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是滋養市場主體的陽光雨露,是維系經濟活動良性運行的生態系統。

  2023年廣州推出營商環境6.0改革,以“全要素”視角回應市場主體的關切,改革成果亮點紛呈。營商環境好不好,好在哪兒,市場主體說了算。為反映市場主體對廣州營商環境的感知與評價,廣州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第三方機構邀請廣大市場主體以及投資機構參與票選活動。4月1日,在324695份有效問卷的見證下,廣州營商環境改革十大最佳實踐(2023)正式出爐。

  案例1

  全國首創公用服務“六聯辦”

  打造政企協同新標桿

  聚焦解決企業辦事多頭跑、資料重復交等急難愁盼問題,廣州供電局參與牽頭在全國率先打造市政公用服務“六聯辦”(聯合報裝、聯合踏勘、聯合檢驗、聯合過戶、聯合繳費和聯合賬單),壓縮企業辦事時間75%,有效降低企業生產運營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六聯辦”采用政企協同合力推出聯辦模式。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廣州供電局聯合市水務局、市通建辦、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自來水公司、燃氣公司、互聯網運營商等多個部門和單位,共同組建“市政公用基礎設施聯合服務”柔性團隊。企業通過一個平臺、一套資料、一張表單、一鍵確認,即可實現多項業務聯辦。

  案例2

  多措并舉推進工業用地高效利用

  實現項目“拿地即開工”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聚焦構建工業用地政策體系、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和提升審批服務效率三方面,推進存量工業用地擴容提質,推動工業項目“拿地即開工”。

  該局在全國率先構建工業用地管理的“1+6+N”政策體系,在全省率先劃定工業產業區塊控制線,并優化審批流程提升惠企服務水平。

  該局支持各區用好工業產業區塊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審批權,企業遞交一次申請即可在本行政區內全程辦理擴容審批手續。帶方案出讓產業項目申請材料縮減近50%,辦證時間最高提速83.3%,實現項目“拿地即開工”。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累計完成371宗存量工業用地的擴容提質審批,為企業節省購地成本約95億元,通過“五證聯發”實現單個項目審批最高提速83.3%。

  案例3

  率先推出“文旅體一證通”

  搶抓演出市場“紅利”

  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介紹,“文旅體一證通”創新分類實施“穗園通”“穗演通”。其中,“穗園通”將41項審批事項整合為一個準入項目,對經營主體進行統一的可行性事前服務,有效推動廣州市符合規定的17個園區(景區)、標準文化產業園區形成規?;洜I效應。

  “穗演通”對同一演藝場館(體育場館)舉辦的營業性演出活動,建立“一站式”聯合審批機制;首次實現文化和公安部門同時壓減審批時間,建立“簡材料,縮時間、優流程”的新型服務模式,幫助演藝場館提高演出場次30%以上。首批納入“穗演通”改革的演藝場館共15家。

  案例4

  創新企業承諾制

  加速工程開工進度

  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全國率先建立工程審批信用監管機制。該機制依托信用信息市區聯動平臺,增設實時監控功能,探索實行工程建設項目承諾制信用審批,進一步加快工程建設與投入使用時間。

  亮點包括,創新“信用+工程審批”制度建設,建設工程類企業資質核準、裝配式建筑預售審批等事項采用告知承諾方式;優化“線上線下+市區聯動”監管體系,在施工許可審批系統和竣工聯合驗收系統上增設監控功能,及時掌握企業承諾事項的履行狀況。

  工程項目承諾制審批政策實施以來,全市累計已辦理承諾制企業資質審批2800余宗、承諾制預售許可800余宗、承諾制施工許可審批超5000宗、承諾制聯合驗收4800余宗,有效建立“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全方位信用監督約束機制。

  案例5

  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

  護航企業出海

  市市場監管局成立全國首個知識產權保險中心,指導保險公司推出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組建知識產權海外保險俱樂部,構建集“保前風險評估、保中快速響應、保后定期服務”的全流程保險服務體系,為企業海外知識產權利益提供有力保障。

  市市場監管局致力于打造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多家保險機構已形成市場化競爭機制,將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的杠桿率從原來的5-8倍提升至15倍以上。同時,精準對接企業保護需求,各保險機構組建專業團隊,為有出口業務需求的企業“量身定做”規避海外知識產權風險策略。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已有170家次企業投保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總保額3.12億元,總保費4053.47萬元。

  案例6

  巧用信用數據

  解決老城區水電氣報裝繳費難題

  越秀區首創“信用+水電氣”公共服務模式,以公共信用信息報告和信用承諾替代物業權屬證明,對守信主體提供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有效解決老城區建筑因歷史原因導致無產權、未確權,無法提供可供電、供氣、供水證明的公共服務報裝困難問題。

  針對經營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和欠繳電費的個體工商戶,通過公共信用信息報告和電費繳費記錄,對因非主觀因素造成電費欠繳的主體提供“電易貸”,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周轉困難。

  “信用+供電服務”已實現低壓中小微企業用電業務全覆蓋,正逐步探索向高壓用電業務推開,截至2023年12月底,已成功辦理20家企業用電申請,累計供電量超200萬千瓦時?!靶庞?供氣”服務已率先完成2宗報裝工單受理。

  案例7

  創新工業園區轉供電改造模式

  降低中小企業用電成本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著力創新工業園區轉供電改造模式,搭建“埔e園”工業園區智慧用能管理服務平臺,實現“計費規則、計量裝置、管理平臺”三統一,有效解決園區轉供電加價問題,切實降低中小企業用電成本。

  園區僅需將終端用戶電表升級為智能電表,并加裝集中器等裝置后即可接入“埔e園”平臺,升級改造費用由政府給予最高不超50%補貼,以微改造、小投入解決轉供電收費難規范大難題。

  2023年3月以來,已完成2個試點園區轉供電改造,為128家企業節省電費約63萬元,較改革前下降約15%。廣州開發區正分階段推進全區155家工業園區開展改造,預計將為近6000家中小企業降低用電成本10%-20%。

  案例8

  行政、司法、仲裁有效銜接

  助力知識產權協同保護

  天河區深化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機制改革,開創性構建行政、司法、仲裁、調解等有效銜接的“三個通道”,豐富知識產權多元化處理機制,有效降低企業解決糾紛的時間、經濟成本。

  其中,“綠色通道”旨在構建司法保護與行政執法高效銜接機制;“快捷通道”旨在構建行政執法與仲裁調解有效對接機制;“三軌通道”旨在構建行政與司法協同保護強效機制。

  “三個通道”機制有效降低知識產權糾紛解決成本,減少當事人訴累、縮短糾紛處理時間、提高糾紛解決效率。2021年以來,“綠色通道”通過行政手段辦理訴訟案件41宗,幫助14家企業將專利侵權糾紛處理時間縮短2個月以上,其中1家企業直接獲得賠償11.4萬元;“快捷通道”圓滿辦成全國唯一一宗行政投訴轉成仲裁調解案件;“三軌通道”圓滿辦成全國唯一一宗“行政處罰+行政調解+司法確認”商標侵權案件。

  案例9

  聚焦法治賦能高質量發展

  打造“惠企5+6”法治標桿園區

  以廣州花都(國際)汽車產業基地為主要載體,花都區集聚公檢法司、相關執法部門等法治資源入駐園區,做好主動服務“5件事”,建設有呼必應“6平臺”,打造“5+6”法治惠企模式,將法治資源貫穿執法、司法、普法、法律服務、爭議調解各領域,為園區企業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務。

  自法治標桿園區啟動以來,協助解決園區32家企業舊改項目依法完善用地手續事宜,開展從輕、減輕、不予處罰及減免處罰款或滯納金案件133宗,依法調解涉企糾紛22起,為企業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案例10

  拿地即開工、竣工即試產

  高效領辦產業項目籌建“一件事”

  增城區踐行“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的服務理念,聚焦企業項目籌建不順暢、效能不理想等問題,以“全生命周期服務”優化產業項目籌建機制,把籌建“馬拉松”變成“齊步跑”,切實為企業省時間省成本,實現快開工快見效。

  該區推行引進即籌建,專員“全程領辦”;“帶方案出讓+五證聯發”,拿地即開工;“關鍵項先驗收”,竣工即試產。

  通過“五證聯發”機制,該區辦證申請材料已由原來的29項縮減為16項,辦證時間由原來的40個工作日縮短至6個工作日,極大提高了審批效率,該區近200個籌建產業項目享受到“全程領辦”服務,40宗地塊實現“帶方案出讓”,10個項目五證聯發,項目引進到開工最短僅54天,推動增城區籌建項目工業投資2023年1-12月增長80%。

更多精彩,請關注“官方微信”

11.jpg

 關于國脈 

國脈,是大數據治理、數字政府、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政務服務、產業服務等領域的專業提供商。創新提出“軟件+咨詢+數據+平臺+創新業務”五位一體服務模型,擁有營商環境流程再造系統、營商環境督查與考核系統、政策智能服務系統、數據基因、數據母體、產業協作平臺等幾十項軟件產品,長期為中國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業提供專業咨詢規劃和數據服務,運營國脈電子政務網、國脈數字智庫、營商環境智庫等系列行業專業平臺,廣泛服務于發改委、營商環境局、考核辦、大數據局、行政審批局、優化辦等政府客戶和中央企業。


責任編輯:ouruijia