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組織對21個地市開展了營商環境評價,形成《2022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報告》,經省政府同意印發各地市和省有關部門。12月30日下午,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就2022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情況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評價報告在會上發布。


2022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報告


根據《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關于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工作要求,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組織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營商環境建設作出評價。

一、指標基本情況

(一)指標體系

2022年廣東省營商環境評價(以下簡稱“2022年省評價”)主要借鑒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以下簡稱“世行評價”)和中國營商環境評價(以下簡稱“國評”)指標體系,共設置19個一級指標,77個二級指標。其中,12個一級指標與世行評價相同,分別是:開辦企業、辦理建筑許可、獲得電力、登記財產、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納稅、跨境貿易、執行合同、辦理破產、政府采購、勞動力市場監管;18個與國評相同,唯一不同是增設“市場主體滿意度”指標,該指標由省工商聯組織企業填報,完全以市場主體實際感受作為評價依據。77個二級指標對標對表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工作部署,全面反映各市營商環境工作落實情況,以及主動探索創新推進改革的情況。


圖片


(二)評價周期

本次評價周期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三)評價理念與方法

按照“注重政策落地效果、注重市場主體感受、注重客觀數據比較”的評價理念,不管各市出了多少政策,更關注市場主體能否真正享受到政策紅利,更關注市場主體的直觀感受和切身體驗。以官方網站公開數據、統計數據和業務系統數據為采信原則,通過客觀數據與對應政策落地效果、市場主體感受度互相印證,保障評估結果的公正。

評價組采用網上公開信息分析、實地暗訪、問卷調查、部門數據分析、現場磋商五種方法開展評價,累計查詢超過2萬條官方網站數據,回收超過3600份市場主體有效問卷,用近3個月時間到21市開展現場磋商,在各市抽取2個縣(市、區)開展暗訪調查,累計走訪了84個政務服務大廳、不動產登記大廳、供水營業廳、燃氣營業廳。各市只需提供必要的少量數據,基本實現“無感”參評,有效減輕地市填報數據的負擔。

二、營商環境建設成效及總體評價結果

(一)建設成效

廣東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決策部署,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方向,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數字政府建設為支撐,全省營商環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統籌推進營商環境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弘揚企業家精神,完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省委深改委將“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作為新發展階段創造型引領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地市層面,18個市建立了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領導小組,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全市“一盤棋”、縱深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創新。韶關、湛江、云浮等市將營商環境工作納入專項督查、績效考核和專項審計督辦,督促各項工作取得實效。汕頭、中山、梅州等市探索建立營商環境監督員制度,選聘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對營商環境開展日常監督。

二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于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廣東省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條例》《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等營商環境重點領域的專項法規也出臺實施,為營商環境改革提供制度依據和法治保障。全面開展不符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的政策清理,全省各級已累計修改、廢止各類規章和規范性文件400多件。地市層面,廣州、深圳、汕頭、佛山、湛江等市均已出臺實施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山、江門、云浮等市也正在研究制定中。大部分城市迭代推出“升級版”的營商環境改革舉措,主動對標最優最好,開展原創性、差異化的探索,更加精準破除痛點、難點、堵點問題。

三是營商環境重點領域的改革創新工作進一步深化。開辦企業方面,推行智能審批標準化、智能導辦服務,實現企業開辦“一網通辦、一窗通取”;港澳企業登記注冊實現“灣區通辦”,1萬多家港澳企業通過便利途徑實現登記備案。我省市場主體已突破1600萬戶,市場主體數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這也是市場主體對廣東營商環境投下的“信任票”。辦理建筑許可方面,建成廣東省工程建設項目“一網通辦”主題集成服務系統,實現項目審批全省通辦。創新建立重大項目并聯審批機制,通過多審合一、告知承諾等方式提高項目審批效率,符合條件的項目可以“交地即開工”。獲得電力方面,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報裝容量200千瓦及以下、其他地區報裝容量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業用電報裝“零投資”,接電成本全國最低。跨境貿易方面,在全國率先實現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準版地市、口岸及功能全覆蓋,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一港通”等改革提升海運口岸物流效率。納稅方面,推行“財稅銜接”、企業所得稅和財產行為稅“十一稅合并申報”等納稅便利化改革,提升企業納稅申報效率。

(二)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分為三檔。

第一檔是深圳、廣州2個城市。深圳、廣州以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為契機,推動營商環境5.0版改革,更大力度為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破堵點、優服務,為全省營商環境建設作出重要示范,是全省其他城市學習的標桿。

第二檔是佛山、東莞、珠海、江門、肇慶、惠州、中山、汕頭、清遠、湛江10個城市。

第三檔是韶關、茂名、潮州、云浮、梅州、汕尾、河源、陽江、揭陽9個城市。

與上一年相比,佛山、江門、肇慶、汕頭、清遠、湛江等城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成效進步明顯。佛山將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構建“益曬你”企業服務體系,率先推行的“一照通行”、財政補助資金直達企業等改革在全省復制推廣。江門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一流營商環境為目標,項目化推進年度重點工作任務,促進營商環境大改善大提升。肇慶以數字政府建設為牽引,堅持“項目為王,企業第一”理念,打造“全肇辦”一站式服務、產業投資項目“雙容雙承諾”等改革品牌。汕頭以背水一戰的決心和勇氣打好營商環境翻身仗,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治理行動,在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服務和吸引潮商投資等方面展現新作為。清遠主動對標廣州等標桿城市,建立廣清營商環境一體化工作專班,推動營商環境對標提升。湛江聚焦重大項目全周期服務推動營商環境優化,在引進和服務巴斯夫、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等重大項目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整體來看,各城市以評價為契機,對標標桿,取得了許多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城市間差距在不斷縮小,營商環境評價的引領和督促作用在增強。

三、評價發現的典型經驗和創新舉措

評價發現,各地各部門聚焦企業群眾的辦事難點堵點,出臺硬招實招,形成了一批市場主體支持、人民群眾滿意的鮮活經驗和創新做法。如廣州市推行市政公用服務“一次辦,深圳市推行企業注銷聯動辦理,珠海、深圳、東莞等市推出“以圖查房”,廣州、深圳、佛山、珠海市實行大企業稅收事先裁定。評估組總結提煉18條典型經驗和創新舉措(見附件1),供各地學習借鑒、復制推廣。

四、評價發現的問題和對策建議

評價發現,部分城市和部門在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如縣(市、區)營商環境改革普遍滯后,“隱形門”“玻璃門”“旋轉門”等隱性準入壁壘依然存在。為此,評價報告提出了16方面65條建議(見附件2),主要有:總體層面,建立健全營商環境常態化協調工作推進機制和督查考核機制,開展粵東粵西粵北城市重要量化指標對標提升行動,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整治;“開辦企業”方面,加快建設全省統一標準化地址庫,深化“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改革;“辦理建筑許可”方面,優化聯合驗收方式,對符合條件的區域開展區域評估,實行工程質量分類監管;“獲得信貸”方面,推廣“整村授信”模式和“銀稅互動”做法,加快稅務、海關、電力、供水供氣等單位與金融機構信息聯通。“辦理破產”方面,明確政府部門破產行政管理職責。“獲得電力”方面,推行“信用辦電”,清理規范非電網直供電環節不合理加價。“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方面,推廣以責任承諾書替代保證金,推進電子營業執照替代CA證書;“政務服務”方面,推進縣(市、區)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


附件1:

部分城市典型經驗和創新舉措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附件2:

優化廣東省營商環境對策建議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綠色低碳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超能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