成、審批“不打烊”。年初以來,為深圳、廣州等地來鶴投資企業辦理審批事項41件。
優化流程,辦事時間做“減法”
明晰審批流程。完善《企業投資項目備案服務指南》等,為企業量身定制審批事項“甘特圖”,中介服務提前介入,項目材料緊跟審批流程,實現審批環節無縫銜接。
壓縮審批時間。以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為契機,對行政審批事項進行流程再造,“先出證后繳費”;分階段辦理施工許可證,大幅壓減辦理周期,確保第一時間進廠開工。目前,項目備案、建設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辦理時限分別由3個、7個、5個工作日壓縮至1個、3個、1個工作日。實行“容缺辦理+并聯審批+承諾制”機制,提前審查資料,明確無需審批意見;確需審批事項實行多部門并聯審批,“一次受理、一并辦理”。年初以來,已容缺辦理各類審批事項23項。
創新方法,工作機制做“乘法”
打好“八個一”組合拳。通過繪好“一張圖”(甘特圖)、點亮“一盞燈”(紅黃綠燈)、掛好“一面旗”(紅黑旗)、建好“一套賬”(項目臺賬)、用好“一班人”(工作專班)、開好“一個會”(調度會)、使用“一大員”(服務專員)、亮出“一把劍”(督查考核劍),協調解決企業全生命周期中的困難問題,爭取項目早審批、企業快投產。
推行“幫辦代辦”機制??h級干部掛帥,從發改等部門擇優選拔人員組建幫辦代辦隊伍,“一對一”為企業提供審批服務。目前,已為德為集成電路、夢之源智能商顯等16個項目幫辦代辦各類事項24項。
制定“三平臺四環節”工作機制。搭建企業服務、企業評價、政策互動平臺,優化公開承諾、評價反饋、整改提升、監督激勵四個環節,及時發布審批、許可等服務事項清單,精準推送惠企便民政策,收集匯總企業群眾意見,定期通報整改情況,提升服務質效。年初以來,已推送惠企政策140余項。
服務企業,問題困難做“除法”
實施“數跑智辦”智慧化政務服務。在全省率先實施“智慧政務+社區”服務管理模式,集成政務服務等六大類數字資源,將智慧政務服務平臺嵌入社區一線,實現政務服務擴圍減環增效便企,企業就近辦理政務事項增加54%。
設立“辦不成事”交辦崗兜底服務。在全市首創“辦不成事”交辦崗,實行“AB崗+值班長”“即辦+轉辦”“督辦+回訪”制度,工作人員接到企業或群眾訴求后能當場解決的當場解決,難點問題按照“13710”辦理機制全程跟蹤落實,切實解決企業和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2月底設立“辦不成事”交辦崗以來,共受理解決問題53件,回訪滿意度達98%。
啟動“掌上助企”線上智能服務。依托“淇澳+”App,搭建政務、服務、政策、融資、人才、訴求“六直達”平臺,提供政策落實、融資需求等企業服務,確保有訴必接、有接必辦、有辦必果。年初以來,已為富士康等18家企業解決用工難、融資難、供電不穩等問題87個。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