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2023第二十二屆中國互聯網大會數字政府論壇在北京舉辦。海珠區政務數據局申報的《“四網融合”打造數字政府建設新圖景》案例,在全國百余個案例中脫穎而出,入選《數字政府業務場景先鋒實踐》典型案例,成為全國十五強,也是廣州市唯一上榜案例。
會上,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科研事業單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匯編整理的《數字政府藍皮報告——業務場景視圖與先鋒實踐(2023年)》正式發布,海珠區《“四網融合”打造數字政府建設新圖景》案例獲高度評價。
數字政府建設是落實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戰略的基礎性和先導性工程。相關負責人介紹,海珠區高度重視數字政府建設,堅持以“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為主線,全力打造“整體協同、運行高效、服務精準、管理科學、治理精細”的海珠數字政府2.0模式,依托“三三四”技術架構,建設“云、數、網、端、視”一體融合的政府運行基礎設施支撐。在此基礎上,通過一網通辦、一網協同、一網統管、一網共享的“四網融合”打通“數字應用”全場景,推動數字化服務更精細。
多項政務服務實現“一網通辦”,便利企業群眾辦事
據介紹,該案例電腦端依托廣東政務服務網,建設信息復用、材料復用、電子簽名、雙向快遞等功能應用,在全市率先推出500項政務事項“線上灣區通辦”,1200多項政務事項實現“全流程網辦”。
海珠區還在移動端打造移動公共服務總門戶“珠事通”小程序,覆蓋600多項政務事項,全省率先實現130余項人社和醫保業務全流程“指尖辦”。自助端布設“政務+金融”一體機、“智慧政務曉屋”等智能終端,實現12省24個地區3萬余項政務服務“遠程聯辦”“跨省通辦”。通過“一網三端”的通辦服務,打造優質的智慧政務,實現“清單之外無審批,平臺之外無事項”,幫助企業群眾辦事“四少一快”。
政府運行“一網協同”加快業務互聯互通
海珠區還以“一張網”理念打通區屬各部門辦公應用業務流程,建設數字化協同辦公平臺,集成16個主題功能,上線近280個業務流程,形成全區公務人員的統一工作門戶,實現全區黨政機關辦公的平臺化、標準化、協作化。
積極融入全省公務應用生態圈,與“粵政易”平臺對接聯動實現主要辦公功能的移動化處理,動動手指即可完成公文流轉審批和跟蹤督辦,并能隨時隨地發起與全省公務人員的無障礙溝通,從而達到上下聯動、政令暢通的目的。
政府治理“一網統管”賦能智慧城市治理
海珠區相關部門也積極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把廣州塔景區復制到“元宇宙”,打造全市首個智慧城市數字孿生平臺——廣州塔景區智能化管理平臺,建立1972項景區體征指標,對景區內大到地標建筑物,小到城市設施部件,進行全面1:1的3D數字還原。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引擎的構建,建立人流承載、交通擁堵、氣象等預測預警機制,對城市管理“六亂”及高頻不文明行為等智能識別,實現城市運行“一屏感知”、指令“一鍵觸達”。
“數字海珠一張圖”智慧化平臺建設,將“人、地、物、組織”等基礎數據高效落圖,以“底圖+底數+應用”,做到了“數據治理”向“數圖治理”的全面提升。
數據資源“一網共享”,推動資源共享共用
通過“規范制度建設+平臺集約思維”,區內強化數據的統籌歸集、統籌管理和統籌應用,形成有效統一的數據治理和監管體系。
在規范制度方面,海珠區出臺了全國首份區縣級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組建起以常務副區長為區首席數據官的“兩官一員”數據官隊伍,創新提出數源責任“清單化”、數據采集“減量化”、數據管理“集中化”、數據應用“場景化”、數據安全“立體化”、數據要素“市場化”等“六化一體”數據治理新模式,全方位提高數據運營能力。
在平臺集約方面,打造“一中心兩平臺”,分別是政務大數據中心,以及聚焦“經濟”和“人口”等兩大核心關鍵數據資源打通數據壁壘,在全省率先打造經濟大數據平臺和人口大數據平臺兩大數據底座,實現10多個部門的數據在平臺上融合匯聚,共享數據超100億條次,賦能各部門經濟調節科學化、社會治理精細化轉型。
海珠區政務數據局介紹,下一步將繼續圍繞數字中國戰略部署,把“大數據”能力作為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的基礎支撐,緊扣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和城中村綜合改造兩項中心工作任務,持續深化數字政府2.0建設,增強政府數字化履職能力,更好激發數字經濟活力,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奮力打造廣州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