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來,河池創新推出“制度+平臺+服務”交易新模式,著力解決公共資源交易活動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有效推動傳統交易向智慧交易轉型,促進了交易平臺更加規范高效、公開透明、公平公正。

  建章立制,為交易活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印發《河池市公共資源交易管理規定》,全面的規定對招標人、代理機構、評標專家、投標人、交易中心及監管部門等人員的管理,有效填補現行法律法規規章的監管漏洞。文件印發后,公共資源交易綜合監管部門共發出綜合監管函25份,有效糾正多起在公共資源交易活動中存在的偏差。

  二是制定《河池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場內交易各方人員考核制度》,對參與交易活動現場的招標人(代理機構)、監督人員、評標專家的行為進行“一標一評”考核記錄。自實施以來,共記錄有不良記錄行為的專家評委36人次,其中8人被暫停評標;被扣分的招標代理機構4家,被行政處罰的招標代理機構5家,被行政處罰的招標人2家,被行政處罰的投標單位1家,行政罰款13.9036萬元。

  三是推行“場外無交易”。為規范全市公共資源交易活動,讓所有項目實行集中交易和監管,將工程建設項目、達到采購限額標準的政采云項目及國有企業“非政采云”項目全部進入交易中心集中交易和監管。2022年,全市共完成2528個項目交易,交易額達214.31億元,較2021年增加51.82%。

  搭建平臺,讓數據智能替代人工跑腿。

  一是全流程電子化交易全覆蓋。實現房建市政、交通、水利、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及政采云項目全流程電子化招標采購。所有進場交易項目從項目受理登記、信息發布、場地預約、保證金(保函)繳納、專家抽取、開標評標、中標公示、保證金退還、資料歸集等各個環節全程電子化封閉運行,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人力成本,增強了信息透明度,更好保障了招投標各方利益。

  二是“不見面開標”顯成效。從嚴抓實網上開標,從房建市政工程建設項目逐步到所有工程建設項目實現網上開標,投標人不用到現場即可參加投標,實現投標人與其他人員之間“零接觸”,既能滿足疫情防控下需求,又為投標人節省投標文件制作、交通、時間等成本,減少了圍標串標風險, 提高了交易效率。2022年,231個工程項目使用“不見面開標”方式進行開標,為1023家投標企業節約交易成本153.45萬元。

  三是遠程異地評標常態化。通過開展遠程異地評標,改變了抽取異地評標專家到河池市評標的傳統模式,打破了地域空間限制,將評審區域由“1”變為“1+N”,有效遏制評標中存在“熟人圈”“老面孔”問題,實現各地市優質評標專家資源共享,有效解決河池市評標專家資源不足問題,促進公共資源交易更加規范、客觀、公正、高效。2022年,共完成41個項目的遠程異地評標,涉及交易金額22.18億元。

  服務靠前,營造優質高效交易環境。

  一是現場服務“過得硬”。交易現場各功能區設有專人導詢,日常工作實行“一次性告知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等服務制度。嚴格核驗交易人員身份并執行準入制度,切實履行開評標現場管理職責,維護開評標秩序,努力服務好每個項目和每個市場主體,不斷優化高質量的交易環境。

  二是培訓指導“線上看”。將以往的線下培訓模式轉變為線上培訓,采用直播方式開展業務培訓,全程可回放觀看,打破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地參加學習。2022年共舉辦相關培訓班3期,收觀人員累計突破萬人次。

  三是業務知識“月月學”。交易中心舉辦業務交流講堂17期,及時梳理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存在的難點、堵點、痛點,通過學習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典型案例、招標采購的重要知識和最新的法律法規等,不斷增強工作人員業務本領。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綠色低碳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超能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