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務院積極推動數字政府的落地與實施。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第十七章中明確提出,要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政府管理服務,推動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不斷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服務效率。同時強調要全面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全流程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功能。要求“十四五”期間完善國家電子政務網絡,集約建設政務云平臺和數據中心體系,推進政務信息系統云遷移。
如今,政務上云已成為各地政府數字化轉型的必選項。通過基于統一的政務云平臺,加強數據共享互通。政務云已成為數字政府、數字城市建設的關鍵基礎設施。政務云即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是在傳統的電子政務的基礎上優化并發展而來的,彌補了過去電子政務中的一些缺陷。它利用虛擬化等云計算技術,對政府電子政務系統的管理和服務職能進行精簡、優化、整合,為政府部門提供基礎設施、支撐軟件、應用服務、信息資源、運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全面服務,實現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和業務系統的電子政務云服務平臺。
政府信息化從電子政務走向數字政務
我國政府信息化建設也不是一蹴而就,經歷了包括電子政務、“互聯網+政務服務”和數字政務這幾個階段。早期的政務云通常是指借助 IaaS實現政府內部基礎設施資源整合與共享,而隨著電子政務云建設的深入,更加追求 IaaS 和 PaaS 方面的深度融合,借助云計算技術推動政府大數據的開發與利用,實現跨系統跨部門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推進政務應用創新和政務業務變革。
2002年《電子政務標準化指南》的出臺,標志著電子政務標準化工作的啟動,2022年發布《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則標志著政務走向智能化、主動化的服務方向。
電子政務十年發展初見成效,但仍存弊端
隨著我國政府對信息化建設的大力投入和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傳統電子政務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制約著政府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
首先是建設成本高昂。各級政府主要采用自建數據中心的方式,無論從硬件、軟件、人員來看都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
其次,形成信息孤島難以協同。政務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各自為政、部門之間缺乏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機制,數據難以共通共融。
最后缺乏統一標準與規劃。推動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各級政府由于缺乏統一的組織管理體制,造成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統一標準。
需要貼近業務,政務云發揮更大價值
為解決傳統電子政務的以上種種弊端,政務云在節省經費、提高效率、信息互通、保障系統安全、政府智慧化轉型等方面在建設理念、產品技術上各個突破,全面推動政府信息化快速發展。
第一、節省經費。面對自建電子政務系統資源利用率低,高峰時期彈性不足的問題,云服務的可擴展和可伸縮特性能有效應對突發流量,降低基礎設施采購成本,避免重復建設。此外,由云服務商統一提供的運維服務,解決了政府部門運維能力薄弱的問題,在信息系統維護和升級環節節省了大量費用。
第二、提高效率。政務云具有較高的靈活性,政府實施新的電子政務工程時,不必購買額外的軟硬件,而是利用已有云基礎設施,快速部署系統,以提高電子政務應用部署速度。開發者在一個平臺上構建和部署應用程序,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統部署效率。以云計算為基礎的政務云系統還具有智能化的特點,能夠最大程度優化人力和信息資源,提高電子政務信息共享的效率,擴大信息共享的范圍,并提高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優化政務服務的流程,在確保政務數據資源的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的提升了管理和運行效率。
第三、信息互通。電子政務普遍存在各自為政、資源分散等問題,盡管信息難以共享的根源在于電子政務機制問題,但云計算能從技術上降低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的難度。通過電子政務云平臺,多個政府部門可以共用相應的基礎架構,打通分散資源增加業務協同的可能性,政務系統之間的軟硬件共享和審批協同,提高電子政務信息共享的效率,擴大信息共享范圍。
第四、健全系統安全。政務云平臺相對于以往的電子政務更加安全,基于多層級安全保障體系和專業服務團隊,政務云安全防御能力更強,容災備份機制提供數據存儲的高可靠性,基于該平臺上開發和部署的政務系統應用更具安全性。
第五、實現政府智慧轉型。采用政務云平臺后,政府整體構架變得更為敏捷,高度整合政務服務資源,提升了政府部門間信息流轉效率,改變政府服務模式,政府與群眾的溝通渠道更為順暢,數智化服務水平大幅提升。此外,政務云平臺是“數字城市”的核心基礎設施之一,有了政務云的堅實地基,才能更好地結合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實現城市經濟運行、綜合管理和綜合服務提供精準數字保障。
三橫兩縱 構建安全政務云架構
數字政務建設以利企便民為向導,以“統一架構、業務協同”為原則,以數據治理為驅動,以增強基礎設施能力為支撐,打造管理、業務、數據、技術“四位一體”的數字政務系統架構,對內增強辦公管理協同能力,對外以高效便捷服務民生,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典型的政務云架構為“三橫兩縱”,自下而上分別為基礎設施層,平臺支持層和業務應用層,并有安全體系和運維體系提供統一的信息化支撐?;A設施層包括,計算、網絡和存儲等基礎設施,平臺支撐層提供標準的開發、測試和運行環境,建立不同部門間的數據交換共享能力,業務應用層為各類電子政務應用,政府和公眾可以通過網絡獲得而無需安裝的獨立軟件。而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政務云多基于“三橫兩縱”進行拓展優化,遵循物理分散、邏輯的統一原則,在最大化IT資源利用率的同時對外呈現統一的政務云平臺。
以某省政務云建設為例,圍繞省政務云建設目標,以整體協同、集約高效為導向,以業務應用、資源共享為牽引,以提升算力服務能力、安全運營水平為主線,構建管理、技術、保障體系相融合的總體架構。規劃設計采用“分布式云架構、‘一核多邊’布局、購買服務的商業模式,建成全省統籌、邏輯集中、云網融合、云邊協同、自主安全、異構統管的省政務云。
在部署模式上,政務云支持公有云、專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部署方式。每種部署方式都各具特點。在行業發展初期,政務云多采用私有云的部署模式,但隨著政務系統規模擴大及“互聯網+”的快速推進,私有云在管理復雜性、可靠性和資源利用率的方面的劣勢暴露,政府機構越來越多的采用專有云模式,尤其在面向公眾服務的系統中,通過提高架構的靈活性最大化云計算的價值,加速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混合云允許政府機構同時兼顧多種云服務的優勢,如在私有云上存儲關鍵數據,而在公有云上運行應用程序,但統一化的管理意味著必須在不同云平臺間進行整合、兼容,管理復雜性高。政府機構應當平衡安全性、靈活性、可擴展性、成本效率等各方面因素,選擇與業務需求相匹配的部署模式,經驗上看綜合考慮專有云、混合云優勢更突出。
政務云已是大勢所趨 推動數智融合持續創新
解決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的問題,滿足百姓體驗和獲得感,政務上云已初現成效。從社會需求看,隨著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公共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型政府建設,誕生了大量的市民類應用,政務云的建設需要全面支撐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民生等應用的敏捷開發、高效協同、及業務創新等訴求。
從技術趨勢看,政務云的發展已進入以應用為核心的云上創新階段,從“有云用”走向“云有用、云易用、云好用”。應用的高效協同和敏捷開發對政務云的技術能力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云原生技術迅速發展成熟,支持政務云建設走向“云原生化”的特色新階段。
從建設模式看,政務云建設將向“集成+運營”的新模式演進。由分散建設向集約化建設轉變,購買服務成為主流方式,統一門戶和類公有云在線服務模式大幅提升用戶的便利性和體驗感。同時出于提高服務質量、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政務云的可用性、保障數據安全等因素的考量,多云服務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模式。
由“上云”到“云上”,數據融合與應用創新協同并進。當前政務云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逐漸完成,政府機構對于政務云的關注點開始由“上云”向“云上”轉移。政務云市場的主要發展基調將是讓地市政府走出“為了上云而上云”的誤區,轉為強化以政務云推動政府智能轉變和政府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數字中國是數字經濟時代下國家信息化的重要戰略方向,數字政府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化運營環境、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政務云以推動政府的數字化轉型為根本目標,通過重塑政府管理、業務和技術架構打造數字政府將是政務云長期發展愿望。與此同時,數字政府作為數字經濟的頭號抓手,能夠發揮輻射作用帶動相關產業的數字融合,并通過推動數據開放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對數字經濟的賦能。打破煙囪式弊病,進一步的數據開放和安全合規、自主可控將是政務云建設的長期挑戰。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綠色低碳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超能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