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建設總體實施方案》,推動天地圖由單一地理信息服務向綜合地理信息服務轉型。新的平臺該如何建設?此前,自然資源部組織10個?。▍^、市)開展了新一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以下簡稱新平臺)建設試點,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方案、軟件工具、工作機制等,為全面開展新平臺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可借鑒的經驗。我們將試點經驗摘編如下,以饗讀者。
浙江
省市縣協同,在線“即采、即審、即發”
明確省市縣分域更新的職責。將數據更新和年度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運維工作結合。明確省級節點為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及全省數據在線更新提供技術支撐,承擔數據庫的維護和基礎服務統一發布,市縣節點負責本轄區內數據更新的組織實施、質量管理等工作,負責本地節點建設及特色服務的發布。
建立變化信息引導的更新流程。省市縣共建變化信息引導池,接入發改、建設等部門的工程建設信息,通過在線聯動更新工具,將原來線上、線下混合作業流程全部移至線上,將數據更新、服務發布等相對獨立的環節轉化為集數據更新、服務發布于一體的數據在線更新服務模式,從串行的6個環節縮減為“在線更新、即審即發”2個環節,實現地理信息要素更新的減環節、提時效。
研制全流程在線聯動更新工具。更新內容包括新增樓址、門址等地址數據。重大要素更新周期縮短至15個工作日。研發在線更新工具、在線擬合接口、矢量瓦片快速更新發布技術,解決多端、多用戶并發更新數據不一致等問題,支持省市縣在線協同高效更新,實現“即采、即審、即發”。
構建并行在線質量巡檢機制。在數據更新發布的同時開展質量巡檢,將原更新過程中分環節、分批次的質量控制變為全流程、全時段數據服務效能的監管。
通過上述做法,浙江省地理信息要素更新到發布的時間從3~4個月縮短至20個工作日左右,實現了地理信息要素更新服務的提質增效。
安徽
以變化驅動協同更新
探索形成省市縣協同更新工作機制。在更新范圍上,以城市建成區為界,省市縣三級節點互補更新;在更新內容上,省級節點重點更新建成區外矢量和影像,市縣級節點重點更新建成區內矢量和興趣點,充分發揮省市節點各自數據優勢和技術特點。建立了基于“多測合一”政務管理信息的轉換更新、基于遙感影像的重點要素變化更新、基于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的綜合更新的多樣化地理信息動態更新機制,多種更新方式動態組合,共同保障數據服務現勢性?!疤斓貓D·安徽”省級節點充分利用影像統籌機制,統籌獲取影像并分發至省市縣節點,將其作為更新的數據源,實現資源集約利用和更新任務集中管理。
構建了全流程聯動的更新技術體系。省級節點利用多時相影像提取變化后,將經核查的圖斑通過省自然資源專網推送至市級節點,保障試點地區數據的快速更新。確定了“離線更新、在線提交”的基本思路,縮短更新數據的上線周期,同時探索形成基于云數據庫的在線更新和質檢能力,支持對重要要素進行在線更新,并對數據更新和整合流轉全過程進行質量控制。
部省統建一體化云基礎設施,提高平臺的業務應用支撐能力和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水平。
山東
構建眾包作業、橫向融合、實時發布的更新體系
構建了“政府發包、公眾參與”的眾包更新作業模式,提高重點要素數據更新時效性。該模式鼓勵全民參與地理信息數據更新,實現了基礎地理信息更新由單純依賴專業隊伍向“專業隊伍+社會公眾”的轉變。為激發公眾參與眾源更新的熱情、提高地理信息數據更新質量,山東省每年列支3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用戶獎勵。
“眾包更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一是地圖有獎糾錯模式,面向平臺注冊用戶,針對道路、村居社區、興趣點等進行在線糾錯,用戶通過“天地圖·山東”APP、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方式提交糾錯信息,經核實采納后予以獎勵。二是定向任務包模式,面向測繪隊伍、熱心網友等特定群體,定期發布相關區域調查任務包及對應獎勵價格,注冊用戶競領任務包后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核查,經核實采納后予以獎勵。三是無人機派單模式,面向省內外測繪資質單位和無人機愛好者,用戶通過接單進行重點區域遙感影像數據的就近獲取,實現遙感影像的“眾包更新”。
此外,山東省還構建了全省房屋數據語義化更新機制,極大提升了平臺數據聚合人口經濟信息的能力;研發了“在線配圖、實時發布”的協同更新軟件,構建了任務驅動的“自動配圖、智能巡檢、秒級發布”快速發布體系,解決了地圖自動發布的難題。
據統計,2022年以來,平臺累計收到9.2萬條用戶有獎糾錯更新信息,其中采納7.5萬余條。眾包更新模式成效明顯,平臺電子地圖實現了每周更新一版。據初步測算,山東省利用眾包更新每年節約財政資金500余萬元。
江蘇
探索省市縣多級協同數據更新
建立省市縣多級協同機制,保障天地圖高效更新。市縣節點作為數據更新主體,采用“在線同步更新”和“增量推送更新”兩種模式,負責本轄區內重要地理要素季度更新及全要素年度更新,省級節點負責統籌規劃、市縣更新成果的質檢和入庫。
“在線同步更新”是指市縣節點在本地區建設在線協同更新云數據庫分庫,常態化開展市級分庫的更新,并及時同步到省級分庫。目前,南京、徐州、常州、張家港、太倉5個城市作為江蘇省自然資源廳遴選試點,參與了市縣級分庫建設。其中,南京創新探索了天地圖電子地圖月度更新模式?!霸隽客扑透隆笔侵副镜貐^不建設云數據庫分庫的市縣節點,通過“天地圖·江蘇”省市縣聯動更新管理系統向省級節點推送增量包數據,經省級節點質檢合格后導入至省級云數據庫。為督促市縣節點落實落細天地圖更新工作,江蘇省將市縣數據更新情況納入天地圖年度考核及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考核。
數據共享和購買服務相結合,加大興趣點更新力度。2023年起江蘇省按季度采購商業地圖 POI增量包,并加強與公安、民政、大數據等部門的信息共享,為天地圖興趣點的常態化更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設18~20級精細“一張圖”,夯實全省地理空間數據底板。在省級節點統籌下,各市縣節點開展18~20級電子地圖數據建設和更新,于2022年底首次實現18~20級電子地圖全省域覆蓋。
黑龍江
以“兩直通”模式全省統籌在線協同更新
需求引領,擴充省級分庫內容。結合省級節點本地化在線更新業務需求和數據特點,省級分庫在統一數據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了社區、小區、學校、醫院、公路面、鐵路面等面狀實體數據,豐富了天地圖數據內容和表現應用形式。
統籌全局,建立“兩直通”模式的省級數據年度更新體系?!皟芍蓖ā蹦J?,即“生產直通服務、服務直通應用”,改變傳統多個生產項目獨立推進、天地圖專項數據二次處理的生產模式,在一套生產體系下,兼顧多個專項應用。整合基礎測繪、地理國情、實景三維中國、天地圖等項目生產工作,統籌各專項生產數據標準,制定《黑龍江省省級基礎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數據規范》指導數據生產,并建立“省基礎時空信息數據更新—天地圖應用專項處理—增量數據提取—實際變化增量提取—脫密處理”更新流程,形成“工作協同、業務聯動、成果共享”的工作機制,實現了全省數據的年度更新。
業務聯動,形成有效增量更新數據。結合黑龍江省重點工程項目常態化遙感監測工作,基于重點項目多期、高頻次遙感監測機制,動態提取重點項目區域變化數據,建立“遙感監測—變化發現—動態更新”技術體系,實現重點工程項目范圍內數據的月度更新技術體系。
自主創新,研發“Uchecker優查系統”、“地名檢查工具”軟件、“增量提取程序”等工具軟件,進一步提質增效。
北京
建設在線協同更新云數據庫
雙網聯動,確保技術路線安全?!疤斓貓D·北京”采取統籌一體化建設模式開展數據更新,數據融合與增量更新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通過在線協同的工作方式開展,提高國省聯動效率?!疤斓貓D·北京”母庫部署在政務網,開展數據整體更新、實時增量更新和質量檢查工作;在線協同更新云數據庫北京分庫部署在互聯網,包括增量數據和專題數據,與國家級主庫在線聯動。
結合新型基礎測繪成果,優化電子地圖表達?!疤斓貓D·北京”將大比例尺地圖上采用的道路面數據作為試點的數據內容之一,與北京市新型基礎測繪的道路面、房屋三維模型等成果相銜接,在本次在線協同更新云數據庫開發試點技術方案上進行擴充,并增加了灰版、亮藍版等多風格電子地圖產品類型,豐富天地圖數據內容。
建立眾源變化發現機制,提高有效更新針對性。針對北京市城市發展變化快的特點,充分利用多時相航空航天影像,基于機器學習等技術方法,通過變化發現平臺、竣工測量數據、違建跟蹤數據、非建設區域變化監測圖斑分析提取,結合政府官方網站、各級政府公眾號、新聞等互聯網抓取信息,豐富“天地圖·北京”分庫變化發現數據源,建立眾源變化發現機制,提高變化發現和有效更新效率,保證核心數據的及時維護更新,進一步提高地圖現勢性。
河北
離線更新與在線同步相結合
建立“離線更新、在線同步”協同更新工作機制。該工作機制由省級節點統一規劃、設計實施,市縣節點在匯交相關數據資源后,由省級節點統一進行離線數據融合、變化發現及增量更新工作,經脫密處理后與國家級主庫實現在線協同更新。
統籌多元化數據匯聚,提升變化發現能力。由省級統籌匯聚多源地理信息數據成果,建立多元化數據資源體系。一是梳理河北省基礎測繪數據生產計劃,定期匯聚全省衛星遙感影像數據處理項目、河北省城市國土空間監測等數據成果,為常態化數據更新提供保障。二是引入工程類“多測合一”成果數據,豐富地理信息要素變化發現數據源,同時補充房屋的樓層等語義化信息,提升數據現勢性和完整性。三是根據互聯網地名地址數據變化信息,對重點要素進行動態更新。四是通過自然資源部門與其他廳局單位的數據共享交換,及時獲取更多專題地理信息數據,發揮數據要素作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數據價值流動。
研發使用離線質檢、數據融合入庫等輔助工具,合規、便捷、智能、高效地完成數據質檢和協同更新,顯著提高了數據質量和更新效率。
上海
聚焦規劃管控,探索自然資源專題發布模式
發揮專題數據價值。著眼于社會公眾關注的“三區四線”和土地利用現狀數據,明確數據可開放內容和數據字段等信息,對其進行脫敏脫密處理,開發查詢瀏覽系統,控制數據開放的精細度,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進行集成與發布,充分發揮數據價值。
創新工作機制,構建開放共享體系。探索形成了《自然資源專題地理信息數據開放共享管理辦法》,從兩個方面定義了自然資源專題地理信息數據開放共享的模式。一是需求驅動模式,由政府各委辦局單位或者是社會公眾提出相關自然資源專題地理信息數據開放和共享的需求,經自然資源部門分析研究后,認為數據可以開放共享的,將需求數據列入自然資源專題地理信息可開放共享數據清單。二是主動公開模式,自然資源部門定期對自身所掌握的自然資源專題地理信息數據進行梳理和更新,并進行分析研究,按照政務數據公開的要求,將可公開的數據列入清單。
豐富發布方式,探索新型技術方法。通過“天地圖·上?!钡膶n}頻道實現自然資源專題地理信息數據開放共享、在線瀏覽。為了更好地向公眾展示數據的內容,在數據的集成和發布過程中,對于數據量小的數據直接以可視化方式實現,對于數據量大的數據則采用矢量切片方式實現,并輔助空間檢索、地名地址查詢等功能,實現數據的在線瀏覽。
湖南
統籌安全與應用,豐富數據供給
湖南試點建設采用與數字政府建設、自然資源與地理空間數據庫建設緊密結合、分級實施的模式,將“天地圖·湖南”自然資源專題頻道打造成互聯網版“一張圖”,將政務外網發布的數據經過進一步梳理、征求意見、脫敏處理后,在天地圖·湖南自然資源專題頻道上進行發布。采用“專家咨詢+宣傳推廣”的形式,進一步提升試點建設質量,擴大試點建設影響力。此外,服務集成發布采用“1+1”模式,即一條地圖服務加一條數據服務的模式,滿足社會公眾對數據可視化及查詢需求。
摸清社會公眾數據需求。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湖南省通過收集整理2018~2022年來各廳局向省自然資源廳申領地理空間數據情況、梳理廳內適合在互聯網公開發布的數據清單、補充公開基準地價等目錄清單、征集有關廳局數據共享需求清單、向社會發放調查問卷等六大路徑摸清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公眾對自然資源專題地理信息數據的需求。
優化屬性設置,提供多樣化數據發布方式。在可公開的自然資源專題地理信息數據清單屬性項增加開放條件、發布方式、數據類型等,有效控制數據使用范圍,為數據開放主體提供多樣化的數據發布方式供選擇,提升數據開放的質量和數量。
制定風險防范措施,提升數據安全保障水平。為解決數據開放與數據安全的矛盾問題,采取了網關認證和反爬蟲等數據風險防范措施,對部分數據采用數據瓦片服務的形式進行發布、后臺監控、設置訪問條件等措施全方位保障數據安全。
采用自定義搭建技術,滿足多場景可視化需求。通過“一張圖”展示模板自定義搭建技術可以滿足多個應用場景對地圖展示可視化的需求。目前提供了熱力圖、柱狀圖、餅狀圖、點聚合圖四種顯示效果。頻道還支持對開放數據圖層進行屬性查詢和關鍵字查詢。
江西
面向政務服務集成發布自然資源專題信息
江西省全方位推進試點建設工作,從資源目錄管理、匯集、處理、更新、展示等方面著手,確立了多部門+多網絡+多平臺+多種展現形式的建設模式。
開展數據與系統資源目錄編制工作。江西省自然資源廳摸清了數據和系統資源現狀,編制數據和系統資源目錄,梳理形成可共享的數據資源目錄,對數據進行分類分級保護。
規范地理信息數據脫密工作。聯合有關部門對需集成發布的涉密地理信息數據進行三方會審,確保共享成果安全可靠。
多平臺多網絡對接。在數據收集過程中,不局限于單一網絡單一平臺獲取數據源,而是調研了分別部署于政務外網、黨政專網、互聯網三種網絡環境中的“江西省電子政務共享數據統一交換平臺”“江西省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地質云平臺”等多個系統,收集了四大類23小類自然資源專題地理信息數據,其中首次公開了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圖斑、城鎮開發邊界等公眾重點關注信息,完成了數據集成與服務發布工作。
數據多樣化展示。自然資源專題數據在自然資源地理信息頻道最終通過統計圖表、點聚合、熱力圖、分段設色、符號化等多種形式展現。同時,為滿足用戶多樣化數據表現需求,江西省正在探索如流向地圖、軌跡圖、燈火圖、熒光圖等共29種數據表現形式。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