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會”,往往是觀察各地“抓開局”的一個重要視角。
日前,上海召開2024年優化營商環境大會,優化營商環境7.0版行動方案正式發布。上海各區迅速響應,對標150項要求找差距、找目標,連日來形成了一批實施細則。
記者注意到,各區進一步深化分解的落地方案普遍體現出三大特點:貼近地區實情、轉向企業需要、創新解決方案。
強化有效市場
2月19日,《浦東新區深化企業經營范圍登記改革若干規定》正式實施后第二天,上海張江科學之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上海浦東新區三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分別拿到了新版的營業執照。
營業執照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經營范圍”。過去只有寫在經營范圍里的,企業才能做。而浦東實施的新規定打破傳統做法:企業可以自主開展經營活動。如果想要變更經營范圍,不再需要跑到登記機關提交申請材料,登錄“一網通辦”平臺,自主調整展示信息即可。實施經營范圍改革之后,浦東企業不僅不再需要跑動,更強化了經營自主權。營業執照上寫什么、不寫什么,企業自己說了算。這看上去是件小事,實際上更貼近市場經濟的本質。
上海張江科學之門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管鳳華認為,當下許多行業都涉足復合業態、創新業態?!叭绻@也要登記,那也要變更,我們的時間就都花在找政府辦事上了?,F在政府進一步放寬準入,減少企業的行政成本,我們才能心無旁騖搞經營?!?/p>
在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市領導明確,要把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也就是說,政府做什么,要看是否有利于形成有效市場。
在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看來,政府有為的“尺度”,關鍵在于是否能夠促進市場競爭?!皼]有競爭那就不是好市場,就不是優質的營商環境。市場化是否充分,要看是否促進和保障公平競爭?!?/p>
這樣的觀點,實際早已體現在近年來上海各區優化營商環境的理念變化中。早年各區“卷”辦事效率——你比我早兩天辦結,我比你少提交兩份材料?,F在,上海不少區域意識到,壓縮時間帶給企業的邊際效益正在遞減,只有基于自身特色優勢,培植更公平寬松的市場環境,才有可能實現全社會共贏。
以嘉定區為例,嘉定區委書記陸方舟在該區的優化營商環境大會上介紹,今年127項任務舉措中,除了對接世行測評、落實市級任務,又設計了28項創新改革。特別圍繞知識產權保護,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嘉定區素來有“科學衛星城”之稱,是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區。全區共有高價值發明專利6568件,有效專利總量8.91萬件。一旦把這些專利的轉移轉化制度化,于企業主體而言,將得以在法治保障下實現更高效率的資源配置,反過來也有利于創新產業在嘉定區的集聚。
要改革創新,給市場更大的空間,需要各區準確把握優化營商環境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要求。業內人士認為,浦東此次推行的經營范圍改革,就是和國際先進做法對標的審慎做法?!澳壳靶录悠聦嵤┑臉藴市袠I分類(SSIC)下,當地企業登記就只需選擇主營業務和次要業務兩項,可以兼顧市場高效和監管安全?!?/p>
政府科學有為
在此次各區圍繞全市行動方案推出的細則和舉措中,貫穿著一個核心思考:政府到底應該做什么?具體來看,里面主要涉及如何看待兩對關系:路徑與效果;有為與無為。
這兩年各區路徑創新不少。普陀區推出的“企業服務包2.0”,運用智能算法引擎,為企業精準畫像,匹配企業可享受的優惠政策、事項和服務,繪制服務鏈。
黃浦區打造了企業服務平臺,街道、園區提要求,委辦局接“活”,派“營商服務官”現場進行講解政策、回答疑問。在此基礎上,黃浦區還推出線上政策“資源庫”,方便街道人員幫助企業查找政策,匹配政策。
楊浦區統籌全區各領域的服務平臺,做實做優服務網絡,包括打造“一事一品”特色營商名片,做大“楊小知”工作室、“首席服務員”等品牌;發揮各街道、園區屬地優勢和功能定位,為企業提供“家門口”服務。
路徑是表,由表及里也不難發現,各區實際上把服務重心放在了優化供需關系上。明明地方政府出臺政策不少,在研究產業、提出對策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可是一些企業在大會小會上還是反饋“希望圍繞某某事項,盡快出臺政策”。這讓許多地區干部感觸頗深,不是沒政策,是企業不知道,是“最后一公里”斷點了。
通過創新服務形式,特別是借力大數據、新技術,上海正在想辦法彌合政策和資源的供需斷點。不久前的浦東引領區2024年抓投資促發展大會上,浦東新區再提“好項目不缺土地,好企業不缺空間”的經典口號,今年將繼續實施土地儲備“清盤行動”,重點在張江科學城等區域加大土地供應規模。同時在符合環保要求、安全底線和相鄰關系的基礎上,支持按需確定容積率和建筑高度,著力破解資源供需這對矛盾。
近日,超導科技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產業化項目在浦東進入拿地協商環節。上海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韜表示,“目前我國高溫超導帶材的產業化技術在全球范圍內有競爭力。為了盡快在上海擴展,地方政府也在積極與我們探討工業上樓等各種可行方案,各方推進都非常積極?!?/p>
好的服務形式能讓辦事更有效率。普陀區重點企業“服務包”的受益企業波克科技集團相關負責人感慨,“轄區主動送服務上門,創新發展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政策‘吃緊’的時候?!?/p>
記者也聽到一些企業反映,形式很重要,形式主義就沒必要了。比如,有的干部喜歡高調公布手機號碼,但真正能打通的卻不多;有的部門一把手帶大隊人馬走訪企業,結果聽了匯報卻不解決問題,這顯然不是“有為政府”真正的內涵。
此外,有為政府也要有“無為”的一面。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也不能僅從減少打擾的角度片面理解,而是要為企業“辦事不求人”的樸素訴求提供環境,讓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真正管用。
去年,長寧區獲評全國首批、全市唯一的全國網絡市場監管與服務示范區。攜程集團副總裁王強說,“企業有需要,政府部門多次上門指導,面對行業監管時,又通過創新跨部門聯合監管,減少行政檢查對企業經營的影響。這是企業選擇長寧的理由之一?!比涨?,長寧發布營商環境建設7.0版文件,其中有專門的章節著眼涉企監管流程、優化檢查執法質效,進一步將“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宗旨細化、具象化。
去年以來,寶山區就通過創新開展為涉訴中小微企業提供信息說明服務,從根源上解決了中小微企業因重要涉訴信息披露不準確導致的融資困難問題。目前,這一創新試點已寫進新修訂的《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以法治化確保每個市場經營主體享受平等權益。
企業感受優先
上海優化營商環境7.0版行動方案發布后,各方對照前幾年的方案也做了梳理總結。直觀的感受是:相比上一版,瘦身了58項。有觀點認為,這是“用戶意識”的體現,條文更追求面向社會和經營主體,立足社會看得懂、企業用得上。
全市行動方案發布后,記者從嘉定、長寧等區的落地細則中均看到了讓政策瘦身減負、講“大白話”的新取向。比如,嘉定區提出的“推動出口原產地證在線預約打印服務”等,均雖小卻實。
嘉定區發改委綜合監管科負責人張恭勛表示,“去年我們通過大調研走訪企業,摸清100多個企業普遍關注、反映相對集中的難點痛點問題。把這些問題梳理匯總后,再與相關部門對接后形成共識,才形成了此次推出的7.0版創新改革舉措?!?/p>
在服務企業上做加法,首先要學會給政策做減法。如果一個政策要用好幾頁紙才講得清,恰恰說明這個政策針對性不強;如果一堆政策全都用“希望”“鼓勵”等模棱兩可、畫餅充饑的詞來表述,說明地方政府對產業還沒有研究透,提不出貼心貼肉的解決方案。
去年,中央決定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目的就是要各級政府從實際中去尋找問題和解決方法。通過調研全區重點產業領域科創人才企業80余家,發放調查問卷500余份,寶山區就梳理匯總了居住證及落戶辦理、人才安居、交友聯誼、子女教育、健康醫療、獎項及榮譽申報、交流平臺搭建、法律金融服務等12項人才需求。
目前來看,上海市、區各級政策在落地過程中,還存在手勢差異帶來的“溫度差異”。舉個簡單的例子,外資法定代表人變更中,有的區域要求法定代表人攜本人護照等材料到場,有的區域則不要求。差異化的手勢給外資實際辦理業務帶來困擾。保時捷中國法務合規與公共政策部門副總裁劉建龍表示,希望新的行動方案能夠更好彌合區域之間的政策差異,提高制度透明度和統一性,“讓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能夠在上海感受到落地標準一致的營商環境,避免政策差異帶來額外的營商成本”。
專家建議,下一步,根據市里要求,各區在政策制定時不光要考慮針對性有效性和清晰度,在政策落實中、后段,也要跟蹤反饋,持續優化改進政策?!耙嫘恼\意鼓勵企業吐槽,把問題、困惑、疑慮說出來。相關方面認真傾聽、從善如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焙稳f篷說。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