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和綠色化不僅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兩大趨勢,也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孿生體,以數字化賦能綠色化,以綠色化牽引數字化,將產生“1+1>2”的整體效應。近年來,福建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數字中國實踐起點,始終注重生態文明與“數字福建”的融合發展,持續推動省部共建“數字生態”示范省,積極探索數字技術在生態環保領域中的創新應用,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生態文明優等生地位。

  當前福建生態省建設已由污染防治為重點的1.0階段轉入到以降碳為戰略方向的2.0階段,數字技術在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中的潛力還有待大力挖掘。比如,中小企業數智化轉型仍面臨著資金、技術、人才等約束;生態環境數據監測、應用水平還有待提升;自然資源類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還有待完善;“數據煙囪”、信息孤島等現象依然存在,限制著公共數據的價值釋放等。因此,要順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按照需求牽引、數字賦能、協同高效、融合創新的思路,找準數字技術融入生態強省建設的契合點與著力點,推動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促進數字生態文明建設與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協調發展,形成大數據驅動的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以產業數字化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數字經濟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推進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抓手。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數字化降碳貢獻度將達到12%至22%。當前我省產業結構偏重化、能源結構偏煤、交通結構偏公路、單位GDP能耗水耗與先進標準仍有差距,亟需以產業數字化建設為突破口,讓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推進數字化綠色生產方式。

  培育“數字+生態環?!毙屡d產業。以綠色低碳轉型為導向,推動生態安全、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化融合工程,加快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數字孿生、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安全應急、節能環保、自然生態管護領域的應用,圍繞智慧城市、智慧林草、智慧海洋、智慧水利、智慧環保等各個領域,推動以生態環保數據精準監測、科學決策輔助和智能環保設備研發等專業化服務的智慧產業發展,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以智慧物聯網為核心,建設“全品類、全區域、一體化+公共服務”全鏈路分類回收體系,促進城鄉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兩網融合”,高水平建設福廈“城市礦山”基地。促進政產學研用相結合,培育一批節能環?!皩>匦隆毙【奕?,積極推動綠色低碳新技術和低碳環保設備廣泛使用。

  推進數字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施購買診斷服務、財政資金獎補等措施,以數字化采購為切口,支持石化、冶金等高耗能行業采取模擬仿真、智能控制、智能決策等數字化技術,促進生產運營模式升級,帶動配套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加強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的數字基礎建設、資金政策落實和科技人才供給,拓展福茶網等特色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功能,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水平,建立種養、加工、倉儲、交易、物流等全鏈條信息追溯體系,健全農食品全過程質量安全保障機制。深化服務化數字化轉型,促進綠色消費、智慧家居等新場景,激發綠色消費需求動能。

  創建綠色低碳智慧產業園區。通過公共服務外包,推進產業園區環保監測智慧平臺建設,形成“梳理—診治—服務—優化”的園區數智化管理體系,深化園區企業“畝產效益”(單位能耗產出效益、污染物產出效益)評價,強化企業能效和物耗監管,引導技術改造和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利用沿海風能產業優勢,統籌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等儲能設施,推進產業園區、數據中心、通信基站等基礎設施的新能源接入和節能技術改造,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因地制宜建設產業園區屋頂光伏、綠色微電網等,促進能碳協同管理,建設一批近零碳產業示范園區。

  以產權數字化盤活資源環境要素

  推進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實現鄉村資源—資產—資本—資金有效轉換的基本路徑,也是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鄉村綠色共富的重要突破口。資源環境要素屬于不動產資源,其流轉過程是以產權交易為中心的信息流、數據流、資金流多流匯聚。要聚焦自然資源資產家底不清的“痛點”、流轉不暢的“堵點”和融資變現的“難點”,緩解產權數字化交易的制度和技術壁壘,提高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廣度、深度和效度。

  規范資源環境要素數字化管理。夯實鄉村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工作,將可交易性集體資源資產信息統一納入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備案管理。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制度和技術規范,完善確權、登記、抵押、流轉等配套管理制度??偨Y提升三明林票碳票、漳州林業地票、南平生態銀行等資源環境權益票據化、數字化交易試點經驗,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盤活鄉村自然資源資產,探索實施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EOD),促進鄉村生態產品價值多元化實現。

  拓展資源環境要素數字化交易。以縣域為重點加強農村產權市場數字化建設,探索非標生產要素的計價方式,引導各類涉農產權規范交易,逐步形成鄉縣市省多層次農村產權市場體系。依托福建省海峽產權交易中心,適時將海洋碳匯、農田碳匯、水土保持碳匯等納入交易范圍,并允許部分抵減省級配額;推進排污權有償性初次分配,拓展污染權交易種類;完善水權交易機制等。促進生態環境權益市場和綠色金融市場之間的業務融通、信息共享。

  培育發展自愿性碳普惠市場。加快出臺我省碳普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完善社會綠色低碳行為的信用系統,建設一批示范性綠色低碳機關、學校和社區,提升社會公眾環境治理的參與意愿、責任意識和數字化能力。依托福建省生態環境親清服務平臺,開展中小微企業、公眾減污降碳行為的記錄、量化和交易,全面普及數字化綠色生活方式。

  以監管數智化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當前福建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期,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大氣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協同防治、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防范等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要求持續深化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通過生態環境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優化,形成以數據驅動的生態環境監測監管業務協同智能化、以數據支撐的目標管控智慧化和以數據為紐帶的公共服務便捷化,實現源頭治理更加精準、綜合治理更加高效和系統治理更加科學。

  提升精準監測監管能力。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治理的思路,遵循生態系統整體性規律,以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預警為重點,運用高新科技裝備監測手段,加快傳統環境監測向生態環境監測轉變,構建現代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創新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加強我省水土流失精準治理、生產建設項目智慧監管、碳源(匯)監測等智慧感知體系建設;強化生態環境監測社會化服務全鏈條監管,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

  提升科學決策分析能力。深化省級“生態云”平臺3.0建設,逐步形成覆蓋全要素、全指標、全過程監管的生態環境“智慧大腦”,統籌推進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提升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水平。打通匯聚環保、電力、經信、電力、統計等多部門數據鏈,科學研判經濟增長、能源消耗、碳排放與污染物等關鍵因素之間的關聯性,為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多環境要素協同控制提供決策支撐。

  提升綜合政務服務能力。以數字化賦能推動生態環境公共服務與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的融合創新,完善我省污染防治攻堅、環境質量預警和改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及環境督察信訪等數字化應用場景,“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充分釋放數字化發展紅利,通過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數字普惠,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ɡ柙?、陳華,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