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普陀區了解到,對照“智慧好辦2.0”標準,普陀區打造了特色“一圖通”,持續加強“一網通辦”辦事指南精細化、標準化,提高公共數據使用和跨部門業務協同辦理效能,為進一步提升線上線下辦事服務能力提供全面、精準、智能、互聯的數據底座。
經過3個月的業務精細化調研梳理,普陀區完成了1940項政務服務事項的梳理工作,初步形成1456個審批條件、2868個業務情形、2424個標準字段、1108個標準材料、955條字段審查要點、1369條材料審查要點、228個材料預審模型、971條問答知識,形成政務服務材料、字段、數源關系、知識四大要素“銀行”,實現業務、數據、系統等跨部門間“血緣”關系圖譜基座。
如,標準材料目錄中“有效身份證明”,包含實際材料清單中“身份證、護照、軍官證、戶口簿”等10類證照;“婚姻狀況證明”包括“結(離)婚證、判決書、協議書、未婚證明、無婚姻登記證明”等10類材料。政務服務“一圖通”將標準材料、字段與市、區兩級數據資源目錄進行了數據關系梳理關聯,為全面提升“智能服務”能力打下數據基礎。
據介紹,原開發上線一個“智能好辦2.0”事項最少需要15天,現在僅需5天,節約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如,普陀區“建筑工地夜間施工作業審批-新辦”等16個事項,業務和技術部門省去了業務梳理、開發等7個環節,由調研梳理中各類業務顆粒要素關聯形成圖譜、訓練圖譜形成情形引導、免填免交、條件預檢、材料預審、關聯推薦、幫辦問答等各種模型、引用模型自動生成80%智慧好辦功能,人工僅需進行“搭積木式”配置,且可快速批量上線“智慧好辦”事項。目前,普陀區已完成了103個條件預檢模型、104個免填免交模型以及1個無人干預審批模型。
通過圖譜中事項申請材料、審批結果及辦件數據聚類分析,可“算出”流程前后置關聯的服務事項,無需部門“提出”主題服務,即可快速生成“一件事”等主題聯辦建議清單,減少了跨部門業務調研、協調成本,加快了政務服務業務流程再造。如在“一件事”或多事項主題服務中,推動按企業和群眾辦事服務全生命周期的用數,如“集體校車使用一件事”和“校車碼”物碼應用等,可實現用戶數據一次用全、一次用準、多端同源。
此外,通過圖譜還將對工作人員和用戶體驗雙向提升。對綜合窗口一線工作人員,把審查要點轉化為條件預審、材料預審等模型,改變窗口審查模式,通過“自動審核”代替“人工審核”,提高一線窗口人員收件準確率。將更多事項快速生成事項好辦,使得區級綜合窗口可承接更多“兩個集中”的企業事項,目前已實現992個政務服務事項線上虛擬集中辦理。
對辦事用戶服務體驗,圖譜中標準化、精細化的審查要點和業務關聯點,可轉化為“知識問答”和“推薦服務”,賦能智能“小申”客服和在線人工客服,提高幫辦服務能力和體驗。目前已生成的971條問答知識和1918條相關推薦服務項。在線上線下辦理感受度上,基于“條件預檢”等9類模型能力,快速實現材料電子調用和自動生成、OCR識別回填和數源調用、表單免填率均在76%以上,最高達到100%,最大程度減少辦事人填表和準備材料的成本。
普陀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普陀將不斷夯實政務服務“標準化”基礎,提升政務服務“規范化”效能,強化政務服務“便利化”供給,持續推進“一圖通”更全面、更精準、更智能。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