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電子招標投標辦法》首次提出電子招標投標行政監督平臺的概念。2018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建設“互聯網+監管”系統,促進政府監管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動力。公共資源交易監管部門加強對交易活動的電子化監督,依托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創新監管模式,提升監管質效。但是,目前進入各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項目,仍由見證人和監管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在交易現場扮演“看場子”的角色,延續傳統的“人盯人”方式。對交易活動,公共資源交易監管部門仍然很難真正實現實時動態監管,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監管滯后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監管主體職能作用的充分發揮。
公共資源交易現狀及監管存在的問題
公共資源交易現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日益凸顯。傳統的公共資源交易“分散招標,多頭操辦”的模式存在著諸多問題。由于公共資源交易管理人員既起管理作用又起監督作用,管理不到位的問題直接導致市場交易主體操作不規范,市場交易過程不透明,還普遍存在交易監管缺失,交易管理制度不健全問題。在現行模式下,公共資源交易的管理者也是監督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這種管辦不分、職責不清的體制,使各級紀檢監察部門對公共資源交易無法實行有效監督,這些問題制約了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的發展。
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公共資源交易已經實現了項目交易全流程電子化,項目線上備案、不見面開標、線上評標。全流程電子化交易、線上監管提高了流程完整度,保障了事后可查。但該方式只對于“過程”管控較好,對于事前預測、事后監管則缺乏有效的手段,只能在接到項目質疑反饋后有針對性地倒查記錄,發現問題,不能主動發現項目中的問題,比如異常操作的主動預警,圍標、串標的潛在可能分析等。
運用大數據支撐公共資源交易監管的重要性
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領》要求,應該開展數據科學探索,加大海量數據儲存、數據可視化、信息安全以及隱私保護等行業領域重要技術的攻關力度,形成安全、穩定、可靠的大數據技術體系,突破關鍵領域的技術瓶頸。未來,隨著公共資源交易大量數據的沉淀、大數據科學探索研究的持續不斷深入,大數據與公共資源交易的持續不斷結合,將為行業智慧發展進步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基于大數據的公共資源交易智慧監管方式
建立公共資源交易智慧監管系統
系統將利用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開展數據關聯比對和數據統計分析,動態監測平臺的交易運行情況,做到實時智能預警圍標、串標等違法違規行為(如圖1所示)。
1.全流程數據匯集
通過建立交易流水庫,記錄項目招投標各個節點數據,包括項目流標情況原因、廢標情況原因。記錄評標專家參與評標的項目記錄,評標項目中對各個投標人打分結果、緣由;建立交易主體庫,存儲參與交易過程中各主體的具體信息;設立異常行為庫,存儲投標人、評標人異常行為,客觀有效地反映投標人及評委的行為,為后續進行異常行為分析比對提供準確有效的數據基礎。
2.建立預警監測模型
通過收集專家評標現場數據,建立現場行為數據模型,采用文本挖掘的方法,收集投標文件中文本的非結構化數據,計算投標文件中技術方案等相似度,然后給出綜合相似度。設置相似度閾值,判斷投標人之間是否存在圍標、串標行為,建立投標文件相似度預警;通過投標價格分析,建立投標價格異常預警監測模型;通過對開標過程、評標過程、監管區域的視頻進行行為特征分析,建立異常動作預警模型;基于投標主體關系圖譜分析,建立投標人關系網預警模型。及時發現疑似投標人“抱團”行為,運用社團發現算法分析、挖掘投標企業在招投標市場中形成的關系網,快速發現“抱團”的企業,從中提取疑似圍標、串標等異常行為的線索。
3.實時預警
系統以內部業務系統、互聯網公開數據為支撐,通過數據匯集,將數據分類,對投標人、評標人歷史行為和招標過程中產生的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數據進行分析,實時預警,將事后監管提前到事前預警,為不規范或異常行為提供線索便于追溯。
大數據對監管方式的影響
1.公共資源交易智慧監管方式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通過對交易大數據的分析,可以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公共資源交易主管部門和監督部門通過分析數據和圖表精確地把握交易的全過程,有效杜絕腐敗和暗箱操作,保證交易公平、公開、公正。政府利用大數據分級搭建一個智慧監管的平臺,不僅營造了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也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2.公共資源交易智慧監管方式有助于及時發現交易過程中的違法行為,提升公共資源交易監管服務效能。通過智慧監管預警模型可以及時發現交易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將監管前置,根據預警提醒及時發現交易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通過對交易項目在交易時長、節點、流程等信息進行全面統計分析,準確定位交易活動中可能存在的交易程序堵點、問題多發節點、社會關注焦點、服務效率拐點和監管工作盲點,簡化冗余環節、壓縮交易時間、降低相對人工成本,提升公共資源交易監管服務質效。
3.公共資源交易智慧監管方式有助于提高監督管理決策水平。應用交易大數據,加強對圍標串標、專家評標質量、市場主體誠信行為的分析以及監督檢測,并對市場以及企業景氣程度進行探索與風險的評價,對招標采購失敗關聯性進行全范圍的分析預警,對于產業、地區經濟進行分析預測等,為把握市場動態、預測行業趨勢和研判經濟形勢提供了研究支撐,為制定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提供了決策支持,為甄別、預警違法違規行為,實行科學、精準、高效的智能化監督提供了重要依據。
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監管的對策意見
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監管的法律法規
完善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大數據環境的信息安全。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去信任化、去中心化、可追溯性、具有共識機制等技術特點,促進公共資源信用信息的流通共享,提升數據的安全性。有關部門有必要建立健全大數據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大數據安全,確保公共資源交易大數據智慧監管有法可依。
加強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大數據信用體系建設
制定全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信用標準,實現信用信息的歸集、記錄、公開、共享和應用。推進公共資源交易信用信息跨領域、多部門之間實現互聯互通,依法依規聯合開展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信用制度、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等多層面、全方位、立體式營造信用氛圍,使市場主體養成良好的信用習慣,守住信用底線,構建依法、和諧、健康、有序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全力優化服務流程,營造“管辦分離、公開透明、公平競爭、公正誠信、廉潔高效”的公共資源交易市場環境。
結語
通過對現有數據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充分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持續推進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數字化轉型,構建數字治理新模式。通過開發大數據資源價值,充分發揮大數據在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工作中的作用,合力推進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者單位:南京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江北新區分中心)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