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肥西縣深入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賦能政務服務,實現“三個轉變”為優化營商環境注入“數字動能”,為企業提供極優服務、極簡審批、極大保障,讓項目快審批、早投產,切實把提升政務服務效能作為加快發展、跨越發展的戰略之舉。

  強化需求導向,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

  實現“領辦代辦”貼身服務。緊扣“咨詢指導、申請受理、代辦實施、辦結送達、事后評價”五個環節,設立“重大項目全程領辦代辦窗口”,組建領代辦員隊伍,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企業可以線上預約,也可在領代辦窗口線下對接,目前為97個重點項目提供領辦代辦“保姆式”服務687件。

  拓展“智慧肥西”智能服務。企業辦事由“能辦”向“好辦”“快辦”“易辦”轉變,評價從“臺前”窗口拓展到“幕后”微信小程序,目前通過“智慧肥西”掃碼取號10萬次,主動好評4.5萬次,好評率99.92%,共收到留言760余條,做到及時有針對性改進和回復,服務效能由“各自實施、被動接受”轉變為“全面覆蓋、公開透明”。

  創新“淘寶網購”兜底服務。辦事企業群眾成為“買家”,窗口人員化身“店小二”,“買家”對“店小二”的辦事服務擁有真實評價權,滿意與否都能通過線上用戶評價系統反饋。企業群眾通過“智慧肥西”取號,直接生成“訂單”,實時查看事項辦理進度,事后對訂單進行評價,實現全流程閉環管理。

  強化數字賦能,變“傳統服務”為“智慧服務”

  場景從“大廳辦”向“掌上辦”轉變。上線“勘察驗收預約”系統,企業線上提交現場勘察事項,審批單位主動對接預約企業,系統實現從預約、接收、到訪、處理、評價全流程記錄,強化對審批單位辦理過程的監督。實施工程建設審批管理系統與“智慧肥西”平臺并軌運行,實現事項辦理從取號到辦結全程可視、可追溯、可調度,發揮“政務小鬧鐘”提醒作用,大數據統計分析事項等待耗時、辦件耗時等,實現企業事項辦理零跑腿、零等待、零障礙。

  效能從“拼速度”向“拼質量”轉變。設立“為企綜窗”“為民綜窗”“分領域綜窗”“辦不成事窗口”等,全面推行“一次性告知”“一次性辦結”,讓企業群眾辦理事項在最短時間得到最有效處理,減少因信息差導致的多窗口往返跑現象,形成了以“綜合窗口”為先導的全流程閉環審批機制。

  體驗從“辦得成”向“辦得好”轉變。從“等意見”到“找意見”,選聘37名營商環境體驗官,以企業負責人為主,涵蓋“兩代表一委員”、新聞媒體代表、村居工作者等,從企業視角體驗行政審批流程,監督依法行政,提供高效服務。監管部門對評價信息進行定期統計分析,建立常態化回訪機制,督促部門針對評價反饋的問題及意見,逐一核實、及時改進,并進行二次回訪,確保企業建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強化統籌聯動,變“單向審管”為“集約審管”

  “特殊化辦理”破壁壘。綜合窗口源頭把控和信息化系統閉環管理,對自規、住建、發改、生態環境、城管等28個部門存在特殊流程的行政審批事項進行精簡,推進容缺辦理及告知承諾制施行范圍,審批事項從企業發起申請到審批辦結全流程優化。工業類項目審批用章從26枚精減至9枚,用章次數從39次精減至26次,審批環節從62個精減至30個。工業建設項目審批平均耗時由2.2個工作日降至1.5個工作日,已高效完成審批事項2757件。

  “分類式受理”提效率。做到服務窗口“應進盡進”,人社分中心、公安(出入境管理)分中心整體進駐政務大廳,推進事項辦理線下轉線上,只進“一扇門”。不斷深化綜合窗口改革,對進駐事項全面梳理,設立分類綜合窗口合計86個,進駐事項1474個,有效解決原來各窗口冷熱不均,企業群眾跑多窗口等問題。

  “便利化辦事”優環境。高規格“辦事員”入駐審批窗口,落實政務服務業務部門分管負責工作人員坐班制,以“窗口前移”的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線上線下辦事體驗。建設肥西經開區政務分中心,進駐54項高頻涉企辦理事項,下沉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打造政府服務7×24小時不打烊,實現“就近辦”“就地辦”“掌上辦”,讓企業群眾足不出戶好辦事、辦好事。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