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數智技術打造城市社區治理共同體,已成為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主要方向和抓手。靜安區利用數字賦能,運用數字化手段,為基層治理減負提效,力爭打造高水平治理的“靜安樣本”。

  減負:推動數據共享,優化工作流程

  靜安區對接市“社區云”平臺,在全區推進全要素社區治理智能平臺建設,通過在區級層面建設統一的平臺系統,實現基層數據采集、共享、應用在平臺上整體集成。

  “填報表”類簡單重復工作大幅減少、

  開具紙質證明大幅減少、

  線下會議大幅減少……

  通過數字化手段減少基層工作中的流程性操作,正成為靜安區各街道的“新常態”。

  “報表多”“證明多”一度困擾著居委干部。據統計,“減負”前,臨汾路街道下屬居民區需要提交的報表有20多種?,F在,基層提交報表的種類壓縮至5種。居委干部表示,通過“社區云”平臺,街道職能科室與居委會掌握的數據雙向共享,哪個條線需要報表,職能科室可自行查閱,生成電子化報表,大部分都不需要居委干部上報。此外,天目西路街道鐵心居民區以“社區云”場景模塊功能為基礎,線上召開民主協商會議234場,同比減少線下會議67.6%。

  “減負”后,居委干部騰出了更多時間走訪與服務居民。如針對廢品回收站作業期間容易產生噪音擾民、揚塵擾民等問題,曹家渡街道試點再生資源監管應用場景,在廢品回收站點安裝揚塵、噪音物聯感知設備進行實時監測、實時預警,提高基層一線處置效率。

  賦能:創新應用場景,挖掘數據金礦

  靜安區在為基層減負,減少簡單重復性工作的同時,還深入挖掘“兩張網”對基層社會治理的賦能作用,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

  臨汾路街道通過對大數據的對比與分析,實現“數據吹哨”的功能,通過居民生活用水、用電等數據共享,構建起疑似群租識別標準模型、獨居老人關心關愛預警,讓社區工作者能夠更加主動、及時、準確地發現問題。

  通過數字化手段,也減少了居委干部用在開具證明上的時間。過去,給居民開具一個居住證明,需要“翻底冊”核實居民的居住信息,再進行掃描租賃合同等復印證件的操作,至少要15-20分鐘。如果居民的信息沒有在居委會的“底冊”中,還要到實地去核查信息。今年,臨汾路街道在“社區云”上線了“一鍵證明”功能,居民在家用手機就能操作,根據提示,輸入基本信息,10秒鐘就能開出居住證明。

  今年3月,“社區云”臨汾路街道板塊還新增了“樓組長上報”功能,主要面向樓組長開放,可在線提交樓內人員變動情況、環境異常情況。和源名城是個有萬名居民的大型小區,居民變動特別頻繁。街道工作人員表示,“樓組長上報”功能上線后,在居民變動后,樓組長第一時間在線將情況反饋給居委干部,方便居委會精準掌握社區情況。有居民剛剛入住,居委干部從“樓組長上報”功能上得知后,便上門拜訪,表示歡迎居民入住,并請他們多參與小區活動,讓社區治理更加精細。

  增智:引入ai技術,提升治理效能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已滲透到了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靜安區積極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落地應用場景,打造基層社會治理的“新幫手”。

  居民區一線需要的數據超過50%來自業務系統,彭浦新村街道將相關政務數據歸集到區政務數據共享平臺,確定了“街道提出申請、區數據管理部門審核、業務數據提供方供應數據”的模式。臨汾路街道推出了ai對話機器人“臨小助”,收錄了公安、民政、人社、房管等15個部門198項面向居民的服務類政策。以居民查詢如何申請共有產權保障房為例,居民區社工現在只需拿出手機,在微信中找到ai對話機器人“臨小助”,輸入“怎么辦理共有產權保障房”,一秒鐘就得到了經過整理條理清晰的答案。

  通過數據歸集、數據共享,打通“區-街道-居委”三級壁壘,讓數據進一步為居村減負提供助力。彭浦新村街道以殘疾人口、失業人口數據為試點,依托全要素管理與服務智能平臺標簽庫為承載,生成8類殘疾人標簽,且每日動態更新。目前,彭浦新村街道通過數據共享,每月交互數據30萬條,生成人員標簽3000多人次。

  靜安將進一步完善機制、優化流程,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探索創新方式方法,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的精細化水平,為打造數字賦能高水平治理的“靜安樣本”作出更多貢獻。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ouru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