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多地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工作重點,積極探討如何以更好更優的營商環境增強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法規司主要負責同志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重要的改革工程,牽涉面廣、涉及領域多,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求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深入研究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的耦合性,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p>
圍繞當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的重點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法規司主要負責同志進行了詳細回應。
減少“復制粘貼”,差異化探索《條例》條款
一問:《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以來,相關制度體系建設進展如何?還有哪些方面有待完善?
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法治化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于發展。2019年10月22日,《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頒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稐l例》作為優化營商環境領域的基礎性行政法規,確立了對內外資企業等一視同仁的營商環境基本制度規范,標志著以政府立法為企業投資興業提供制度保障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在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條例》實施以來,各地區各部門以貫徹落實《條例》為契機,充分發揮法治對改革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以“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為指引,堅持“以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以法治鞏固改革成果”,加快清理與《條例》不符的有關規定,及時將實踐探索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為制度規范。與此同時,各地區相繼發布本地版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實施意見、辦法、行動方案,陸續出臺企業權益保護條例、政務服務條例、行政執法條例等,優化營商環境領域“1+N+X”法規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并不斷完善??偟目?,得益于制度支撐,法治對營商環境的保障更加堅實。
同時,我們也看到,優化營商環境的制度體系建設仍需久久為功。在調研和座談時不少企業和專家反映,雖然很多地方都出臺了優化營商環境的地方性法規,未出臺的也發布實施了落實《條例》的辦法,但是在部分條款的落實上仍存在“復制粘貼”多、差異化探索少的問題,相關規章規范性文件的“立改廢釋”工作也未能及時跟上,缺少結合本地實際細化的硬招實招,《條例》有些規定沒有真正落地,影響了企業群眾的預期。有的地方在制定支持政策時研究論證不夠充分,廣泛聽取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意見還不夠,政策可操作性不夠強。還有的政策缺乏必要的配套措施,存在上熱下冷、上實下虛、層層衰減的現象,政策制度執行落地難。
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要更好發揮法治對優化營商環境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既要持之以恒抓好《條例》的落實落細,做好《條例》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還要持續做好優化營商環境法規政策的“立改廢釋”工作,及時將實踐探索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為制度規范,不斷充實和健全營商環境法規制度體系。一是強化重點領域制度建設,持續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抓好審批收費、政務服務、數據安全共享等領域的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配套政策,助力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二是鼓勵和支持引導各地守正創新,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營商環境相關領域改革,及時修訂完善符合地方實際的優化營商環境法規制度,推動出臺更多管用有效的硬招實招,將先行突破、行之有效、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經驗做法,加以系統化、規范化、標準化,并及時上升到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層面,推動營商環境法治建設走深走實。三是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主動聽取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對優化營商環境法規政策落實情況的意見反饋,定期對法規政策實施情況、社會滿意度、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和效果等進行評估,并及時調整完善政策執行,穩定企業預期。
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二問:隨著我國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當前工作中要注意和把握的重點是什么?
答: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重要的改革工程,牽涉面廣、涉及領域多,牽一發而動全身,要求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深入研究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的耦合性,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營商環境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既包括部門與部門之間、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配合聯動、合力推進,也包括關聯領域、相關業務之間的相互銜接、相互支撐,以及法律法規制度與改革探索實踐之間的銜接配套、協調統一。
從近年來的實踐來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系統觀念,從完善工作機制入手,突出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從單打獨斗、單個環節改進,轉向部門協同、政企合作,全鏈條推進流程優化、服務集成、改革延伸,逐步實現從“多頭找部門”“多次辦理”轉向“一個窗口”“一次辦成”,極大提升了政府部門的行政效能,有效提升了企業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有的地方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親自抓,全面加強對本地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組織領導,推動跨部門協調聯動,同時由分管領導牽頭負責具體領域改革,協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有的建立了省市級改革協調推進機制、工作專班和跨區域聯合聯動工作機制,通過專題調度會、部門協調會等方式推動任務落實。有的將優化營商環境具體工作納入專項督查范圍,設立營商環境問題反映平臺、線索舉報熱線等,及時收集整理并處置企業和群眾意見。
二是強化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在簡政放權方面,前些年,有些權放得不配套,涉及多個部門、多個環節的事項,有的是這個部門放了、那個部門沒放;有的是大部分環節放了、但某個關鍵環節沒放。既存在基層落實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也有中間層次的“中梗阻”問題,還存在國務院部門“最先一公里”問題。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推進簡政放權配套制度和銜接機制建設,推動人、財、物與權力同步下放,有效解決了部門地方之間政策不配套、行動不協同等問題,大幅提升了改革的整體效能。
在強化監管方面,前些年,一些地區和領域仍然存在監管責任不明確、協同機制不完善、風險防范能力不強以及重復檢查、多頭執法問題。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切實轉變思維和工作方式,堅持把“放”和“管”統一起來,一體化推進監管體制機制建設,統籌各類監管資源,完善協同監管機制,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切實提高了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有效維護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在優化服務方面,前些年,一些地方和部門的信息化建設各自為政,數據共享不充分,形成一個個互不相連的“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制約了政府效能的提升。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建立健全政務數據管理機制、強化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推動跨層級、跨地區、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信息可靠交換與安全共享,推動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從“人找政策”費時費力走向“政策找人”精準推送,打通了從政策制定到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米”,為群眾辦事創業增添了便利。
三是注重城市品質提升。各地越來越重視增強創新創業創造活力、促進人才順暢有序流動、擴大市場開放程度、提供優質基本公共服務、打造宜居宜業宜新環境。有的地方推出的改革舉措,從投資貿易、生產經營領域逐步延伸至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提高政府辦事效率與提升城市品質并重,形成惠企便民、宜居宜業宜新的城市高質量發展基本面。比如,圍繞提升醫保經辦服務水平,各地推行“網上辦”“就近辦”“一站辦”,有的地方構建了“15分鐘醫保服務圈”,把醫保窗口建到距離百姓最近的地方,打通了服務“最后一公里”;有的地方落實綜合柜員制,打破按業務分設窗口壁壘,將“多窗辦”變為“一窗辦”,推動醫保經辦服務整體提速提質;還有的地方強化醫保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智能化回應處理群眾辦事需求,讓參保人員足不出戶就能“面對面”辦理業務。
以“政府有為”換取“市場有效”
三問:現在有的地方政府會存在指導企業生產經營等“用力過猛”的情況。您認為,地方政府應如何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實現政府和社會良性互動、優化政府內部橫向部門間協調、理順縱向政府間關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浙江省全面推行“標準地”改革,以“政府有為”換取“市場有效”。浙江諸暨市推行“多審合一”“多證同發”“多測合一”,創新推出“前期篩選+標準地+承諾制”舉措,企業從拿地到領取施工許可證最快只需26天。廣東省堅持市場化改革,瞄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聚焦產業鏈招商、總部招商,面向全球引進大項目,“看得見的手”精準發力,推動政府服務“多跑路”,企業群眾“少跑腿”。廣東深圳市強化服務企業意識,推行涉企經營許可告知承諾制,清理規范行政審批中介服務,對企業發展“無事不擾,有事服務”,政府為企業減負、松綁、紓困、造環境,解除企業后顧之憂,成為民營經濟的沃土、中小企業的樂園。
值得一提的是,以數字化為引領,助力政府職能轉變與制度規則重塑,亮點突出。各地依托數字技術,“最多跑一次”“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接訴即辦”等創新實踐不斷涌現。北京市發布《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建立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為主渠道的接訴即辦機制,明確首接負責制,實現全面接訴、分類處置、精準派單、限時辦理、回訪考評、監督監察的全流程工作閉環。遼寧沈陽市分批推出不動產登記“稅費一次繳納后臺自動分賬”、水電氣接入“聯合報裝并聯審批”等50多項制度創新舉措,著力構建更有效率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黑龍江大慶市采取手機端、窗口端、自助端、網絡端“四端聯動”,推廣電子證照應用,實現不動產登記“最多跑一次”。浙江省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浙里辦”掌上可辦比例達到95%以上,省市縣三級全面應用營商環境“無感監測”。湖北武漢法院與市仲裁委協商建設商事仲裁裁審對接電子卷宗共享平臺,與市司法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探索提供法律文書及律師身份在線核驗服務,與湖北銀行研討優化司法協助,推動培育一批具有實用性的制度成果。湖南衡陽市針對企業集中反映的訪企活動名目繁多、選擇性隨意性重復性執法、企業訴求“供需”信息不對稱、企業獲得感不高等問題,建立企業賦“碼”保護機制,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廣東深圳市建立健全一站式企業培育和服務平臺“深i企”,上線7800多項政務辦理事項、匯集涉企資金扶持類政策,同時上線產業空間、697骨干企業服務平臺、商事主體年報、跨境物流服務、外商投資專區、中小企業聲明函、企業異常名錄查詢等10多個特色服務功能,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一體化快速處理企業訴求,一站式精準送達惠企政策。貴州省依托大數據先行優勢,實現居民“刷臉辦電”、企業“一證辦電”,陸續推出“不動產轉移登記與用電聯動過戶”“電子簽章”等功能服務,進一步壓縮辦電時限。云南昆明市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部署159個“e辦通”自助服務終端進社區、進車站、進園區,推動全省最多241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自助辦”“就近辦”“家門口辦”。甘肅蘭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打造“清蘭交易”陽光平臺,實施“數字+交易”賦能工程,開通數字交易、線上擔保、網上繳退、互認共享四條新路徑,惠企減費激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尊重市場規律,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2023年開年,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河南、廣東、云南、陜西、甘肅、青海等十余個省(區、市)召開“新春第一會”,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研究部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以務實舉措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偟目?,很多地方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建設一流營商環境方面,已經形成的一大批好經驗好做法,值得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借鑒推廣。
要在降門檻、降成本方面開展更多有益探索
四問:很多企業目前在融資方面還是較為困難,未來如何更好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近年來,國家針對性地推出了系列政策舉措,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比如,優化普惠金融供給體系,加強信貸政策引導,深入開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督促商業銀行持續優化內部資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加大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支持力度。又比如,加快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推動國家融資擔?;鸢l揮體系引領和逆周期調節作用,擴大再擔保業務規模,引導各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融資增信支持。再比如,大力發展企業征信機構,指導企業征信機構挖掘分析中小微企業的非信貸信用信息,全面刻畫客戶企業真實信用狀況,為化解銀企間信息不對稱、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供征信支持。
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法規司聯合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向廣大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落實情況調查,并在江蘇、浙江、山東、海南、廣西、四川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調研顯示,中小微企業獲得金融貸款仍面臨擔保門檻高、貸款額度低、融資成本高、可持續性低等問題。為了更好解決企業融資難題,各地在降門檻、降成本方面開展了很多有益探索,相關經驗可供借鑒參考。
一是強化信用支持,降低融資成本。開展“信易貸”,優化中小微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強化銀稅互動,為進一步降低中小微企業貸款成本提供保障。比如,江蘇常州市建設城市級“信易貸”平臺,實現數據匯集、智能撮合、信用服務等功能,并按照金融機構需求精準提供數據;建立向金融機構推薦“白名單”的制度,出臺針對中小微企業的認定考核方案。廣州市稅務局與銀監部門、銀行業金融機構密切合作,建立合作機制、搭建合作平臺、共享交換信息、創新融資方式,深入推動“銀稅互動”項目,為依法誠信納稅(費)的納稅人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二是優化擔保機制,降低融資門檻。通過擴大抵質押品范圍、建立融資風險共擔機制、設立風險補償資金池等方式,增強銀行放貸意愿,降低企業融資難度。比如,浙江臺州市創新“專利+商標”混合質押融資模式,探索辦理“大石垂面”集體商標質押,鼓勵銀行開發特色貸款產品;在全市設立9個知識產權質押金融服務站,知識產權服務專員和銀行客戶經理全程上門服務,企業“一次不用跑”。安徽合肥市建立“4321”風險分擔機制,由安徽省科技融資擔保公司、合肥高新融資擔保公司、銀行機構、地方財政分別按4:3:2:1的比例共同分擔風險責任,降低銀行風險水平,健全完善金融貸款風險防控機制。河南鄭州市創新推出了“研發貸”“知識產權質押貸”“認股權貸”“上市貸”等科創金融專屬產品,有效緩解了企業融資難。湖南常德市設立信用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按1:10比例放大信用貸款額度,資金池最多可承擔50%的代償風險。
三是創新服務供給,拓展融資渠道。完善融資對接機制,形成多層次、精準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務對接通道,促進信貸資源精準投放,更好服務企業群眾融資需求。比如,山西太原市金融綜合服務大廳推出“線上+線下”融資對接功能,開展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兩張名單”首貸服務推送工作,鼓勵金融機構普惠小微業務擴面增量。內蒙古自治區加大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推廣力度,持續推動核心企業、財政部門與平臺進行系統對接,推動金融機構依托平臺開展融資業務,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湖南省上線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涵蓋“首貸中心”“續貸中心”“轉貸中心”“智慧直融”以及圍繞省內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產業鏈)打造的“產業鏈金融”特色功能,滿足企業首貸、續貸和轉貸等多類融資需求。廣西壯族自治區舉辦招商引資重點項目融資對接會,通過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強化金融助企紓困,推動項目落地。陜西西安市開展專場融資對接活動,組成“一對一”金融顧問團,幫助企業完善經營制度、明晰產權關系、規范財務核算、了解金融政策和產品,進一步暢通政金企融資溝通渠道。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