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校三級基礎網絡環境不斷優化,校園互聯網接入率達100%,無線網絡覆蓋率超90%;整合匯聚57個教育業務系統的320張數據表、2.7萬個數據要素,共計5.78億條教育數據……北京市教育大數據體系初步建成,數據應用日益深化。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說,這個“數字基礎底座”為教育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鋪就了高速路。各級各類學校都在積極創建新技術賦能下的智慧學習環境。

  校園里添“科技范兒”

  中小學校園里,教育新場景“科技范兒”十足。

  史家小學的教室里,小學生倪佳彤站在觸屏黑板前,手指劃動,約0.8噸重的“后母戊方鼎”輕巧地轉了個身,亮出底部。她興奮地說:“可以360度無死角地觀察文物細節,比在博物館看得清楚?!?/p>

  這是史家教育集團設計開發的“博悟研學數字課程”,師生借助校園智能交互屏幕就能“云”游博物館,欣賞近百組數字文物,飽覽上下五千年。該校將這門課程納入課后服務,實現各校區全覆蓋,惠及近1500名學生。

  廣渠門中學的“智慧操場”系統,為體育教學提供便利:課上,運動數據實時監測,心率異常及時示警;課下,學生們刷臉就能約一場訓練賽,“智能裁判”現場出分,后臺還會開出針對性的“運動處方”。

  “了解每名學生的個性化數據,能夠提高體育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精準性?!痹撔sw育教師滿志元說,新技術能夠滿足日常教學、體育測試、家校共育等多元場景應用。

  雙師課堂打破校園圍墻

  2021年,市教委創新出臺《關于推進“互聯網+基礎教育”的工作方案》,推進雙師課堂——將傳統單師授課模式變為名師(團隊)指導和同時授課模式。昌平區以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試點,面向13所鄉村小學開展雙師課堂,輻射全區631位教師;通州區與城區合作建設中小學雙師課堂……

  一根網線,連接城郊,數字技術讓更多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2020年以來,“中學教師開放型在線輔導服務平臺”匯集本市8900余名中學教師,為近10萬名初中學生提供了300萬余次個性化在線輔導。

  校園的圍墻正在被打破。一零一中學的一間教室里,音樂教師曹媛源彈奏古箏,2000公里外,四川省昭覺中學的老師和著旋律唱起歌,信息技術讓兩地師生共上一堂課、同唱一首歌。

  人工智能助力減負提質

  作業和評價系統也更智能化。作為首批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試點,東城區將“教、學、評”與作業設計統一,引入人工智能作業分析系統,滿足分層教學、個性化反饋等需求,實現作業減量提質。

  海淀區第二實驗小學將人工智能創新教育融入校本課程,建立智能學生科學素養評價模型;北京市第二十中學、首師大附屬育新學校等開展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課堂行為分析;房山區實驗中學運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教、學、評”全流程數字化……越來越多的智能教育服務正在引入中小學。

  近年來,本市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支撐首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舉措,持續加強頂層設計。按照《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總體目標,到2025年,數字教育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作用將更加凸顯,具有情境感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等特征的教學場景廣泛普及,將有效促進教育公平和學生全面發展。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