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數字經濟思維能力和專業素質,增強發展數字經濟本領,強化安全意識,推動數字經濟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017年,“數字經濟”首次出現在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019—2022年,國務院的政府工作報告相繼提出“壯大數字經濟”“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發展數字經濟不僅是各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的重要舉措,也是各地加速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更是各地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構筑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抓手。
地方政府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
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地方政府發展數字經濟,已經不是要不要發展的選擇題,而是如何加快發展的必答題。新年伊始,全國各地兩會密集召開??v觀各省、市、自治區公布的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地方政府對數字經濟的內涵理解得越來越深入,都在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各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形成共識的舉措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優化升級數字基礎設施。國家要求適度超前布局數字基礎設施,各地積極搶抓數字新基建發展機遇,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全力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例如,北京提出系統推進新一代數字集群專網、邊緣計算體系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據中心優化提升和算力中心統籌布局,新增5G基站1萬個以上,夯實數字經濟發展底座。上海提出2023年要著力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推進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加快建設國家級數據交易所、國際數據港(603881)和一批數據中心、算力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廣東明確提出,推進網絡強省、數字廣東建設,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建設,推動5G網絡實現城鄉主要區域基本覆蓋,加快金融、交通、能源、電力等領域應用基礎設施建設。四川提出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樞紐節點,算力排名全球前十的成都超算中心納入國家超算中心序列,實施國家“東數西算”等重點工程,推進算力調度中心等數字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河北提出打造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京津冀樞紐節點。貴州圍繞打造面向全國的算力保障基地,加快推進“東數西算”工程,貴安主算力樞紐項目(一期)建成投用。
二是明確提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及其占比。國家《“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地方政府積極落實中央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要求,數字經濟考核納入多地的考核方案。例如,上海明確未來五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上海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18%,重慶提出到2027年數字經濟占比超50%,寧夏力爭到2027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0%以上。2023年,浙江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0%,陜西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超過8%,云南提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增長20%以上,江蘇力爭數字經濟規模突破5.5萬億元,貴州數字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0%左右,重慶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湖南提出數字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33%。
三是著力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睌祵嵢诤鲜?023年各地政府部署數字經濟的重點工作。江蘇提出努力建設制造強省、質量強省、“數實融合第一省”,不斷鞏固擴大實體經濟領先優勢。山西推動數實融合、數智賦能,拓展數字融合應用新場景,啟動“燈塔工廠”創建行動,努力建設“兩個轉型”的先行區、數字經濟的場景地標、數實融合的示范標桿。未來5年,天津將實施智能制造賦能工程,創建一批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廣東提出,實施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培育壯大關鍵軟件、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產業,深化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建設,新推動5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1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支持佛山、東莞打造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城市。重慶提出,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培育更多具有競爭力的“重慶智造”“重慶創造”品牌,力爭制造業增加值占比達到28%。浙江提出,2023年培育超百億元數字企業40家,新增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150家。福建提出,打造大數據、物聯網、衛星應用等千億產業集群,2023年組織實施省重點技改項目1000項以上,突出培育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新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0家以上、“小巨人”企業100家以上。2023年,安徽要實現3萬家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和改造,支持中小企業用平臺,實現7000家以上企業與云資源深度對接,推廣應用數字化軟件服務包3萬個以上。四川提出,推動建設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國家示范區,2023年新增3萬家上云企業,力爭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以上。陜西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推進大數據、軟件信息服務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云南集聚發展電子信息制造和軟件信息服務業,加快打造智能終端制造、數據服務和人工智能語音等產業集群,積極發展衛星應用產業。
四是大力發展平臺經濟。各地積極落實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例如,天津大力發展以產業互聯網為主導的平臺經濟。安徽明確提出發展平臺經濟的具體措施,包括通過建設羚羊工業互聯網等平臺,強化要素匯聚耦合,推動科技、產業、資本直通;做優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體系,加強對知名大平臺和細分領域龍頭平臺的引進合作,新增省級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10家;構建中高端消費品保稅展示交易、新型易貨貿易等平臺。上海提出推動一批航運公共服務平臺做強做優,加快打造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高水平建設一批專業貿易平臺和國別商品交易中心,搭建區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平臺。
五是積極布局數字經濟的新賽道。數字經濟本身是當前和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賽道”,各地蓄勢發力數字經濟的細分賽道,搶抓未來產業新機遇。例如,北京積極布局互聯網3.0等新賽道,廣東要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術、深??仗斓阮I域搶占制高點。上海確立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個經濟發展的“新賽道”,在未來健康、未來智能、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材料的未來產業五大領域加速布局。江蘇提出做強做優“數智云網鏈”等新興數字產業,積極發展第三代半導體、元宇宙等未來產業。河南省將以軟件服務、人工智能、區塊鏈、先進計算、半導體等為重點,突破提升電子核心產業;開展先進計算、網絡安全等重點領域核心技術攻堅,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湖北超前布局量子信息、類腦科學、元宇宙等未來產業。湖南省繼續實施100個數字新基建標志性項目,建設15個新型數據中心和全球新一代互聯網輔根節點,打造全國先進綠色算力樞紐和國際領先的算法創新中心、全國信創產業基地,打造數字湖南十大應用場景。陜西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四川加快突破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前瞻布局先進計算、量子通信、工業元宇宙、類腦智能等未來產業。安徽提出,壯大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建設使用海外倉350個以上,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30%以上。福建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等未來產業。元宇宙是各省市比較重視的產業,上海、福建、吉林、江蘇、四川、山東、河南均提出前瞻性布局元宇宙產業。
六是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核心引擎,讓數據“存起來”“跑起來”“用起來”,挖掘數據潛力成為各地打造新引擎的重要途徑。例如,北京提升國際大數據交易所能級,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廣東支持廣州、深圳數據交易所建設,加強數據資源的整合歸集、共享利用,強化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保護。四川提出發展國家級天府數據中心集群,有序推進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河南以整合利用數據資源、深度挖掘數據價值、探索數據交易服務等為重點,加快發展數據服務產業。重慶壯大西部數據交易中心,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重慶中心,推進跨部門數據共享、流程再造、業務協同,促進公共數據共享開放和商業數據開發利用,深化拓展中新國際數據通道應用。天津開展數據授權運營試點,做大北方大數據交易中心。
從各地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出,數字經濟成為各地發展經濟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共性抓手,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投身到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錦標賽”當中,將開啟我國數字經濟新一輪快速發展進程。
從數字經濟發展規律
趨勢看地方政府布局數字經濟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數字經濟已成為國家、區域、企業發展的分水嶺,正在加快市場主體之間核心競爭優勢的此消彼長,正在改變全球競爭格局、重構區域之間的競爭優勢。中國正在探索數字經濟的獨特發展道路,國內各?。ㄊ校┮苍诜e極培育自己的競爭優勢。各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數字經濟的工作部署,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充分理解、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數字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二是科學分析本?。ㄊ校底纸洕陌l展基礎和落實已有政策中關于數字經濟的部署;三是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規律趨勢、搶占發展先機。
從定性目標、定量目標兩個角度,黨中央、國務院對2025年和2035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有明確的部署。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0月18日主持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利于推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三個有利于”),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三大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兩個融合”),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二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和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部署?!笆奈濉币巹澗V要將“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單獨成篇,明確要求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列出了七大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十大數字化應用場景,構建數字規則體系,營造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睆陌l展速度上提出“加快發展”,發展方向上強調“深度融合”,發展戰略上要求提升國際競爭力。三是《“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等專門規劃對數字經濟的部署。例如,《“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到2025年,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取得顯著成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初步形成,我國數字經濟競爭力和影響力穩步提升;2035年,力爭形成統一公平、競爭有序、成熟完備的數字經濟現代市場體系,數字經濟發展基礎、產業體系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圍繞數據要素市場、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產業化、數字化公共服務、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等五個方面,規劃明確了2025年的預期性指標,包括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普及率達到45%,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17萬億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46萬億元等。2022年10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務院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指出我國數字經濟存在大而不強、快而不優等問題,并從八個方面提出下一步工作安排。
各?。ㄊ校爡^數字經濟發展進行科學評價,制定了自己的發展規劃、促進條例、行動方案等。這也是各?。ㄊ校┎季謹底纸洕ぷ鞯闹匾罁?。一是各地開始科學評價轄區內數字經濟發展。2021年,湖南省工信廳委托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組織編制了《湖南省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年)》,對該省各市(州)的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進行了測算。這是全國第一個省級層面的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18年12月,浙江省經信廳、省統計局制定了《浙江省數字經濟發展綜合評價辦法(試行)》。2022年7月,江蘇省統計局等單位頒布了《江蘇省數字經濟發展綜合評價辦法(試行)》。這些評價辦法旨在科學開展綜合評價工作,全面反映各地發展成效。北京、浙江、江蘇、福建、四川等?。ㄊ校┌l布了評價報告。二是各地發布了發展規劃、行動方案的政策文件。2018年8月,《廣西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8—2025年)》是最先發布的地方發展數字經濟的規劃,該規劃在2021年進行了修訂。2021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數字廣西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廣西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2019—2022年,各?。ㄊ校┓e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密集出臺數字經濟政策,國內31個?。ㄊ校┒及l布了“十四五”期間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或行動方案。三是在國家政策導向下,2020年以來,浙江省、廣東省、廣州市、河南省、河北省、江蘇省、北京市、山西省等近20?。ㄊ校?,出臺發展數字經濟的地方性法規條例。各地結合轄區實際作出數字經濟立法安排,既在行政區域內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支撐保障,也為國家層面的數字經濟法律法規的出臺作出了有益探索。
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熟練掌握數字技術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路徑,才能推動數字經濟更好地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數字經濟發展規律主要體現在數字技術和經濟形態兩個層面。數字技術的典型特征是指數增長,在計算(Compute)、帶寬(Bandwidth)、網絡(Network)、數據(Data)和能耗(Energy)等方面分別有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梅特卡夫定律、“大數據定律”和庫梅定律。這是數字技術發展和應用的五個基本定律,我們可將之合稱為“CBNDE定律”。其中,摩爾定律(1965年)是數字技術的核心準則,被表述為“集成電路上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翻一番”。把握好摩爾定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于實現數字經濟發展變道超車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吉爾德定律(2000年)認為,帶寬的增長速度至少是計算機的三倍,即“主干網的帶寬每6個月增長一倍”。梅特卡夫定律(1993年)認為,一個網絡的價值等于該網絡內節點數的平方。大數據定律尚未命名,但業界公認“全球數據量每兩年翻一番”。庫梅定律(2010年)表明,計算機的能源效率大約每18個月翻一番,即計算設備的耗電量每18個月就會下降一半。數字技術的CBNDE定律實際上是經驗法則,但是,技術的變革和演進是復雜的,隨著新技術的研發和集成,數字技術有可能出現新的發展規律。
從經濟形態來看,數字經濟將有可能不再按照工業經濟時代的三次產業進行劃分,呈現場景化、平臺化、生態化、數智化的發展規律。一是生產和生活呈現出數字化應用及其數字化場景。技術群落將企業活動的邊界不斷拓展,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模糊生產、消費、服務等邊界,業務系統利用數據和系統實現大集成、大融合,生產和生活都在各類數字場景中完成。例如我國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了建設數字經濟的十大應用場景。二是資源配置平臺化。數字平臺整合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環節,產業鏈和上下游企業主要依靠平臺進行資源配置。經濟平臺化使得資源配置扁平化,國家之間發展經濟的競爭重心從產品競爭、技術競爭、商業模式競爭、產業鏈和供應鏈競爭,逐步演進為大型互聯網平臺及其生態體系競爭。三是經濟環境生態化。智能互聯不斷放大和擴散“平臺+生態”產生的價值和利益,擁有技術和數據優勢的平臺驅動生態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共享、互補和普惠,網絡協同效應、蒲公英效應和生態競爭等加劇。生態化不斷強化跨界融合,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進一步推動更多的技術、業態和模式創新,變革經營管理模式。四是智能經濟是工業經濟完成數智化轉型后的數字經濟成熟形態。與工業經濟的工業化概念相類似,數智化是數字經濟創造的新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從事數字經濟的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未來的經濟社會是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意識世界構成的復雜世界。例如,元宇宙可以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無縫融合,有可能成為數字經濟的未來載體和重要形態。
從以上三個維度考察各?。ㄊ校╆P于2023年及今后五年中發展數字經濟的工作安排發現,其中也存在不足,有必要優化和改善的工作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重視發展硬件技術和數字基礎設施,對操作系統、工業軟件等重視不夠。各地對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成熟的數字技術和數字基礎設施加大投資,對云計算、數字孿生、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提及不多。僅有廣東、重慶、陜西、安徽、內蒙古等地,對工業基礎軟件、關鍵軟件、信息軟件等作出了安排。
二是對數字平臺及平臺的作用認識不深、重視不夠。北京、廣東、天津、山西、福建等少數?。ㄊ校┨峒捌脚_企業發展,但沒有具體的支持平臺企業發展的措施。全國大部分?。ㄊ校┒继岢霭l展工業互聯網,培育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行業級和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但可行性有待研究。各?。ㄊ校﹄娮由虅赵趪H貿易和農業農村發展中的作用加深了認識,安徽、天津、寧夏等少數?。ㄊ校┨岢鰧Ξa業互聯網進行探索,如天津提出“大力發展以產業互聯網為主導的平臺經濟”。
三是對上云用數賦智等數字化轉型服務重視不夠。例如,上海、北京等少數?。ㄊ校┨岢鐾苿映鞘袛底只D型,安徽、內蒙古提出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廣東、上海、重慶、浙江、陜西、遼寧等提出培育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只有山西、陜西提出了建設一批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做好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四川、吉林、寧夏、貴州、海南等少數?。ㄊ校┨峒巴菩衅栈菪浴吧显朴脭蒂x智”服務,但沒有出臺國家發改委提出的“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倡議和構建“政府引導—平臺賦能—龍頭引領—機構支撐—多元服務”的聯合推進機制的具體措施。
四是對融合發展的范圍、方式和路徑缺乏安排。各?。ㄊ校┒继峒案黝惾诤习l展,但對融合發展(三產融合、線上線下融合、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等)的規律趨勢有待進一步分析。在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數據要素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缺乏探索。
五是對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重視不夠。僅有安徽、上海、北京、浙江、遼寧等少數?。ㄊ校┨岢?,做大做強第三代半導體、集成電路裝備、軟件、工業互聯網等數字產業集群。江蘇提出了制定落實重點集群國際競爭力提升方案。
六是對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數字經濟治理等方面缺乏部署。僅有廣東、上海、重慶、北京、湖南、江蘇等?。ㄊ校┨峒啊皬娀W絡安全和數據安全保護”,但并沒有具體的措施。沒有?。ㄊ校┎渴鹜晟茢底纸洕卫淼南嚓P工作。
地方政府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建議
政策是影響數字經濟的重要因素。自2015年我國提出“國家大數據戰略”以來,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政策在不斷深化和落地。在國家層面,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不斷由務虛轉向務實,由框架性政策深入到智能制造、數據要素、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在地方層面,地方政府配合落實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定動作”,因地制宜通過“自選動作”打造各地的特色發展模式。
當前,各?。ㄊ校┘涌彀l展數字經濟,建議重點做好六項工作:
一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尊重市場規律,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在市場準入條件、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制定數字經濟領域的企業行為負面清單。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強化數字經濟治理能力的優化提升,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構建與平臺企業成長特征相契合的多元化融資體系,既要通過引導基金、稅收優惠和財政傾斜等舉措支持數字經濟發展,更要幫助平臺企業利用多層次、靈活的國內外資本市場等直接融資方式。在數字基礎設施、關鍵性數字技術和基礎軟件研發等方面創新支持的方式,為實現技術研發與場景應用的良性互動創造條件。地方政府通過頒布“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的方式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值得肯定和推廣,國家層面的促進數字經濟的法律法規也應該加快研究和出臺的步伐。
二是積極培育數字經濟市場主體。市場化的平臺型企業是數字經濟中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建議將數字平臺視為重要的創新組織,支持大型數字平臺開展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創新,鼓勵數字平臺加大研發投入。充分發揮數字平臺跨界融合功能,加強數字生態共同體建設。促進政務平臺和平臺企業深度融合,探索多領域跨界合作,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文旅融合、城鄉融合等新融合形式。加大力度建設平臺企業試點示范項目,探索和總結數字經濟新業態的技術特征、成長機制與發展趨勢,打造可復制、通用性高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解決方案。支持數字平臺充分整合全價值鏈上下游資源,搭建集創意設計、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品牌推廣、人才交流等于一體的平臺載體。
三是將電子商務平臺和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數實深度融合的主要載體。培育互聯網平臺,把傳統產業范疇內的企業納入平臺生態,實現技術、數據、金融和基礎設施等多維度賦能,這是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的重要途徑。促進電商平臺等消費互聯網升級,激發智能終端、本地電商、直播帶貨、數字內容、文化創意等領域的數字經濟消費需求,推動消費互聯網平臺向產業互聯網平臺轉型。各地要腳踏實地、因企制宜,不能為數字化而數字化。中西部地區應更加重視電子商務對產業融合、農業發展、擴大下沉市場的作用,東部地區和工業基礎好的城市應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探索智能制造、數字技術在生產制造各環節的深度融合。
四是因地制宜、積極促進新興數字產業與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技術創新需要從中長期進行布局,短期有必要加強智能制造、智慧文旅、智慧醫療等基于應用場景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依據自身的稟賦條件與比較優勢,東部地區發展數字產業及其集群,中西部地區在傳統產業與數字技術融合、電子商務等方面下功夫。中央加強統籌、地方強化協同,降低鄰近省份之間的產業結構趨同程度,形成產業結構協同互補的區域結構格局。各地依托優勢產業打造產業集群,拓展延伸產業鏈上下游,構筑競爭新優勢。
五是充分挖掘和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的潛力。地方政府既要重視培育、壯大公平公開開放的數據要素市場,更要重視數據要素與數字技術結合,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的應用場景打造和模式創新。建議深化政務數據跨層級、跨地域、跨部門有序共享,鼓勵企業、社會組織等單位和個人通過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對外提供各類數據服務和數據產品。促進各類數據深度融合,在衛生健康、社會保障、交通、科技、通信、企業投融資、普惠金融等領域推進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融合應用。建立健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保障和個人信息保護體系。
六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建議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數字經濟領先企業,發揮領先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生態共同體。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搭建數字賦能平臺、培育成熟產業生態,引導和支持建設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國際化的數字產業集群。協同打造產業集群物理和數字“雙空間”,重點打造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大力支持“數字化出?!迸c“出海數字化”,全面提高數字產業和數字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鼓勵和支持本土平臺企業更多地參與國際數字經濟發展組織與數字經濟規則談判,在數字服務稅、跨境數據流動、隱私合規等領域爭取更多的話語權與決策權。
數字經濟已經進入深化應用、規范發展和普惠共享的發展新階段,為各地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機遇。2023年,在各?。ㄊ校┑墓餐ο?,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將進一步加深并呈現新局面,數字經濟將成為強信心、穩經濟和促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力量。(作者歐陽日輝 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