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西安就有著“兼容并蓄、開放包容”的城市基因。早在盛唐時期,就有超過10萬名外國使節、學者、商人在這里工作生活,多種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新中國成立之初,更有數十萬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設者,以及交通大學、西電公司等一大批西遷院校和企業,響應祖國號召,在這里扎根創業、奉獻西部。近年來,西安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系統構建包容普惠創新的營商環境,努力把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城市發展優勢,有力提升了企業滿意度和市民獲得感。
一、堅持創新引領,積極培育發展新動能
堅持“把創新抓得緊而又緊”,始終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引領,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一是高標準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充分發揮西安擁有各類高校84所、科研機構460余家的科創資源優勢,圍繞構建秦創原“一總兩帶”總格局,統籌推動全市創新資源開放共享、高效協同,繪制全市19條重點產業鏈創新要素圖譜。
去年以來,先后布局建設成果轉化加速器、立體聯動孵化器、兩鏈融合促進器142個,建成創新聯合體、新型研發機構和共性技術研發平臺65個,全市研發投入達到553億元,研發強度5.18%,位居全國前列。
二是暢通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通道。持續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程,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最后一公里”。建設西安技術要素交易市場,高標準建成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2022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2600億元,同比增長20%,位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依托駐地高校大力開展“三項改革”(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難題,5家首批試點高校已單列管理科技成果1.08萬項、成功轉化科技成果700余項。全市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56件,獲批全國首批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
三是打造人才集聚強大磁場。堅持科學培養人才、精準引進人才、用好用活人才,充分發揮西安擁有67名兩院院士、100萬名專業技術人員、130萬名在校大學生、每年大學畢業生超過30萬人的資源優勢,深入實施“西安英才計劃”,組建西安人才集團,開辦“人才服務銀行”,設立人才發展基金,積極開展“人才+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松綁+賦權”人才分類評價機制。
十九大以來,累計引進各類人才114萬名,全市人才總量達到365.5萬人,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沛人才資源。
四是全力打造創新名城品牌。堅持以活動載體激發創新活力,2022年先后舉辦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全球創投峰會、西安國際創業大賽、中國(西安)創新挑戰賽等系列活動,創新名城建設穩步推進。全市有9項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北斗組網、天問探火、蛟龍深潛等重大科技成果,無不閃耀著西安科技的光芒。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全球創新指數城市排名中,西安由33位躍升到22位,提高11個位次。今年年初,西安市成功獲批建設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二、堅持開放包容,構筑內陸開放新高地
堅持“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著力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大通道,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一是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加快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推動絲路商貿流通、文化融通,2022年長安號中歐班列開行4639列、增長20.8%,核心指標穩居全國第一,成為全國“路線最全、開行最多、運量最大”的“鋼鐵駝隊”,20多個省市的貨物通過長安號源源不斷送達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古老的絲綢之路煥發出了新的勃勃生機。
二是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高質量建設西安“一帶一路”綜合試驗區,依托跨境電商綜試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等平臺載體,以更大力度將人才、產業、資本等高端要素“請進來”,支持本土優勢企業“走出去”,不斷壯大開放型經濟規模。2022年全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39%,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46.4%。
三是著力營造親商包容投資環境。堅持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競爭。建立以“機會清單”為載體的供需對接制度,邀請更多的投資者和企業家成為參與西安發展的“城市合伙人”。健全線上線下政企溝通機制,持續開展“送政策、送服務、送保障”和縣處級領導干部“包企業、包項目、解難題”活動,創新開展“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跟執法、處投訴”活動,積極為企業項目排憂解難。2022年,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43.8萬戶,總數達到289.7萬戶、同比增長7.7%;全市實際引進內資4371.83億元、同比增長38.4%,實際利用外資101.5億美元、同比增長16.5%。
三、堅持普惠利民,全面塑造城市新形象
堅持“加強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不斷優化教育、醫療、交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質,努力讓企業群眾在西安放心投資、舒心生活、安心發展。
一是推動公共服務高質量供給。以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為抓手,加快優質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相繼建成中小學幼兒園454所,新增學位43.95萬個,讓適齡兒童實現了在家門口上好學校的愿望?;I建保障性租賃住房11.25萬套,讓新市民和青年人圓了“安居夢”。
累計建成各類博物館159座,向民眾充分展示了“博物館之城”的文化魅力。全市三級醫院總數達到46所、每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17張,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讓群眾享受到了更高品質的醫療保障。建成各類養老服務設施2636個,建設成效獲國務院通報表彰,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二是狠抓生態環境質量提升。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推進秦嶺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完善綜合監管平臺功能,有效建立常態化長效化秦嶺保護機制。
系統推進河湖水系綜合治理,主要河流全部消滅劣V類水體,新增生態水面1.54萬畝,完成護城河改造提升,實現“一池碧水繞古城”。綠色西安圖景逐步呈現,“三河一山”環線綠道、幸福林帶等重大生態工程建成開放,全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85平方米、較2018年增加1.87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面積較上年增長15.4%。
三是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構建輻射全國重點城市的“米”字形綜合交通運輸大骨架,積極推進西安都市圈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開工建設機場三期,西安火車站改擴建等一批重大交通設施建成投用,地鐵通車里程達到279公里,基本形成西安都市圈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交通出行圈。
四是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加快5G、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平臺4.0版、“互聯網+監管”平臺、“西安政策通”平臺、秦創原“e站”科創服務平臺等一系列政務信息系統,匯集全市數據資源,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市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5.93%,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壓縮至平均48個工作日,惠企政策實現“智能推送、直達快享”。
隨著包容普惠創新營商環境水平的顯著提升,有力帶動和促進了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市場主體蓬勃成長,形成了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4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27萬家,全國每7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是“西安造”。
2022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4.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9%,兩項增速均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今天的西安,正以更加開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姿態,著力構建更加有利于市場主體成長發展的營商環境生態體系,積極邁向“宜商環境”建設的新階段。
下一步,西安市將緊抓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遇,加快推進“雙中心”建設,深入開展“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持續在優化政策環境、要素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政商環境、創新開放環境上下功夫、求突破,努力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提供重要支撐和有力保障。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