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吊林立、機械轟鳴。近日,經過4個月的連續奮戰,北京園博數字經濟產業園創新中心項目單體完成第11區段地下主體結構混凝土澆筑,全面完成“正負零”結構施工。
北京數字經濟的發展活力正充分激發。近年來,北京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均超過40%,位列全國第一。上半年,北京數字經濟發展提速,實現增加值9180.5億元。
如今,北京正在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在此過程中,北京市的數字經濟發展仍面臨著不少挑戰。
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能力有待提升
今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北京市數字經濟條例》明確提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是北京市的重要戰略,為北京市數字經濟發展保駕護航。汪禮俊認為,近年來,北京市數字經濟在提速發展的同時,還面臨著關鍵技術基礎研究不強、產業數字化發展不均衡、數據要素市場培育不夠、數字經濟人才結構待優化等問題,在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上仍面臨不少挑戰。
“總體來看,北京市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能力仍有待提升,在關鍵器件上‘卡脖子’問題突出,在數字技術基礎研究方面積累不夠,創新性研究成果轉化應用進程尚需加速?!蓖舳Y俊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智能制造方面,還存在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場景不夠廣泛,涉及的制造業務核心環節較少等短板,目前智能制造場景主要聚焦于倉儲配送、營銷管理、計劃調度等環節的智能化,但在工廠設計、工藝設計、生產作業等核心場景中智能化深度應用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仍面臨著數據確權難題亟待破解,大數據交易所面臨“用不起來”“長不大”等困境,難以有效釋放數據紅利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此外,在人才結構上,目前北京市數字人才以數字技能型人才為主,產業技能型人才供應不足。
四舉措破解數字經濟發展困境
在破解數字經濟發展困境,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方面,汪禮俊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是推進技術攻關,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要通過政策引導、實施重大工程推動等措施,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集中力量解決高端芯片、開源框架、基礎軟件、高端工業軟件等一系列“卡脖子”問題,提高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自主可控能力。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圍繞6G網絡、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類腦智能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領域,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二是深挖數據潛能,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加強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的全方位、全領域、全鏈條融合滲透,全面重塑產業核心競爭力。深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空間,鼓勵傳統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網絡化重構、智能化提升,發揮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試點示范引領作用,打造一批利用數字技術挖掘生產潛力、制造業務核心環節深度賦能、產業鏈各環節全面升級改造的示范基地。
三是釋放數據價值,多方位健全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加快完善數字經濟標準體系,圍繞數據所有權、使用權、流轉權等內容,制定出臺并推廣數據確權、數據采集、開放共享、交易流通、跨境傳輸等關鍵共性標準,支撐數據交易市場培育。加速釋放數據資產價值,推進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建設,面向全球提供數據價值發現、數據資產交易等服務。
四是加強人才培養,持續提升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原動力。加大數字人才教育投入,在基礎教育階段引入數字技術科普教育課程,培養下一代數字化應用與創新能力;在高等教育階段,支持高等院校圍繞數字經濟領域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等設置新專業,鼓勵校企合作育人,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培育應用型和實踐型人才。同時,提升從業人員水平,通過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開展技能大賽等,積極培育適應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