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多地“專精特新”企業加足馬力生產,趕制海內外訂單,沖刺“開門紅”;吉林聚焦市場主體“急難愁盼”問題,提出182項政策舉措和重點任務,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浙江通過《浙江省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條例》,從制度建設上為民企保駕護航;安徽滁州取消個體工商戶名稱預先核準,實行名稱自主申報承諾制和個體登記“一表制”,截至1月末,節約個體工商戶成本200余萬元……

  一段時期以來,各地著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相繼出臺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把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作為推進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動市場主體進一步增量、增質、增效。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1月,我國市場主體達1.7億戶。不斷壯大的市場主體不但成為穩住經濟基本盤的底氣和韌性所在,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真金白銀”為主體紓困

  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壓力,各部門各地方近年堅持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聚焦減少市場主體運行負擔、增加金融支持這“一增一減”工作,推出援企穩崗、助企紓困政策,有力緩解了市場主體壓力,確保經濟運行持續穩中向好。

  減稅降費,助力輕裝前行。

  浙江為市場主體減負4000億元以上、江西為市場主體減負超2000億元、四川為市場主體減輕稅費負擔超1770億元……這是全國多地去年為保障市場主體健康發展,采取各類減稅降費措施所取得的“成績單”。

  緩繳養老保險費、發放穩崗返還資金、倡導為中小商戶減免房租……2020年以來,一系列助企紓困政策為市場主體送來利好,截至2022年11月底,共階段性緩繳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費1162億元。

  作為經濟的毛細血管,市場主體中的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但部分中小微企業長期面臨資金回籠慢、流動資金吃緊等問題。2020年,我國連續發布實施7批28項減稅降費措施,2022年,稅務部門又實施了一系列稅費支持政策,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過4.2萬億元,在穩定市場主體經營、促進擴大再生產等方面的積極效應逐步顯現。

  “減稅為企業降低了負擔,退稅給企業直接增加了現金流,企業能夠把更多資金用于增加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研發,大幅緩解了企業經營壓力,切實幫助企業紓解困難、提振信心,助力市場回暖向好?!鄙綎|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羅微說。

  金融支持,增強發展底氣

  今年春節前夕,濟南森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中信銀行拿到了2070萬元的貸款,企業財務總監孫豐合說,“原計劃上線的新項目一度因為產能利用率趨于飽和而受到影響,銀行的信貸資金支持對提升公司現有產能起到很大助力?!?/p>

  “融資難是制約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痛點。不少中小企業面臨首貸難、融資成本高、中長期貸款難度大等問題,企業經常面臨流動資金緊張局面,影響創新潛力?!辟惖涎芯吭褐行∑髽I研究所所長楊東日認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資基金政策引導,加大對初創期成長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促進中小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價。

  近年來,在相關部門引導下,金融機構加大對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以“真金白銀”解市場主體“燃眉之急”。

  2020年疫情之初,人民銀行、財政部等多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強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銀保監會印發《關于2021年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去年,人民銀行等部門發布的《關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通知》,從支持受困主體紓困、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外貿出口發展三個方面,提出23條政策舉措……

  受訪專家表示,在一系列金融政策驅動下,銀行信貸投放節奏明顯前置,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為88.9,比上月回升1個點,扭轉了去年初以來持續震蕩下行態勢,上升幅度達到近兩年來最高。

  激活創新動能提升發展質量

  在政策助推下,一批中小企業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創新發展、深耕細分領域,企業發展質量和競爭力顯著提升。

  以數字化轉型激發企業活力。在山東威海,身處傳統紡織服裝產業的迪尚集團借助數字化變革,并結合多年積累的資源優勢,實現了“老樹開新花”。

  “我們搭建的供應鏈平臺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核心,打通了從服裝設計、面輔料資源協同、成衣生產到銷售的各個節點,將各環節分散的信息孤島串聯起來,達成端對端的協同合作,大幅提升效率、效益?!钡仙屑瘓F副總經理朱洪韜表示,集團近兩年的全球銷售收入連續增長15%以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提升企業發展質量的重要途徑。截至2021年底,我國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為70.9%和74.7%,比2012年分別提高46.3個和25.9個百分點,協同研發設計、無人智能巡檢、數字工廠、智慧礦山等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

  針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等問題,在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的基礎上,我國還制定了財政支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編制發布數字化轉型相關評測指標、轉型指南、發展指數等,為中小企業評估數字化水平、開展自我診斷、明確轉型路徑等提供指導。

  以鏈式思維打造產業集群。1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公布2022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的通告》,共有100家產業集群上榜2022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

  不同于傳統的產業集聚,近年來,我國多地興起鏈長制,強化以鏈式思維打造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發展韌性和質量。

  2022年11月底,工信部公布了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名單。45個集群2021年主導產業產值達19萬億元,布局建設了18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占全部國家級創新中心數量的70%,擁有國家級技術創新載體1700余家,培育創建了170余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認為,以鏈式思維發展產業集群,有利于打造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和強勁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依托產業集群完備的產業鏈、創新鏈,大量規模小、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創新型企業不斷涌現。

  以“專精特新”引領企業發展。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p>

  近年來,我國以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為重要抓手,著力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從2019年印發《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印發《關于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從《“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再到2021年底發布《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和《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

  隨著國家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路徑逐步明晰,目前已形成了全國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地方分級推進、龍頭企業帶動、社會全面參與的良好局面。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萬多家、“小巨人”企業8997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186家。預計到2023年底,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將分別超過8萬家和1萬家。

  優化營商環境注入發展能量

  今年以來,全國多地針對營商環境優化重點打頭部署。年后一上班,上?!靶麓旱谝粫闭匍_了2023年優化營商環境大會,推進新行動方案。河北“新春第一會”要求各地各部門要把優化營商環境擺上重要位置。陜西則把今年定為營商環境突破年。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各級政府以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為抓手,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措施。

  ——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分9批取消下放國務院部門審批事項618項,占原有1700多項的40%;取消了“非行政許可審批”這一審批類別,今后各部門不能再通過部門規章或文件設定,使之成為歷史。

  ——改革商事制度。工商登記由“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前置審批事項壓減87%以上,注冊資本由“實繳制”改為“認繳制”,推行“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啟動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企業設立便利度明顯提高,時間大幅縮短。

  ——優化政府服務。大力簡化審批程序,創新服務方式,“一窗受理、一站服務”得到普遍實行,審批時間大大縮短;減少了一大批煩惱公眾的各種證明和繁文縟節,辦證多、辦證難現象大為減少。

  ……

  一系列大力度改革,破解了多年來存在的難題,大幅放寬了市場準入,擴大了市場主體自主權,強化了市場監管,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使我國的營商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極大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我國市場主體從2012年底的5500萬戶,增至2023年1月的1.7億戶,年平均增幅12%。2013~2019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連續7年超過1300萬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從長遠看,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傳統的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減弱,制度供給成為重要的核心競爭力,良好的營商環境對于孕育更多新動能、激發更多新活力具有重要催化作用。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亮看來,新時期優化營商環境建設要抓牢改革創新和法治支撐兩個關鍵。

  “要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瘪R亮談到,一方面,堅定不移持續深化改革,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推動政府職能轉變,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另一方面,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通過市場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內調整各類市場主體的利益關系。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hong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