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10個訴求量排名靠前、綜合排名靠后的末位提升類街鄉鎮迎來了為期一年的區域系統整治。
在市疏整促專項辦的大力督導下,10個末位提升類街鄉鎮“降量提率”成效顯著。上一期的基層之治,發改大家探索了4個末位提升類街鄉鎮的“破局之路”。
今天,我們將走進南磨房等6個地區,繼續看TA們如何延伸為民服務觸角,持續激活基層治理效能——
因地制宜疏堵結合
南磨房地區筑牢平房區安全防線
百北三角地和賽洛城三角地是南磨房地區北部鐵路沿線附近的兩大平房區,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居民將自建房擴建、翻建改造為出租屋,導致區域人口稠密、多元,基層治理難度加大。
南磨房地區開展多輪專項整治,因地制宜、疏堵結合、軟硬并舉,全力筑牢安全防線,逐步摸索出一條標本兼治的有效路徑——
統籌管理,筑好“基”
加大消防安全投入,運用專項資金為三角地區域建設消防水系統、敷設消防栓管網和消防報警系統。同時統籌消防需求,選址建設小型消防站,補足三角地消防安全基礎。
封閉管理,做好“堵”
通過安裝“智慧門禁”、設置硬質鐵門和S型門等對三角地實行封閉式管理,從源頭上阻止電動自行車違規入戶入巷、飛線充電等隱患。安排工作人員24小時管控,杜絕電動自行車電池入戶充電問題。
完善設施,用心“疏”
為居民就近建設兩處價格便宜、方便實用、遮風避雨的電動車棚,通過改造綠化用地、協調民用電價、調低收費標準、增設車棚監控等措施,讓三角地居民愿意充電、充得起電。
在一系列舉措下,南磨房地區三角地區域的人居環境、消防設施和安全水平持續提升。
村規促治民約共建
琉璃河鎮探索村莊系統治理新路徑
周莊村位于琉璃河鎮南部,毗鄰河北省涿州市,全村人口1275人。村民整體收入較低、生活環境品質不高、基礎設施不足,系統性的基層治理是一大難題。
面對這一情況,琉璃河鎮結合實際制定村規民約,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樹立文明新風尚,有效凝聚社會共識、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增強社會活力。
1.以“規”明矩,“約”出強大組織
推行“三制”融合,力求決策依法高效。把黨的領導機制、兩委協商機制、村民自治機制有機融合,強化保障黨支部的正確決策與群眾的意愿高度統一并順利轉化為實際行動,推動決策的高效落實。
2.以“規”創收,“約”出富裕生活
著力盤活農戶手中的閑置資產,將農戶手中分散的土地流轉給村集體進行統一經營管理,用于平原造林和發展特色農業,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民收入。
3.以“規”促建,“約”出宜居環境
大力實施道路硬化工程、亮化工程、全面綠化美化工程等“硬件裝備”升級項目,改善村容村貌,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污水改造水管道鋪設工程、水電改造工程等,持續改善公路、水電基礎條件,進一步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打通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及生活配套的“最后一公里”。
通過深入細致的工作,改善了村莊的人居環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2023年,琉璃河鎮訴求量同比下降30%。
克難求解標本兼治
閻村鎮練就小區修繕“真功夫”
綠城、樂活社區是閻村鎮的兩個大型居住社區,均建于2010年前。近年來,兩個社區出現了樓頂屋面、墻體老化、滲雨等情況。
為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閻村鎮堅持有解思維,推動“接訴即辦”與“未訴先辦”“無訴自辦”有機結合,成立“您來提、我來辦”工作站,鼓勵基層主動履職盡責,從源頭上減少群眾訴求。
全面排查清底細
成立工作專班,入戶走訪了解具體情況,檢查漏水點位和原因,根據現場勘查出的問題與物業專業技術人員溝通協調,全部登記造冊,研定維修方案,實時匯總走訪情況,全面摸清漏雨問題底數。
籌措資金破瓶頸
按照責任歸屬和政府兜底原則,研究形成可操作的資金籌措和施工方案,活用政策簡化公共維修資金批準程序;對于已超出保修期的房屋,協商由開發商提供防水主材,社區居委會負責牽頭落實輔料,物業公司負責組織施工,鎮政府負責資金兜底,多方共同解決房屋漏雨難題。
掛圖作戰求實效
堅持每周調度、掛圖作戰,主管領導緊盯工作方案制定、資金使用、工程招標等關鍵程序,并踏勘施工工地現場、抽查施工質量、回答居民咨詢等。同時,還成立了應急維修小組,對零散滲漏情況進行維修,做到居民有求必應、隨報隨修。
下足“真功夫”、解決“大民生”。修繕工作全面完成后,閻村鎮汛期因房屋漏雨產生的投訴問題大幅度下降。
群策群力持續攻堅
城關街道“多方會診”共破區域難題
洪寺村是城關街道的重點區域,歷史遺留問題突出,群眾訴求量在街道訴求總量中占比較大,居民回遷安置、小區物業管理等諸多民生問題亟待解決。
針對洪寺村的情況,城關街道采取了“黨建引領,聯動合力”的工作思路,以解決突出問題為抓手,通過現場“把脈”、了解“病因”、多輪“會診”的工作模式,著力解決村民急難愁盼,不斷提升治理水平。
專班推進,精確把脈
組織精干力量,成立村級專班,對群眾反映的多種訴求進行甄別梳理、分類應對,深入挖掘各類問題背后的根源和聯系,精確識別訴求“病因”,做到化繁為簡、精準處置。
群策群力,多方協同
在區住建委等行業主管部門的協同指導下召開聯合評審會,共同商議對項目拆遷補償標準重新審議,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確保公平、公正、公開。
專業背書,破解遺留
委托專業機構對已停工且未達到竣工標準的經濟適用房項目現狀進行調查并出具報告,測算修繕資金,通過協商的方式與原開發建設單位確定房屋修繕內容并落實修繕資金。
集中攻堅整治后,城關街道接訴量穩步下降,居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因地制宜有機更新
永定鎮激活鄉村建設改造“自動模式”
臥龍崗村是永定鎮24個行政村中唯一一個沒有提升改造的老村,私搭亂建較為嚴重,基礎配套薄弱,人居環境比較差。
永定鎮堅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住房品質問題,在政府引導、村民自愿的基礎上,以“自主原址翻建+因村制宜局部置換”為基礎模式,明確政府“引導不包辦”、群眾“自主建家園”的角色定位,結合農房改造提前考慮產業定位,同步推進居住質量改善和集體經濟壯大、促進增收穩定。
尊重村民自主決定權
注重在推動完成試點任務、破解矛盾問題中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尊重農民意愿,保障農民權益,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農民居住用房除影響安全、侵占公共空間及其他違法建筑設施外,村民可完全自主決定是否拆建,同時鼓勵村民依法依規自主更新。
引導村民保護傳統風貌
引導村民對具有傳統風貌特色的磚瓦、石材、裝飾構件等進行回收管理,保留村莊原有風貌、加強建設用地管控,注重整體風貌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性、農房整體布局與原有村莊肌理的延續性、戶型設計細節與使用功能的兼容性,實現歷史文脈的傳承。
帶動村民持續增收
結合農房改造提前考慮產業定位和功能,走出一條適合當地特點的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讓群眾感受到綠色發展的實惠,享受到產業富民的紅利。
扎扎實實解決好每一個訴求,永定鎮持續破解民生難題,不斷提高地區社會治理能力。
需求導向凝聚共識
舊宮鎮打造開放式社區“樣板間”
上林苑小區是2001年建成的六層磚混商品房小區,共有22棟樓,常住人口3200余人。隨著生活品質的提升,小區原有公共服務設施逐漸無法滿足居民需求,加裝電梯、優化環境等訴求持續增多。
舊宮鎮在市區兩級相關部門政策等支持下,壓實自身主體責任,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大力開展主動治理工作。通過黨建共建引領社區周邊單位參與社區治理,讓群眾訴求得到有效解決。
1.搭平臺,促共建
與社區周邊紅星醫院、公交集團、德茂學校、九銀銀行、鏈家、快遞站點等15家單位達成黨建共建協議,推進各單位面對面、心貼心交流,打造“無墻社區”“開放式社區”,更好地為居民提供服務。
2.勤議事,凝共識
制定“居民提事”“網格聽事”“社區議事”“民主定事”“協同辦事”“群眾評事”的社區治理“六事”工作法,通過協商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3.挖需求,早治理
通過組織市容隨手拍、問題隨手報、廣告隨手清、垃圾隨手撿等“九個隨手”志愿活動等方式深挖群眾需求,提早規劃落地社區加裝電梯、廣場改造、路燈建設、背街小巷治理等民生項目,做到未訴先辦、不訴自辦。
及時掌握群眾共性、個性訴求,舊宮鎮不斷拉近了和居民的距離,進一步提升了基層治理的精細化水平。
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重在有效破解基層治理主體多元、利益多元、訴求多元等難題。下一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將持續深耕治理類街鄉鎮督導,堅持源頭治理、強化主動治理,聚焦治理難點、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讓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