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湖北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稐l例》共6章61條,包括總則、市場環境、開放環境、政務服務、法治保障、附則。
優化20多個環節,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條例》以控制成本為核心,以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為主線,著力在市場準入、企業登記、招標投標、政府采購、賬款回收、涉企收費、公用服務、協會商會服務、金融服務、物流運輸、審批許可、外貿通關、人力資源、科技創新、司法訴訟、市場退出等20多個環節優化制度供給,有效控制成本,切實降低市場主體負擔。
如,在市場準入環節,《條例》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外,不得設置不合理或者歧視性的準入條件,不得要求企業必須在指定地區登記注冊,不得對企業跨區域經營或者遷移設置障礙。
在金融服務環節,《條例》規定,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在符合國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對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和其他信用支持力度,合理增加中長期貸款,提高貸款審批效率,降低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融資門檻。
打破地方保護,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
《條例》在市場準入、行政許可、政務服務、涉企收費、外商投資準入、中介服務、證明事項、惠企政策、監管事項等方面實行清單化管理,著力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
為推動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市場環境,《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推進行政許可告知承諾等改革,推行企業“一業一證”“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等改革;推行工程建設領域招標、投標、開標等業務全流程在線辦理和數字證書跨地區、跨平臺互認;不得將在本地注冊企業或者建設生產線、采購本地供應商產品、進入本地扶持名錄等與中標結果掛鉤,等等。
“雙循環”分別基于國內和國際兩個維度,彼此辯證統一、密不可分。
《條例》還突出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在促進外商投資、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健全完善跨境電商平臺和營銷體系等方面予以規定,實現內引外聯、雙向開放、互利共贏,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深化“放管服”改革,突出政務服務流程再造
以推進“放管服”改革為抓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條例》突出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實現政務服務事項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掌上可辦、跨域通辦,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全面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
《條例》規定,持續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依法編制并公布政務服務事項基本目錄和實施清單,公開辦事指南,實現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統籌推進各地區各部門在線政務服務,協調解決存在的問題,實現政務服務平臺深度對接,政務服務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省人民政府政務服務管理部門應當統籌建設全省統一的電子證照庫,按照國家規定將電子證照信息匯集至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等等。
此外,堅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強化法治保障,《條例》還突出“一府一委兩院”職責及各方參與,堅持立法、行政、監察、司法協同推進,壓實各方責任;規范“一委兩院”履職活動,提升服務效能,推動社會監督、人大監督形成合力,共同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超能城市APP、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評估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等政府客戶、中央企業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