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獲悉,在規劃許可告知承諾制的基礎上,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去年圍繞企業民眾需求且風險較低的事項,按照風險差別化管理理念,研究制定第一批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豁免清單,3大類19種具體情形項目免于辦理工程規劃許可,同時納入事中事后全流程監管。
2018年以來,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以參加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為抓手,對標國際國內先進做法,聚焦企業和民眾的需求和關切,刀刃向內、優化提升管理方式、重塑審批流程,持續發力、將一系列改革舉措向縱深推進,讓企業獲得實實在在的紅利。
首創低風險項目審批模式
北京市聚焦低風險項目,對審批服務事項進行了精簡、重組、下放,通過社會投資低風險項目“一站通”系統,項目備案、規劃許可和施工許可一次受理、并聯辦理、一次出具許可文件。不斷優化流程,擴大改革效能,該審批模式從2019年改革之初的5個環節15個工作日,逐步壓減到當前的3個環節9個工作日,精簡了40%。
2023年,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聯合十四部門,整合已有改革政策,印發《關于規范社會投資低風險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服務的若干規定》,實現低風險改革政策“一本通”,方便企業民眾查閱參考。
推進施工圖審查制度改革
北京施工圖審查不斷推出“多審合一”、數字化審圖、政府購買服務等舉措。2022年北京市率先取消部分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實施圖紙備案即可開工的告知承諾制,平均節省審查時間1個月。從2022年9月起至今,施行告知承諾制項目7000余個,圖紙備案約1000萬張;構建質量信用監管體系,共對300余家勘察、設計單位、800余名項目負責人開展了信用評價。
推行規劃許可告知承諾制
2021年1月起,北京市工程規劃許可推行基于“多規合一”協同平臺的“告知承諾制”改革,先后對“三城一區”廠房倉庫類項目、部分社會投資低風險項目、零星公共公益類項目、集中供地項目開展告知承諾制規劃許可辦理試點。建設單位提交申請材料受理后,取得許可決定的時限由7個工作日變為0.5個工作日。
推進“多測合一”改革
北京按照“時間相近、內容相似、主體相同”和“同一標的物只測一次”的原則,將14項測繪事項合并為4項綜合測繪事項;發布北京市地方標準《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技術規程》,搭建“多測合一”服務平臺和“報件通”生產軟件,截至2024年1月15日,“多測合一”服務平臺累計上傳測繪項目2165項。初步估算,“多測合一”改革舉措可為企業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約20%。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表示,將強化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持續優化工程建設領域營商環境,助力打造全球營商環境高地。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