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惫P者認為,不能簡單地認為數字經濟就一定是高質量發展的經濟。
我們看到,數字經濟發展促進了經濟增長,改善了社會民生,提升了治理能力,實現了綠色發展,繪制了高質量發展的美好藍圖。與此同時,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在創新發展上,部分核心技術研發仍存在突破空間,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的算力水平需要提高;在協調發展中,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還不夠,數字經濟對農業的賦能需加強,產業數字化的作用有待增強;在綠色發展中,數據資源存儲、計算和應用需求大幅提升,數據中心升級換代淘汰的老舊設備也亟須規范化處理,避免環境污染,綠色轉型迫在眉睫;在開放發展中,還存在數據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這種失衡會妨礙國內統一大市場的總體進程,不利于經濟內外循環有序運行;在共享發展中,還需加快彌合城鄉數字鴻溝,統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就是指一個國家或區域在規模增長的基礎上,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數字產業通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促進區域產業的深度融合,賦能實體經濟的新發展。其內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要義之一:創新驅動在數字經濟發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創新能夠促進數字經濟創新要素、創新主體、創新環節之間的有效銜接,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創新能夠拓展數據要素來源,加速要素的流通和重組,不斷形成新的要素組合,催生新發展模式。創新不僅意味著數字產業自身的創新發展,而且意味著數字賦能傳統產業創新發展,進而推動經濟體系系統性變革升級。人才的創新思維更是貫穿于數字經濟發展的始終。
要義之二:數字經濟的引領帶動作用顯著。任何一個新經濟時代的誕生,必定有一個或幾個產業起到引領作用,成為先導性產業。這些先導性產業在新經濟時代初期,比其他產業更早發展變革,創新性更強,發展速度更快,對其他產業的影響更大,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社會創新和轉型發展。在兩次工業革命期間,起到先導性產業作用的是交通運輸和電力,它們改革創新的影響擴散到整個經濟社會,使得整個世界面貌一新。當今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時代的先導性產業。從2012年到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50.2萬億元,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41.5%。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
要義之三:數字經濟促進區域產業的深度融合。在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廣泛滲透下,三大產業大部分都采用數字化管理,部分采用數字化運行,因此產生了三大產業相互融合的現象。傳統產業相互融合的同時,也分別與新興產業新舊融合,其深刻原因在于信息資源不再是行業內的獨有資源,數據模糊了行業邊界,影響了產業運作模式,而這種產業融合帶來的產出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型力量。數據資源不斷催生新產業。數據資源的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為新興產業提供了強大支撐。數據資源不僅可以共享、復制和重復利用,還能夠極大地提高產出,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能。數據資源能夠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形成多種新興產業。特別是,數據資源與傳統的生產要素相結合,大大提升了高端生產要素的比重,進而推動了產品結構的重塑,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要義之四: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是各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環節。通過工業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可以提升制造業精度。在工業制造領域,產品制造精度是科技含量的重要衡量指標,同時也是歷次工業革命的外在化表現。從芯片制造到航空航天器材,對精度的要求已經精準到納米級甚至更高,遠超原有數控機床加工所能達到的程度。數字化工業機器人成為時代新寵,提升了原有工藝水平。數字化轉型還體現在產品模塊化上,通過模塊化降低生產成本,這一切基于將產品進行數字化模型構建并確保模塊精度才能實現。發展數字經濟根本是為促進區域產業深度融合,賦能實體經濟新發展。
?。ㄗ髡邽楸本┦辛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