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十四五”時期優化營商環境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并公開發布,為“十四五”時期山東省濟南市優化營商環境之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新時代 明確“四四五”框架體系
濟南市全面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實施“強省會”戰略重大機遇,堅持守正創新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從產業發展全鏈條、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出發強化頂層設計,出臺了《濟南市“十四五”時期優化營商環境規劃》,在全面總結“十三五”期間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客觀分析當前存在問題及面臨形勢的基礎上,確立了“四四五”的框架體系。
明確了“四個基本原則”:堅持黨的領導、人民至上,堅持有效市場、有為政府,堅持對標先進、突出特色,堅持創新引領、數字賦能。提出了“四個主要目標”,即制度創新持續完善,市場監管扎實推進,政務服務全面提升,營商環境引領示范。實施“五大環境”創新引領戰略:即公平便捷的市場環境,舒心滿意的政務環境,公正規范的法治環境,誠信包容的人文環境,協同聯動的區域發展環境,以營商環境建設助力政府職能轉變及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據了解,為提升《規劃》的科學性、創新性和可操作性,此次編制抽調精干力量成立工作專班,充分借鑒各地經驗,海量搜集各類資料,面向營商環境各指標領域征集《規劃》內容,組織多個行業50余企業家代表、10余位專家學者、70余個市直部門及區縣(功能區),先后召開13場座談會廣泛深入調研,經多輪次征求意見、集中座談討論、專家論證并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由濟南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編制并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
新征程 350項具體任務營造五大環境
《規劃》全面謀劃了“十四五”時期,濟南市營商環境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提出的“有效解決數據不共享、系統不銜接、部門不協同、制度不完善、交互不暢通等‘五不’問題,推動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監督管理更加規范、服務效能大幅提升,實現濟南營商環境達到全國前列”等目標,是指導濟南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重要依據,對于濟南市繼續推進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構建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高地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規劃》中還提出多項具體可量化的任務目標,如到2025年年底前,一般事項“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比例達到8%;除涉密事項外,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可網辦率達到100%,實際網辦率達到90%等等。
經梳理,“五大環境”作為《規劃》核心部分,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等等,全面推進業務流程革命性重塑,共提出350項具體任務。其中,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領域,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實行“聯審聯驗、閉環管理”、推行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報裝“無感審批+有感服務”、推廣“零材料”申報、“多諾合一”創新審批方式等多項改革舉措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構建適應數字經濟的營商環境體系已是大勢所趨?!兑巹潯穱@數字濟南建設,提出探索推進“區塊鏈+電子檔案”全周期管理、推進數據資源全量匯聚強化數據中樞管理、基本搭建完成數字孿生城市底層架構,打造全省領跑、全國一流的數字城市等舉措,推動數字營商環境更加優化。
在法治營商環境領域,《規劃》也從依法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全面規范公正文明的執法行為、充分提供高效專業的司法服務、持續培育守法合規的社會氛圍等不同領域提出70余項改革舉措,著力建設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標桿。
新格局 助力構建營商環境共同體
為了更好地借助國家政策的東風,《規劃》還注重發揮濟南比較優勢,全面推動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提升黃河流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積極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戰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RCEP,提出了推動濟泰、濟淄、濟德同城化發展,探索與西咸新區、鄭東新區等重點區域建立高層對接機制,探索“雙向飛地”“異地孵化”“合作共建”跨區域產業合作新模式等創新措施,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助力構建營商環境共同體。
下一步,濟南市將持續聚焦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方向,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為抓手,打造“營商營人營心”優質環境,實現“生意生活生命”高質發展,為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實現強省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