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大屏能否實現“云監管”?

  近年來,上海市立足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建成涵蓋種植、畜牧、漁業等多個應用場景和整合“神農口袋”“畜牧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移動監管及分析”等多個系統的數字農業架構,為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強大技術支撐,有力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智慧化轉型。

  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是當前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重要路徑。信息化手段將成為今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戰略選擇,成為實現農產品安全標識流通的科學途徑。

  摸清家底繪就數據“一張圖”

  萬丈高樓平地起,完善的數據庫是上海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轉型最現實的需要。農業的種植面積有多少?農業生產投入品使用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生產主體的數量有什么變化?每一塊土地的生產情況如何?這些疑問橫亙在數字化監管轉型的道路上無法避開。

  摸清農業的“家底”已然是當務之急。早在10年前,浦東新區在全市率先提出農業用地“一張圖”的構想。如今,利用“浦東新區農用地管理信息系統”,工作人員可以在后臺隨時查詢該區每一塊農業用地的信息。

  在浦東新區農業農村綜合監管事務中心,工作人員王笑告訴記者,電腦屏幕上的一個個紫色色塊代表著每一個地塊的范圍,浦東新區33.4萬畝農業生產用地都已被納入了這個信息系統,并擁有獨立編號。目前,該系統已經建立了“一田一卡”“一組一圖”“一村一表”“一鎮一庫”的“四個一”農用地信息管理體系?!皳Q句話說,每一塊農用地都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身份證’?!蓖跣榻B。

  通過數據驅動實際工作,打造數字農業底座,是上海建立農業用地“一張圖”的根本目的。2019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委、測繪院等多個部門協同合作,統一制定技術標準,實行一地塊一編碼,完成了全市9個涉農區和3家市屬國企共100多萬個農用地地塊的數據采集和上圖,涉及糧田、菜田、經作田、果園、水產和畜牧養殖等七類農用地230多萬畝,匯聚了地理空間、土壤環境、遙感等多源數據,形成了上海農業的一張“數字基礎底圖”。

  至此,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數字化轉型的“基石”已然筑成。

  各方實踐下好監管“一盤棋”

  數字化監管這盤棋該怎么下?各區給出了各自的生動答卷。

  在青浦區,當地通過應用“上海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移動監管及分析系統”對轄區內所有規?;a主體和“二品一標”生產主體開展巡查,在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a主體全面試行合格證制度,已試行主體數236個,累計開出合格證64.94萬張;開展“互聯網+”餐飲定向監測,通過第三方的技術支持,對從事網絡餐飲服務的經營者開展在線監測,加大對本區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菜市場、超市賣場、大型餐飲等檢查抽檢力度,嚴格落實進貨查驗、信息追溯、食品儲存等要求。近三年,主要食品總體監測合格率達到98.56%,逐年呈穩步上升趨勢。農產品和食品抽檢量達到13.73批次/千人。

  閔行區則將農業物聯網技術與農業信息化管理有機結合,開展農業可視化管理?!八^可視化管理,就是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能管理的方式,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產品品質?!遍h行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閔行區在正義、僑嘉、方圓、綠眾、航育基地、漫田等33家合作社開展智能化生產示范點建設,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標桿引領作用的智能化生產示范點。將全區99家規?;a經營主體全數納入系統進行數字化監管,通過完善農產品“身份證”、安裝質量監管“千里眼”等措施,確保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讓老百姓買得放心,吃得安全。

  浦東新區在完成信用信息采集的基礎上,全面開展農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信用評級工作。具體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固定評信。制定了涉及6大類14小項的信用量化評分表,依托鎮監管員,按照一年一評一表的人工打分辦法對生產主體進行了等級評定。第二步是動態評信。隨著“一網統管”應用場景綜合性信息監管平臺的建設和運用,在形成量化評分評級的基礎上,結合日常的網格化監管、生產主體生產行為(如農藥農資的購買、生產檔案信息的記錄上傳等)、監測檢測數據、評優獲獎情況等,在平臺上實現了動態智能化的實時行業信用評級。同時,系統平臺及時抓取公共信用,讓行業信用評級更具時效性和實效性。目前,浦東新區農安信用相關數據和信息已納入浦東新區大數據中心管理。

  在金山區,當地通過全面推進“申農碼”建設,深化落實亮碼買藥、掃碼監督、掃碼溯源等應用。作為全市農業主體的唯一數字身份標識和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數字憑證,專屬“申農碼”不僅可以顯示合作社的農時記錄、綠色認證等信息,后續合作社也將根據不同應用場景,將其張貼在銷售門店、攤位、產品包裝上等,與合格證、綠色標志結合,方便市民對產品溯源。目前,金山區已確定1652家主體作為首批賦碼對象,包括糧食、蔬菜、經濟作物、水產等類目。同時,同步開展線上、線下申請,審批,掛牌,依托“神農口袋”App進一步開展“申農碼”的推廣和應用。后續,合作社還可通過掃碼進行實名制購買農藥、農事監管等,從源頭解決農資監管的難點問題。

  數字化轉型激活監管“一張網”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上海農安監管數字化轉型正由“從無到有”到“從有到優”的逐步演進。多年來,以豐富服務功能、提供精準服務為導向,上海從生產者、消費者、管理者等視角開發建設各類應用場景,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問題,“神農口袋”的研發應用便是上海致力于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數字化監管的生動實踐。

  “在‘神農口袋’上點一點就可以直接買農藥,真是太方便了!”在上海成英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盛成正打開手機App填寫申請單,在將申請主體、經營類目等基本信息逐一填入后,盛成表示,等待幾個工作日,一張專屬的“申農碼”就會生成?!霸任覀兪悄弥矸葑C去買農藥,現在和‘隨申辦’打通,可以通過掃碼,直接亮碼去買藥,很方便?!?/p>

  對農戶而言,“神農口袋”不僅能為農場精準管理提供幫助,也貫通了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全過程?!吧褶r口袋”與區域農機指揮調度平臺打通,農戶可利用“神農口袋”一鍵預約農機;與農業保險機構的業務系統打通,農戶可基于作物的種植檔案和地塊信息,批量一鍵在線投保和自動化理賠申請;農戶也可以通過“神農口袋”掃碼買農藥,并將農資自動入庫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可利用“滬農安”監管App實時調取“神農口袋”端的農資出入庫記錄和庫存數據,實現對農藥的閉環管控。

  通過數據歸集、編目、治理,上海對20多個行業應用系統的數據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了“農業綜合數據資源庫”,做好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的數據對接,通過“一庫匯所有”,實現“一次采集、多方共享,匯聚融合、無限使用”。以“神農口袋”和“畜牧管理”兩個直報系統為貫穿農業發展全鏈條的“經脈”,數據匯集至上海市農業數字云平臺,打破條線分割數據孤島,打通生產、補貼、監管、綠色認證、品牌等多個環節數據,編織農業生產管理“一張網”。

  目前,“神農口袋”與“上海市數字農業云平臺”互聯互通,覆蓋糧食、蔬菜、瓜果和水產產業,全市178萬畝農用地、9013家規?;r業主體依托“神農口袋”入網直報,基本實現農業全產業生產的動態實時更新,為農產品質量監管提供數據基石。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