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人社部門在政務服務“三權重構”改革的基礎上,構建“2N+1”人社政務服務體系,探索全口徑業務“社銀合作”新模式,打造“15分鐘人社便民服務圈”,讓人社服務大廳281項政務服務事項全口徑延伸到城區、街道(社區)和銀行網點,受到群眾和企業好評,為推進人社服務“就近辦”探尋了新路徑、打造了新樣板。
“家門口”提供全口徑人社服務,群眾辦事有求必應
襄城區真武山街道便民服務中心門前,“人社業務便民服務網點”的標牌格外醒目。
7月11日,附近一家物業公司的張女士來到網點內的人社服務窗口,不到10分鐘的時間就辦好了社保業務,滿意而歸。
“以前要辦理養老、失業保險、退休等業務,要打車到十幾公里外的市人社服務大廳,自從有了這個網點,再也不用來回跑了?!睆埮扛袊@,家門口的人社窗口建得好,讓群眾辦事省時、省力、更省心。
“我們可以全口徑受理281項人社政務服務事項,市人社服務大廳能辦的,便民服務網點里都能辦?!贝翱诠ぷ魅藛T吳光兵說,窗口通過綜合受理平臺和人社業務系統受理業務后,會將信息推送至市人社服務大廳后臺審核,完成后回推窗口統一出件,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不跑腿”。
襄城社會保險辦事處主任陳立介紹,近年來,襄陽市人社部門全面推進“2N+1”政務服務布局,將N個受理窗口和N個出件窗口延伸到城區、街道和社區,1個人社大廳后臺集中審核政務服務事項,人社部門抽調窗口業務骨干進駐街道(社區)經辦網點,并統一配備辦件系統和設備,打造15分鐘人社便民服務圈。去年9月,他們根據城區地理位置,選取了襄城區真武山街道、樊城區紅光社區和施營社區、高新區團山鎮、東津新區東津社區等5個街道(社區)作為首批全口徑人社業務經辦網點,可辦理所有281項人社業務,確保群眾“有求必應”。
截至7月底,5個全口徑人社業務經辦網點已為附近企業群眾辦理業務2910筆,指導自助辦理2272筆,提供咨詢3322人次。
銀行網點增設人社服務專區,社銀合作一舉多得
銀行網點里也能辦理人社業務而且是全部業務?襄陽人社部門探索“社銀合作”新模式,讓服務更有溫度。
7月12日,記者在當地最大的銀行網點——工商銀行襄城支行營業大廳內看到,一字排開的金融服務柜臺旁,多出了一個人社服務專區,設置了兩個全口徑人社服務窗口,一名銀行工作人員和一名人社工作人員分別在兩個窗口內,為群眾辦理業務。
“打造人民滿意的銀行,應當做好民生服務?!痹撝行虚L徐燕說,在銀行大廳增設人社服務窗口,不僅可以更好服務老百姓,方便老年人,還可以增加大廳人流量,拓展金融服務市場,一舉多得。
去年11月,該行與人社部門合作,率先開展全口徑“社銀合作”新模式后,銀行主動出資購置設備,協調架設政務服務專線,招聘“社銀合作”專職工作人員到崗,與人社工作人員“雙派駐”聯合辦公。人社工作人員“邊服務,邊代訓”,“手把手”“一對一”幫助銀行工作人員提升政策知識水平和業務經辦能力。該行還選定一名客服經理負責接待辦事群眾和人員日常管理,保持與大廳交流暢通。
為確保業務經辦的準確性、安全性,人社服務窗口實行“受審分離”的經辦模式,前臺人員只負責業務受理和出件,通過系統推送至人社服務大廳后臺審核,審核完成后再回推窗口統一出件,受理即辦或無需出件事項窗口可直接辦結,所有服務事項“可查驗、可追溯、可比對、可追究”。人社部門會定期對辦件結果進行比對抽查,對銀行網點辦件“好差評”情況跟蹤問效,確保辦得快、辦得好。
截至7月,襄陽市已完成工行襄城支行、樊西支行、長征路支行、高新支行等首批4個全口徑“社銀合作”網點布局,為企業群眾辦理業務2006筆,提供咨詢3086人次,打造出了“社銀合作”的新樣板。
前后臺通過“云端”實時聯動,服務質效不打折扣
群眾滿意度,是評價服務質效的第一標準。一封來自群眾的表揚信,彰顯全口徑人社服務網點的“溫度”。
不久前,襄陽市民陳琳女士在“社銀合作”網點更換社??ê?,想要變更失業保險金賬號。人社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汪梓芳通過“前后臺音視頻融合系統”,接通市人社服務大廳后臺負責審批的工作人員,與陳女士云端連線,三方遠程視頻,實時操作,很快就完成了失業保險金賬號變更。陳女士深受感動,在一張A4紙上寫下一封表揚信:“省去了我們來回跑路的時間,特別方便,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從襄陽市人社局了解到,為使得群眾在“家門口”更好享受全口徑人社服務,該局除了通過派駐人社業務骨干進駐各網點,確保業務辦理標準不降低外,還開發“前后臺音視頻融合系統”,對復雜疑難咨詢辦件,可通過該系統,由大廳后臺工作人員“面對面”與群眾視頻溝通,為其答疑解惑,將人社服務大廳后臺搬到了各網點,在支撐辦件質效同時,提升群眾辦事的體驗感和信賴度。
截至目前,襄陽市已在各城區、街道(社區)、銀行布局14個全口徑人社政務服務網點,所有網點都可與人社服務大廳“云端”連線,實現受理和審批實時聯動,讓辦理業務的質效不打折扣。
記者手記
刀刃向內“推改革”
全心全意“惠群眾”
鄧偉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優化政務服務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支撐。
行走在襄陽的街頭,看到“家門口”有了全口徑人社服務窗口、“社銀合作”新樣板收獲好評如潮、“和諧藍領調解站”將九成小糾紛化解在基層、“網上辦”“掌上辦”像網購一樣方便,記者從群眾和企業的講述中,深切感受到了優質高效的服務帶給他們的滿足感、獲得感。
從昔日的“群眾找服務”,到如今的“服務找群眾”,襄陽人社部門是如何實現從“辦事員”到“服務員”的角色轉換?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進了襄陽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克萬的辦公室。
“這些變化,源自一場改革?!睏羁巳f說,2020年8月,襄陽市人社部門開始了一場“三權重構”改革,對政務服務管理權、經辦權、監督權進行全面重構。將分屬于19個單位(科室)的“人、財、物”等管理權限統一賦予人社服務大廳,為281個政務服務事項重塑流程,制定標準化操作指南,所有業務按照“前臺綜合受理、后臺集中審核、統一窗口出件”的模式經辦,先后創新受審分離、全程留痕、結果比對、監督評價等制度22項,以制度閉環確保政務服務透明運行、陽光監督。改革的本質是行政流程革命性再造,核心是體制機制改革,基礎是政務服務標準化,保障是制度體系創新。
楊克萬解釋,“前臺綜合受理、后臺集中審核”模式,如同讓所有窗口共用一個“大腦”,從“專業”走向“全能”,全口徑受理281項人社業務,以數據跑路優化業務流程,最大限度方便群眾。他特別提到,該模式將“受理、審核、出件”三個環節分離開來,把辦事的標準與權力裝進制度的“籠子”,讓“打招呼”“找關系”“走后門”沒有了空間,任何一名群眾到窗口辦事,都能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有求必應。
“這是一場深入骨髓的改革,打破運行了幾十年來的舊體系,任務艱巨,困難重重。要跨越‘三大難關’,一是系統內各業務板塊整合成一個綜窗難,之前沒有先例;二是做到一個窗口受理、一個后臺審核、一個窗口出件難,也沒有先例;三是把全口徑業務下沉到街道(社區)、銀行網點難,更沒有先例??梢哉f,每過一關都是一次自我革命,但我們目標明確,所有的重構,都是為了方便群眾?!睏羁巳f說,從三年來的實踐中,他深刻體會到,只要有刀刃向內推進改革的決心與行動,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就能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句話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